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同濟醫院馬丁院士團隊重要研究成果發現宮頸癌免疫治療新靶點
該研究成果為臨床個體化治療和預后評估提供了新思路和潛在的治療靶點,將有助于更精準地進行宮頸癌免疫治療。
該研究成果為臨床個體化治療和預后評估提供了新思路和潛在的治療靶點,將有助于更精準地進行宮頸癌免疫治療。
(通訊員 李韻熙)近日,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馬丁院士、陳剛、孫朝陽、李科珍、馬湘一等教授在著名學術期刊《Nature Genetics》(《自然遺傳學》IF=30.8)上發表題為“Multi-omic analysis of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dentifies cellular ecosystems with biological and clinical relevance”的文章。該研究通過整合單細胞轉錄組、空間轉錄組、空間蛋白組等多組學數據分析,全面揭示了宮頸鱗狀細胞癌的細胞生態系統,發現不同腫瘤細胞與正常細胞組成的生態系統影響了腫瘤的免疫浸潤特征。該研究成果為臨床個體化治療和預后評估提供了新思路和潛在的治療靶點,將有助于更精準地進行宮頸癌免疫治療。
宮頸癌是全球女性癌癥死亡的第四大原因,其中,宮頸鱗狀細胞癌是宮頸癌中最常見的類型。早期宮頸鱗狀細胞癌預后良好,但晚期、轉移性或復發性宮頸鱗狀細胞癌5年生存率僅為16.5%,嚴重威脅女性健康。
臨床中,宮頸鱗狀細胞癌多起源于宮頸上皮細胞,具有高度的異質性和復雜性。然而,作為新的實體瘤治療手段,免疫治療在宮頸癌治療中面臨響應率偏低的瓶頸,亟需尋找能預測和增強免疫治療響應的方法。
為此,研究團隊采用單細胞RNA測序技術,利用14個原發腫瘤和3個正常宮頸樣本,捕獲并分析163,900個單細胞,繪制了宮頸鱗狀細胞癌的全細胞圖譜。同時,通過NMF算法,確定了8個在不同患者中共有的腫瘤表達模式(MP),其中,發現MP6和MP7狀態的腫瘤與免疫浸潤相關,MP6狀態的腫瘤通過與免疫抑制性腫瘤相關成纖維細胞(CAF)相互作用,重塑了腫瘤免疫微環境,導致免疫細胞不浸潤。
“未來,通過對腫瘤MP6和MP7基因表達進行評分,有望更精準地評估宮頸癌患者免疫治療的效果。”陳剛教授介紹。
研究團隊還發現了干預MP6的核心基因FABP5。實驗表明,干預FABP5顯著抑制小鼠移植瘤生長并增加T細胞浸潤,同時降低共孵育的成纖維細胞免疫抑制CAF基因表型,表明FABP5在介導免疫排斥中發揮重要作用。
“針對FABP5靶點的基因和藥物干預均驗證了MP6與免疫排斥的關系,提示我們通過干預FABP5增強免疫治療療效的可能性。”孫朝陽教授分析。
據了解,該研究歷時4年,23位科研人員參與,揭示了宮頸鱗癌中MP6狀態腫瘤通過FABP5重塑免疫微環境,逃避免疫的機制,為宮頸癌和鱗狀細胞癌的免疫聯合治療提供了潛在靶點和依據。
本文來源:健康界 作者:健康界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