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心臟驟停與心肺復蘇報告:院外心臟驟停,能出院者百里存一!
近期,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牽頭組織中國心臟驟停與心肺復蘇相關領域專家,撰寫了中國心臟驟停與心肺復蘇報告。
近期,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牽頭組織中國心臟驟停與心肺復蘇相關領域專家,撰寫了中國心臟驟停與心肺復蘇報告。
心臟驟停致死、致殘率高,是嚴重威脅人民群眾生命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之一。
近期,山東大學齊魯醫院牽頭組織中國心臟驟停與心肺復蘇相關領域專家,撰寫了中國心臟驟停與心肺復蘇報告。
院外心臟驟停:存活出院者百里挑一
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七大地理區域(東北地區、華北地區、華東地區、華南地區、華中地區、西南地區、西北地區)經緊急醫療服務接診的院外心臟驟停發病率為97.1/10萬,較以往有報道的部分地區數據(22.9/10萬~80.6/10萬)有明顯上升趨勢。
院外心臟驟停患者的存活出院率僅為1.2%,神經功能預后良好率為0.8%,近十年來改善不夠明顯。
近七成發生在家中
在經緊急醫療服務救治的院外心臟驟停患者中,2012~2019年中國4個城市(北京、鄭州、深圳、珠海)發病人群中,70.9%是男性;68.4%在家中發病; 63.5%為心原性,見圖2~4。
2010~2019年中國4個城市(鄭州、無錫、深圳、珠海)首次監測心律以不可電擊心律為主,平均95.0%,見圖5。
BASIC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七大地理區域(各區選取1個城市網點)經緊急醫療服務救治的院外心臟驟停患者中,男性占68.1%,發病地點為家中/住所的占76.2%,心原性病因占76.1%,首次監測心律以不可電擊心律為主,占89.7%,見表1。
經緊急醫療服務救治的院外心臟驟停患者中,男性高發年齡段為60~89歲,女性高發年齡段為80~89歲;1~3月、10~12月的發病例數高于4~9月的發病例數;24 h內發病高峰在上午6~9時及下午6時,見圖6~8。
兒童院外心臟驟停:主因是意外傷害
經緊急醫療服務接診的兒童(18歲以下)院外心臟驟停發病率在中國內地(中國大陸)僅北京有過報道,為3.8/10萬。
以急診科服務人口數作為分母,2003~2013年中國香港地區兒童(18歲以下)院外心臟驟停發病率為5.4/10萬,中國臺灣地區兒童(19歲以下)創傷性院外心臟驟停的發病率為1.8/10萬。
不同于成人院外心臟驟停,意外傷害是兒童院外心臟驟停的主要原因,例如創傷、窒息及溺水等。
院內心臟驟停:存活出院率9.4%
中國七大地理區域成人院內心臟驟停的發病率為8.4‰,存活出院率為9.4%,神經功能預后良好率為6.7%。
2020年中國七大地理區域(各區選取1個城市網點)接受心肺復蘇的成人院內心臟驟停患者中,平均發病年齡為64.5歲,65.4%為男性,31.5%為心原性疾病。
旁觀者心肺復蘇率17%
2020年,中國七大地理區域(各區選取1個城市網點)經緊急醫療服務救治的院外心臟驟停患者中,緊急醫療服務的反應時間中位數為12 min,公眾(旁觀者)實施心肺復蘇的比例為17.0%,旁觀者自動體外除顫器(AED)使用率小于0.1%,院前氣管插管率為30.7%,院前腎上腺素使用率為71.3%。
院內心臟驟停:除顫率88.1%
2020年BASIC數據顯示,中國七大地理區域接受心肺復蘇的成人院內心臟驟停患者中,在首次監測心律為可電擊心律的患者中,除顫率為88.1%;高級氣道實施率為70.3%,腎上腺素的應用率為87.1%,行目標溫度管理(TTM)的比例為0.5%,進行體外膜氧合(ECMO)的比例為0.2%。
心臟性猝死的篩查與預防
心臟性猝死的一級預防是針對心臟性猝死高危但尚未發生心臟驟停或致命性心律失常的人群,采用一定的治療措施,以降低發生心臟性猝死的風險。
心臟性猝死的二級預防是針對經歷過心臟驟停或致命性心律失常的人群,采用治療措施以降低再次發生心臟性猝死的風險。
埋藏式心臟復律除顫器(ICD)是目前預防心臟性猝死最為有效的干預措施。
2014~2017年開展的改善心臟驟停(ImproveSCA)研究顯示,國內具有心臟性猝死一級預防(包括1.5級)和二級預防指征的患者中,ICD植入率分別為58.5%和82.1%。拒絕植入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無力支付費用(41.6%)、不相信植入益處(31.8%)以及不接受植入風險(25.3%)等。
心肺復蘇公眾教育與醫護培訓
公眾心肺復蘇普及率和自動體外除顫器配置數量在部分城市有所提高,但多數地區未有數據報道。
來自中國紅十字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培訓合格的救護員僅有1000萬名,不足中國人口的1%。
2014年及2018~2019年分別開展的2項關于中國公眾心肺復蘇普及情況的全國性問卷調查顯示,參與者中既往接受過心肺復蘇培訓的比例為25.6%和37.6%。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取得急救培訓證書的人員分別達到1%和3%,按照師生1∶50的比例對中小學教職人員進行急救員公益培訓。
截至2022年,政府部門和紅十字會已公布的數據顯示,國內多個城市的救護員在戶籍人口中所占比例有明顯升高,如寧波市為5.8%,紹興市為4.4%,深圳市為3.1%等。
同時,公眾應急救護公益普及率也有了進一步發展,其中普及率較高的城市有紹興市(44.8%)、杭州市(27.0%)等。然而,大部分城市的救護員持證率及公益培訓普及率未見有明確數據報道,復訓情況也未知。
目前,我國的自動體外除顫器布局的合理性及信息可及性也尚不理想。在已發表的文獻中,只有少數地區報道了國內自動體外除顫器覆蓋率,且數量不足5臺/10萬人。
醫護心肺復蘇培訓和考核體系仍需進一步完善。
2010年一項涉及北京市6家三甲醫院422名醫務人員(隨機選取)的調查顯示,有195名(46.2%)既往參加過心肺復蘇培訓,但僅有135名(32.0%)心臟按壓操作達標。
2019年河北省內不同層級醫院1607名在職護理人員中,2年內接受過心肺復蘇培訓的比例為73.2%,63.1%的人員對高質量心肺復蘇知識完全掌握,而有信心完成高質量心肺復蘇的護理人員則只有57.9%。
該報告得到了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胸痛學分會、中國醫師協會胸痛專業委員會、山東省醫學會心肺復蘇與體外生命支持多學科聯合委員會的支持。
來源:中國心臟驟停與心肺復蘇報告編寫組.中國心臟驟停與心肺復蘇報告(2022年版)概要.中國循環雜志,2023,38:1005-1017.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3.10.002
本文來源:健康界 作者:健康界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