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均波院士團隊再取新突破!揭示心肌梗死促進動脈粥樣硬化進展的新機制
這項最新研究揭示了心肌缺血如何觸發造血干細胞或單核細胞中的一種免疫訓練狀態,從而加速心肌缺血后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
這項最新研究揭示了心肌缺血如何觸發造血干細胞或單核細胞中的一種免疫訓練狀態,從而加速心肌缺血后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
近日,一項最新的全球疾病負擔(GBD)專題報告指出,缺血性心臟病仍然是全球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在中國,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還在上升,已經成為了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
這個問題的根源在于動脈粥樣硬化的泛血管疾病,這是一種共同的病理特征,涉及到多種血管疾病。因此,泛血管疾病的防治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
12月12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葛均波院士團隊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期刊(IF=39.3)在線發表了題為“Myocardial infarction drives trained immunity of monocytes, accelerating atherosclerosis”的研究論文。這項最新研究揭示了心肌缺血如何觸發造血干細胞或單核細胞中的一種免疫訓練狀態,從而加速心肌缺血后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
2022年,葛均波院士曾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發表了一篇評述,系統概括了泛血管疾病的系統風險。他創新性地提出了四個關鍵問題,包括如何解釋泛血管疾病的發生發展及靶器官損害修復的共性和特性,如何尋找靶器官損害新的關鍵干預靶點,如何延緩或者減少缺血性心臟病相關的泛血管疾病參與風險,以及如何突破泛血管疾病的創新治療瓶頸。
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針對缺血性泛血管疾病的治療手段方式越來越多樣,包括介入治療、外科搭橋以及溶栓治療等。然而,JAHA的一項研究指出,盡管大部分心肌梗死患者得到了有效及時的治療,心肌梗死后5年內再發動脈粥樣硬化相關血管事件的比例仍然高達近40%,這其中的機制尚未完全明確。
研究概述圖
在12月發表的這項最新研究中,葛均波院士團隊發現心肌缺血激活了交感神經系統,期間去甲腎上腺素釋放引起的單核細胞的KMT5A表達增加,促進了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此外,高脂飲食增加了CNBP的表達,誘導了單核細胞的SYK的產生,進一步促進血管炎癥和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通過使用小干擾RNA技術抑制KMT5A或CNBP,以及利用6羥基多巴胺(6-OHDA)抑制外周交感神經,可以減緩實驗性心肌梗死后的加速動脈粥樣硬化進展。
此外,通過對STEMI患者進行冠狀動脈造影隨訪一年,發現人外周血經典單核細胞SYK的mRNA水平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這表明外周血經典單核細胞的SYK表達水平可以作為STEMI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殘余風險的預測指標。
該研究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葛均波院士、翁鑫宇副研究員共同指導完成。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董正博士、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松江醫院心內科行政主任侯磊博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羅偉博士(現工作于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安貞醫院心內科)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姚偉元博士對于論文的統計方法給予重要指導,中國藥科大學徐涌教授在本文研究修回過程中給予重要指導。本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這一突破性的研究結果為預防和治療缺血性心臟病開辟了新的思路。未來,我們期待通過更多的研究和臨床試驗,進一步揭示缺血性心臟病的發病機制,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和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本文來源:健康界 作者:健康界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