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醫保目錄調整工作順利結束。本輪調整后,國家醫保目錄內藥品總數達3088種,西藥1698種,中成藥1390種,中藥飲片仍為892種。這是國家醫保藥品數量首次突破3000種。本次共有126種國談藥品進入目錄。新版醫保目錄將于1月1日落地實施。
但在臨床端,國談藥品的市場又是另一番局面。
12月15日,國家醫保局回復了全國政協委員、一心堂董事長阮鴻獻,以及全國政協委員,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等委員有關推動國探藥品落地的提案時,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
圖源丨國家醫保局
雖然“通過談判進入醫保目錄的藥品不占藥占比、不受總額限制”的政策規定,但三甲醫院常用藥的儲備量約為1500種,已遠遠超出醫療機構的承受范圍,而醫院通常會放棄一些高價值的藥品使用。
為了讓更多患者享受到醫保談判的政策紅利,國家醫保局又打出一套政策“組合拳”,強化督導考核,促進創新藥“最后一公里”的政策落地。
醫保結算尺度有所松動
“雙通道”政策是國家醫保局推進國談藥品落地的最強力政策之一,2021年5月推出。患者在定點藥店購買醫保目錄內的藥品可享受醫保報銷待遇。
國家醫保局原本期待這一政策能讓更多未能進院的國談藥通過藥店銷售,但是兩年運行下來,“雙通道”并未發揮有效的處方外流效果。不進院的品種要能出現在醫生的處方單上,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雙通道”更大程度上便利了患者購藥,但沒能推動國談藥品大規模落地。
國家醫保局也不是沒做過努力,如要求各地依托全國統一的醫療保障信息平臺,落地應用,也就是外界理解的“電子處方”。曾有多位醫生向健識局表示,過去將處方交給患者,但并不知道他們到哪些藥店購藥,使用是否安全,畢竟處方上是屬自己的名字。而電子處方中心的建立,實行動態監測,徹底打消醫務人員的顧慮。
但這也僅僅解決了“讓處方從醫院流轉出來”這個環節,要讓醫生開出國談藥處方,依然無解。
這次在回復政協委員提案時,國家醫保局對醫院使用國談藥的政策尺度有所松動。
《回復函》指出,綜合考慮新版目錄藥品增減、結構調整、支付標準變化以及實際用藥量等因素,對實行DRG等支付方式改革的病種,及時跟進談判藥品實際使用情況合理調整該病種的權重,加快國談藥落地進度。
加大結余留用力度
國家醫保局盡管祭出了“DRG支付”這樣的強硬手段,但進院的“最后一公里”并不是卡在支付上,而是卡在藥事會、老藥出院阻力大等非醫保因素上。
2017年7月藥品零加成政策在全國實施,導致醫院對創新藥的準入缺乏動力,不定期召開的藥事會就成“攔路虎”。一方面各種利益制衡,另一方面,許多醫生認為新進醫保的國談藥都是醫學上非常先進、前沿的藥物,他們需要花大量的時間、精力學習,才敢給病人使用。
進入2023年后,醫保部門對進院難的問題直接插手了。今年初,各地印發2022年醫保目錄落地方案時明確,醫療機構應建立聯動機制,自新版目錄公布后三個月內,及時召開專題藥事會,做到國談藥品“應配盡配。
業內普遍認為,這一政策已成各省醫保經辦機構的規定動作,將會延續至2023年。
此外,國家醫保局還從經濟角度激勵醫院引進新的國談藥,比如加大醫保“結余留用”的力度。這些政策都是為了讓新藥、好藥更多用于患者。
不過,對于少量的適應證較小的品種,更多是尋求醫保目錄外的商業化的路徑,因為即便是成功入院,其銷售重心還在院外。這一點國家醫保局也早已布局。健識局獲悉,目前至少已170家保險公司開展健康保險業務,同時初步建立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題,醫療救助為托底,補充醫療保險等共同發展的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框架。
根據國家醫保局的數據顯示,2019至2022的三年間,基金對創新藥的支出從59.49億元增長至481.89億元,增長7.1倍。要想讓這個數字進一步提高,需要更多政策相互協同,醫療、醫藥、醫保一個都不能少。
撰稿 | 小米
編輯 | 江蕓 賈亭
運營 | 山谷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健識局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