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慢性病可避免住院費用變化趨勢分析
本研究基于衛生費用核算,聚焦慢性病,分析近年來我國慢性病可避免住院費用發展趨勢,為完善相關政策提供參考。
本研究基于衛生費用核算,聚焦慢性病,分析近年來我國慢性病可避免住院費用發展趨勢,為完善相關政策提供參考。
住院服務是醫療衛生服務的重要環節,提升住院服務的供給與需求適配性,是轉變衛生健康發展方式,提高衛生健康體系運行效能的必然要求。在國際上,可避免住院因在有效識別并衡量住院服務的低效浪費方面具有數據客觀、效度可靠的優勢而被廣泛應用。可避免住院是指通過公共衛生及早期疾病干預和健康管理等前端院外服務,減少因某些特定疾病惡化而導致的本可避免的住院服務,這些特定疾病被稱為可避免住院疾病或院外服務敏感性疾病。完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推進基層醫防融合及連續型慢性病管理服務,對減少可避免住院具有積極意義。已有研究對可避免住院費用現狀和醫保負擔等作了較多分析,但缺乏對其歷史趨勢的分析,未能很好地回答近年來衛生健康領域改革和策略調整對可避免住院的影響。本研究基于衛生費用核算,聚焦慢性病,分析近年來我國慢性病可避免住院費用發展趨勢,為完善相關政策提供參考。
01 /
資料來源與方法
本研究基于衛生費用核算體系2011(SHA 2011),按照可避免住院疾病范圍,核算可避免住院費用的總量及構成,分析2016—2020年我國可避免住院費用變化趨勢。本研究納入的慢性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支氣管擴張、糖尿病、高血壓、心絞痛、心力衰竭、風濕性心臟病,涉及各級綜合醫院、中醫醫院以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衛生院)。
02/
結果分析
2.1 我國慢性病可避免住院費用規模
2020年,國家衛生總費用監測數據共有出院患者2848.98萬例,其中慢性病可避免住院患者252.10萬例,占出院患者的8.85%。核算結果顯示,2020年各類機構慢性病可避免住院患者發生的住院費用為1859.40億元,占住院費用的8.63%。
從發展趨勢看,2016—2020年,慢性病可避免住院患者占住院患者的比例從9.53%下降至8.85%,下降0.68個百分點;慢性病可避免住院費用從1492.63億元增加至1859.40億元,年均增速為5.65%,低于同期住院費用增速(10.83%),消除價格因素影響,慢性病可避免住院費用實際增速為3.20%;慢性病可避免住院費用占住院費用的比重從10.45%下降至8.63%,下降1.82個百分點(見表1)。
2.2 我國慢性病可避免住院費用的機構流向
從機構流向看,我國慢性病可避免住院費用主要發生在各級醫院,發生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占比不足13%。其中,縣級醫院占比從2016年的34.23%提高至2020年的38.96%;市級醫院占比從2016年的31.02%下降至2018年的26.61%后出現反彈,2020年達到29.04%;省級醫院占比則呈先升后降的趨勢(見圖1)。
2.3 我國慢性病可避免住院費用的疾病構成
從疾病構成看,2020年慢性病可避免住院費用由高到低依次為:慢性阻塞性肺病(489.13億元,占比26.31%),心絞痛(378.47億元,占比20.35%),糖尿病(356.90億元,占比19.19%),高血壓(297.89億元,占比16.02%),心力衰竭(206.55億元,占比11.11%);此外,風濕性心臟病、支氣管擴張、哮喘的可避免住院費用合計130.45億元,占比7.02%(見表2)。
從發展趨勢看,各類疾病可避免住院費用呈不同變化趨勢。按可比價格計算,慢性阻塞性肺病、風濕性心臟病、哮喘、高血壓的可避免住院費用有所下降,而心力衰竭、心絞痛、支氣管擴張的可避免住院費用則持續上漲,年均增速依次為29.5%、11.8%、6.8%;糖尿病可避免住院費用處于低水平增長,年均增速為0.4%。
2.4 我國慢性病可避免住院費用的人群構成
從年齡分布看,2020年我國慢性病可避免住院費用主要發生在60歲及以上老年人群,不同疾病住院費用的年齡分布存在差異(見圖2,略)。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病住院費用中,80%以上發生在60歲及以上老年人群;哮喘、糖尿病、風濕性心臟病住院費用中,45~59歲人群占比為31.18%~41.63%,顯著高于其人口占比(23.89%)。此外,兒童在哮喘住院費用中的占比為8.16%,遠高于在其他疾病住院費用中的比重。
從發展趨勢看,各年齡組慢性病可避免住院費用呈現不同變化特征。按可比價格計算,2016—2020年,0~14歲、15~29歲人群費用負增長,年均增速依次為-9.45%、-3.41%,其余年齡組人群費用均為正增長,其中60~74歲人群增速最快(4.48%),其次為45~59歲人群(3.26%),高于全人群費用增速。
03 /
討論與建議
3.1 我國慢性病可避免住院費用仍處于高位,但增速有所放緩
從費用負擔看,雖然我國慢性病可避免住院費用增速相對放緩,在住院費用中的占比有所下降,但費用規模仍處于高位。每11個住院患者中約有1個本可以避免入院,每100元住院費用中約有9元本可以節省,反映出慢性病日益成為我國居民最主要的健康威脅,亟需采取措施減少慢性病可避免住院發生。根據《國家衛生健康統計年鑒2022》數據推算,2021年我國慢性病可避免住院率為13.8‰,比2009年“新醫改”前增長了2.7倍。與國際對比看,我國可避免住院率普遍高于OECD國家。2019年,OECD國家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平均住院率為2.1‰,低于我國同期2.2個千分點;OECD國家糖尿病住院率為1.3‰,我國為3.2‰。可見,我國仍需加快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和供給模式轉變,特別是針對健康威脅大、可避免住院問題突出的重點慢性病,進一步加強基層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及能力建設,盡快遏制慢性病可避免住院費用增長。
3.2 加強對重點人群和疾病的健康管理,減少可避免住院發生
消除價格影響,2016—2020年我國慢性阻塞性肺病、風濕性心臟病、哮喘可避免住院費用有所下降,高血壓、糖尿病可避免住院費用相對平穩,可能與我國加強對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并將其門診費用納入醫保報銷有關,患者在住院前進行了健康改善和疾病預防。但心力衰竭、心絞痛、支氣管擴張的可避免住院費用增速仍然較快,心力衰竭年均增速達到29.5%,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些疾病的前端預防和健康管理工作仍需加強。同時,從費用規模看,2020年我國慢性病可避免住院費用中近七成發生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心絞痛和糖尿病,尤其是60歲及以上老年人群慢性病可避免住院費用占比達到73%。對此,建議國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優先將相關疾病健康管理納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包,重點增加面向老年人的健康體檢、健康風險評估、健康咨詢和干預服務,并給予醫保報銷政策傾斜;同時,支持商業健康保險機構開發針對相關疾病預防的個性化健康保險產品。
3.3 樹立共建共享理念,推進慢性病可避免住院費用下降
降低可避免住院發生是落實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方針,加快衛生健康服務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的具體實踐,是涉及個人、醫療行業和全社會的“大健康”系統工程。從患者角度,需要提高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幫助其樹立“自己是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不斷提升健康素養水平。研究顯示,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增加對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教育,住院風險可降低36%。對此,我國可通過踐行基于“主動健康”理念的社區慢性病管理模式,在政府引導和醫療機構參與的基礎上,推動社區、家庭和個人多方協作,創建支持性的健康維護環境,引導居民形成積極的生活方式,主動實行慢性病健康管理。
從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角度,當前,我國慢性病防治體系缺少協同性和整合性,尤其是基層慢性病防治資源匱乏問題突出,應通過增加專業護理人員配備,開展全科醫生延續性護理服務,整合初級保健和二級醫療保健等,減少非計劃性入院;繼續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建立激勵機制,引導醫務人員提高慢性病管理及其他公共衛生服務的質量;加強信息化建設,實現信息的互聯互通;同時做好宣傳工作,增加居民信任感。
從政府角度,通過完善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激勵供方提供高質量的慢性病管理及初級衛生保健服務,鼓勵慢性病患者開展自助和互助健康管理,強化全社會層面的健康危險因素干預,共同推動減少非必要的住院服務。
3.4 盡快將可避免住院評價指標納入衛生健康統計制度
從國際經驗看,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持續推進可避免住院評價指標應用的制度化、標準化,將可避免住院指標用于評價初級衛生保健服務的質量,識別資源配置效率的短板和不足,為政策制定和調整提供證據。我國可參考國際有關做法,加快研究將可避免住院理念及相關評價指標融入國民健康戰略和衛生健康規劃的制定與監測評價,探索將可避免住院評價結果與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公立醫院績效考核等協同聯動,支持地方在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布局、醫聯體和醫共體建設、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考核等方面,開展可避免住院政策的創新應用,助力我國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成。
我國慢性病可避免住院
費用變化趨勢分析
Analysis on the Trend of Potentially
Preventable Hospitalization for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in China
參考文獻:略
文本作者:柴培培,萬泉,翟鐵民,郭鋒,李巖
作者單位: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
全文詳見《衛生經濟研究》2023年第12期
轉載請注明出處。
本文來源:健康界 作者:健康界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