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2023年醫保目錄調整落下帷幕。
國家醫保局指出,今年共新增126種藥品。談判/競價環節,共143個目錄外藥品參加,其中121個藥品談判/競價成功,成功率為84.6%。
有談判成功的,也有談判失敗的。恒瑞的阿得貝利單抗、復宏漢霖的斯魯利單抗、樂普生物的普特利單抗沒有在形式審查名單上;幾款國產CAR-T雖然通過審查,但不出意外依舊陪跑;PD-L1里,基石藥業的舒格利單抗在今年首次入場談判,卻和醫保目錄失之交臂。
有些讓人出乎意料的是,今年德曲妥珠單抗、戈沙妥珠單抗、奧加伊妥珠單抗、維泊妥珠單抗4個ADC藥物均沒有出現在最終名單。國內ADC市場依舊維持了兩個進口、一個國產的格局,即羅氏的恩美曲妥珠單抗、武田的維布妥昔單抗和榮昌的維迪西妥單抗。
ADC賽道近年來尤其火爆,今年進入形式初審名單的ADC也比往常多了許多。德曲妥珠單抗是今年醫保目錄調整中備受矚目的HER2 ADC新藥,在全球市場上也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它進不進醫保,將很大程度上改變國內HER2 ADC的競爭格局。
2023年12月初的國談現場,阿斯利康依然由中國區副總裁黃彬帶隊談判。從他當時的現場反應來看,根本猜不到德曲妥珠單抗會落選。
8201不愁賣
在中國乃至全球市場上,兩款ADC藥物德曲妥珠單抗和羅氏的恩美曲妥珠單抗是最直接的競爭關系。恩美曲妥珠單抗2020年1月在中國獲批,德曲妥珠單抗則在今年2月獲批。目前德曲妥珠單抗在HER2 陽性成人乳腺癌僅獲得二線治療的地位。
德曲妥珠單抗這次沒有進入醫保,反映了阿斯利康的市場策略思路。
德曲妥珠單抗目前在內地掛網價為100mg每瓶8860元,競品恩美曲妥珠單抗目前的價格已經歷經三次下調,100mg每瓶的價格為3580元,160mg每瓶5130元。今年假如德曲妥珠單抗降價進入醫保,想必降幅不會太低,即使以平均降幅61%計算100mg的價格可能只有3500元左右。
降到和恩美曲妥珠單抗差不多的價格,阿斯利康顯然不會愿意,畢竟德曲妥珠是剛剛在國內獲批的藥物,前期市場鋪墊工作還沒做。
而且,德曲妥珠單抗2019年在美國獲批,自那以來銷售額一直以極快的速度在增長,2022年就賣出了約1616億日元(約合12.3億美元),較前一年增長近兩倍。截至今年9月,德曲妥珠單抗已經實現收入241.2億日元(17.05億美元),年銷售額翻倍應該不是問題。但恩美曲妥珠單抗2022年銷售額20.8億瑞士法郎,增長近7%。
在國際市場上,德曲妥珠單抗并不愁賣,還大有超越它的對手恩美曲妥珠單抗的架勢。
阿斯利康在中國商業化能力有目共睹。在今年上半年之前,阿斯利康一直是跨國藥企中國區營收第一。奧希替尼在國內EGFR-TKI市場力度遠超其他國產三代EGFR。2022年,奧希替尼在中國院內銷售額達到43.86億元。
有成熟的中國市場推廣經驗,再加上卓越的療效,德曲妥珠單抗在中國即使不進醫保也會有很大市場。況且,德曲妥珠單抗在國內的適應癥還在開拓中。11月,德曲妥珠單抗HER2 陽性成人胃或胃食管結合部腺癌適應癥擬納入優先審評。
今年增加適應癥的品種很少有降價的,但德曲妥珠單抗目前針對的都是大癌種,如果一個個適應癥來談判,降價幅度可能會超出企業的預期。
進或不進,策略問題
今年醫保目錄調整,醫保局和藥企都常提到的一點變化是:醫保目錄調整的規則越發完善,向藥企傳遞的降價預期更加穩定和清晰。
藥企的心態也在改變。今年通過預審名單的4款進口ADC藥物都沒進入醫保:輝瑞的奧加伊妥珠單抗、羅氏的維泊妥珠單抗、吉利德的戈沙妥珠單抗,以及第一三共/阿斯利康的德曲妥珠單抗。
出于對全球定價系統的考慮,外企通常權衡降價會產生的影響。一些國內企業也有自己的算盤。
進醫保只是第一步??傮w而言,選擇進醫保的品種基本都能實現一定的以價換量,但降價不等于市場到手,藥企需要付出同等甚至更多的商業推廣成本。以信迪利單抗為例,2019年年末信迪利單抗的銷售團隊為688人,進入醫保后,2020年上半年團隊就增至1100多人,覆蓋醫院多出1500家,最終當年實現超20億元的銷售額。
時至今日,國內醫藥市場的競爭也和五六年前大不相同。臨床空白已經很大程度得到填補,該占的適應癥也都占得七七八八。如今國內的創新藥已經逐步蹚出了一條發展路徑:降價硬擠不是辦法,產品差異化設計才有可能突破。
這一變化在國內已充分競爭的PD-(L)1市場尤為突出。今年幾款呼聲較高的新批國產PD-(L)1沒有進入醫保,其中康寧杰瑞恩沃利單抗以皮下注射的便捷給藥方式確立優勢;復宏漢霖的斯魯利單抗刷新了一線治療小細胞肺癌的總生存期紀錄,今年前三季度實現了8.65億元的銷售收入。
今年康方的派安普利單抗、卡度尼利單抗也依然沒有參與醫保談判??ǘ饶崂麊慰惯x擇在宮頸癌先獲得突破,今年才迎來譽衡生物PD-1加入競爭。派安普利單抗有正大天晴的商業化能力加持,在非醫保市場也能實現足夠的放量。
從上述藥品的遭遇來看,今年國家醫保局調整了談判遴選的規則,“誠意不足”的創新藥連形式審查都通不過。
去年開始,國家醫保局要求企業上報藥品研發成本、市場價格、近一年內銷售數據等核心參數。這些數據不對外公開,但醫保局顯然把這些數據用在談判品種的遴選上,真正在談判階段沒談成的品種是少數,達到了2023年醫保談判的預期效果。
這是今后醫保談判的重要趨勢。各企業真正要做的功夫不是在談判桌上談出幾個“8”還是幾個“520”,或者步出談判室時候露出什么樣的表情,而是扎扎實實地讓醫保局感受到進醫保的意愿。
作者丨楊曦霞
編輯 | 江蕓 賈亭
運營 | 朱穎
圖源丨視覺中國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健識局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