通用名稱 | 伊曲康唑膠囊 |
國家基藥 | 否 |
醫(yī)保產(chǎn)品 | 否 |
中標產(chǎn)品 | 否 |
適用科室 | 感染科 |
規(guī) 格 | 0.1g*8粒/盒 |
銷售包裝 | 0.1g*8粒/盒*400盒 |
功能主治 | ①婦科:外陰陰道念珠菌病。②皮膚科/眼科:花斑癬、皮膚真菌病、真菌性角膜炎和口腔念珠菌病。③由皮膚癬菌和/或酵母菌引起的甲真菌病。④系統(tǒng)性真菌感染:系統(tǒng)性曲霉病及念珠菌病、隱球菌病(包括隱球菌性腦膜炎)*、組織胞漿菌病、孢子絲菌病、副球孢子菌病、芽生菌病和其它**少見的系統(tǒng)性或熱帶真菌病。 |
補充說明 | 1、口服抗真菌**用藥; 2、 |
【藥品名稱】
通用名稱:伊曲康唑膠囊
商品名稱:美扶
【成份】本品主要成份及其化學名稱為:本品主要成份為伊曲康唑,其化學名稱為順-4-[4-[4-[4-[[2-(2,4-二氯苯基)-2-(1H-1,2,4-三氮唑基-1-甲基)-1,3-二氧環(huán)戊基-4-]-甲氧基]苯基]-1-哌嗪基]-苯基]-2,4-二氫-2-(1-甲基丙基)-3H-1,2,4-三氮唑-3-酮其結構式為:分子式:C35H38Cl2N8O4分子量:705.64
【性狀】本品為膠囊劑,內(nèi)容物為類白色或淡黃色丸狀顆粒。
【適應癥】
伊曲康唑適用于治療以下疾病:婦科:外陰陰道念珠菌病。皮膚科/眼科:花斑癬、皮膚真菌病、真菌性角膜炎和口腔念珠菌病。由皮膚癬菌和/或酵母菌引起的甲真菌病。系統(tǒng)性真菌感染系統(tǒng)性曲霉病及念珠菌病、隱球菌病(包括隱球菌性腦膜炎)、組織胞漿菌病、孢子絲菌病、巴西副球孢子菌病、芽生菌病和其它各種少見的系統(tǒng)性或熱帶真菌病。
【功能主治】伊曲康唑適用于治療以下疾病:婦科:外陰陰道念珠菌病。皮膚科/眼科:花斑癬、皮膚真菌病、真菌性角膜炎和口腔念珠菌病。由皮膚癬菌和/或酵母菌引起的甲真菌病。系統(tǒng)性真菌感染系統(tǒng)性曲霉病及念珠菌病、隱球菌病(包括隱球菌性腦膜炎)、組織胞漿菌病、孢子絲菌病、巴西副球孢子菌病、芽生菌病和其它各種少見的系統(tǒng)性或熱帶真菌病。
【規(guī)格】0.1g
【包裝】鋁塑泡罩包裝,每盒7粒×1板或7粒×2板
【用法用量】
口服:為達到最佳吸收,伊曲康唑用餐后立即給藥,膠囊必須整個吞服。甲真菌病:沖擊療法(見下表)沖擊療法為每日兩次,每次兩粒膠囊(0.2gbid),連服一周。指甲感染需兩個沖擊療程,趾甲感染為三個沖擊療程。每個療程之間均被不服藥的三周間隔開。當全部療程結束后,從新長出來的甲上即可見到明顯的療效。連續(xù)治療每日兩個膠囊(0.2go.d.),共服三個月。本品從皮膚和甲組織中清除比血漿慢。因此,對皮膚感染來說,停藥后2—4周達到最理想的臨床和真菌學療效,對甲真菌病來說在停藥后6—9個月達到最理想的臨床和真菌療效。系統(tǒng)性真菌病:(根據(jù)不同感染選擇不同的劑量用法)
【不良反應】
常見胃腸道不適,如厭食、惡心、腹痛和便秘。較少見的副作用包括頭痛、可逆性氨基轉(zhuǎn)移酶升高、月經(jīng)紊亂、頭暈和過敏反應(如瘙癢、紅斑、風團和血管性水腫)。有個例報告出現(xiàn)了Stevens-Johnson綜合癥(重癥多形型紅斑)。已有潛在病理改變并同時接受多種藥物治療的大多數(shù)患者,在接受伊曲康唑長療程治療時可見低血鉀癥、水腫、肝炎和脫發(fā)等癥狀。有個例報告出現(xiàn)了外周神經(jīng)病變,但是否與服用伊曲康唑有關還不能肯定。
【禁忌】對本品過敏者禁用。
【注意事項】
對持續(xù)用藥超過1個月的患者,以及治療過程中如出現(xiàn)厭食、惡心、嘔吐、疲勞、腹痛或尿色加深的患者,建議檢查肝功能。如果出現(xiàn)異常,應停止用藥。伊曲康唑絕大部分在肝臟代謝,因而肝功能異常患者慎用(除非治療的必要性超過肝損傷的危險性)。當發(fā)生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時應終止治療。對腎功能不全的病人,本品的排泄減慢,建議監(jiān)測本品的血藥濃度以確定適宜的劑量。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藥】孕婦禁用(除非用于系統(tǒng)性真菌病治療,但仍應權衡利弊)。哺乳期婦女不宜使用,育齡婦女使用本品時應采取適當?shù)谋茉写胧?br />【兒童用藥】因伊曲康唑用于兒童的臨床資料有限,因此建議不要把伊曲康唑用于兒童患者,除非潛在利益優(yōu)于可能出現(xiàn)的危害。
【藥物相互作用】
誘酶藥物:如利福平和苯妥英可明顯降低本品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因此,當與誘酶藥物共同服用時應監(jiān)測本品的血漿濃度。體外研究表明,在血漿蛋白結合方面,本品與丙咪嗪、心得安、安定、西咪替丁、消炎痛、甲糖寧和磺胺二甲基嘧啶之間無相互作用。已報道當使用本品超過推薦劑量時,與環(huán)孢菌素A、阿司咪唑和特非那丁有相互作用。這些藥物若與本品同服時,應減少劑量。已報道本品與華法令和地高辛有相互作用。因此這些藥物若與本品同服時,應減少劑量。尚未觀察到本品與AZT(齊多夫定)間的相互作用。尚未觀察到本品對炔雌醇和炔諾酮代謝的誘導效應。
【藥物過量】一旦發(fā)生,應采取支持療法,包括洗胃。本品不能經(jīng)過血液透析清除,無特殊的解毒藥。
【藥代動力學】
餐后立即服用本品,生物利用度最高。口服本品200mg后4.6±1.3小時血藥濃度達峰值,其血藥濃度為0.32±0.16μg/ml。本品血漿蛋白結合率為99.8%,全血濃度為血漿濃度的60%,在肺、腎臟、肝臟、骨骼、胃、脾臟和肌肉中的藥物濃度比相應的血漿濃度高2~3倍。在富含角蛋白的組織中,尤其是皮膚中的濃度比血漿濃度高4倍,而藥物清除與表皮再生過程有關。連續(xù)用藥4周后停藥,7日后已測不到藥物的血藥濃度,但皮膚中藥物仍可保持治療濃度達2~4周。開始治療一周后,在甲角質(zhì)中就可以測到伊曲康唑,3個月療程結束后,其藥物濃度仍至少存在6個月時間。本品存在于皮脂中,汗液中也少量存在。伊曲康唑同時也集中的分布在易于受到真菌感染的部位。在陰道組織中治療濃度持續(xù)的時間是:0.2g一日一次治療3日,可持續(xù)2天;0.2g一日2次治療1日,則可持續(xù)3天。本品主要在肝臟中代謝,產(chǎn)生大量代謝產(chǎn)物。其中之一是羥基化伊曲康唑,體外研究發(fā)現(xiàn)其抗真菌活性與本品相似,生物分析法測得抗真菌藥物水平約為高壓液相色譜分析本品水平的3倍。本品血漿中清除呈雙相性,終末半衰期為23.8±4.7小時。經(jīng)糞排泄的原型藥約為所用劑量的3~1
【ATC分類】J02A
【醫(yī)保類別】乙
【編碼】HD009154
【貯藏】密封,在陰涼、干燥處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