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專科、學科、學科群的內涵關系和管理要點
理清臨床專科、學科、學科群的定義內涵和內在聯系后,才能準確根據管理要點,不懈努力,達到構建優質高效服務體系和切實保障人民健康的理想目標。
理清臨床專科、學科、學科群的定義內涵和內在聯系后,才能準確根據管理要點,不懈努力,達到構建優質高效服務體系和切實保障人民健康的理想目標。
作為公立醫院發展指南的《關于推進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意見》明確要求縣級醫院要提升核心專科、夯實支撐專科、打造優勢專科;城市醫療集團要結合實際建設優勢專業專科;國家和省級高水平醫院要形成臨床重點專科群。在具體措施上要求在“雙一流”建設中加強相關學科建設,以落實重大疾病和臨床需求為導向的臨床專科建設。國家衛健委《關于推進臨床專科能力建設的指導意見》更是要求全面梳理醫學學科發展現狀,夯實基礎學科和平臺學科能力,科學制定臨床專科發展規劃,形成覆蓋疾病譜主要疾病和重大疾病的三級醫院臨床專科服務網,建設一批特色臨床專科。《指導意見》還要求打破原有的醫學學科和診療科目壁壘,探索“學科專科群”……。于是,明確臨床專科、學科和學科群的定義和內涵,從發展歷程、設置依據、建設目標、主體對象、評估標準諸方面進行全面梳理,厘清臨床專科和臨床學科的區別和聯系,才能明確管理要點,達到理想的建設效果。
臨床專科是針對特定疾病或特定器官或系統進行診治的醫院基本組成單元。臨床專科以國家衛健委的《醫療機構診療科目代碼》為依據,如內科為03,下面分呼吸、消化、神內、心內等;外科為04,下面分普外、神外、骨科、胸外等。臨床專科建設的內涵要素是通過衛生資源配置優化,規范醫療診治行為,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和疑難重癥救治能力。
臨床學科以獨立的知識體系為基礎,旨在研究和應用醫學知識來診斷、治療和預防各種疾病,提高臨床治療水平、促進人體健康的學科分支。臨床學科以國家標準的《學科分類代碼表》為依據,臨床醫學(編碼320)為一級學科,二級學科有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眼科、耳鼻喉科科等,下面有消化、呼吸、神內、神外等三級學科。學科建設的內涵要素是研究方向的確定、研究基地的建設、學術隊伍梯隊、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學科建設的目標是通過科學創新人才培養、醫學科學研究帶動整個學科發展。
明確了臨床專科和臨床學科的內涵定義、設置依據、建設目標后,就不會把專科簡單地認為是學科的分支,實際上臨床專科和臨床學科往往是醫院同一單元的不同表達;也不會機械地認為附屬醫院、教學醫院的叫學科,市屬醫院、二級醫院的叫專科;教育部體系內叫學科,衛健委體系內叫專科……臨床專科和臨床學科是醫院密不可分的二個方面,切忌將其機械切割,更不宜將其對立。學科是專科的基石、專科是學科的基地。沒有學科方向人才培養的臨床專科,將在浩瀚的醫學知識海洋中茫然若失;沒有專科技術和診治能力的臨床學科,將成紙上談兵的空中樓閣。
臨床學科群和專科群,是指為了適應現代醫療發展,以患者需求為導向、以疾病診治為鏈條,由若干相近或相關的學科或專科圍繞某一疾病或某一類健康問題,以一定形式結合而成的學科群體或專科群體。學科群和專科群往往以“1+N”學科群為基礎,打破原有學科或專科的診療科目壁壘,在人員配置、設備配置、診療模式、服務流程上充分發揮多學科多專科的聯合診療的優勢,建設成為相關重大疾病診療的特色專科。多學科醫學中心、MDT、多種醫療技術優化整合鑲嵌模式、基礎和臨床結合、醫工融合等跨領域、跨專業的融合都可能成為學科群和專科群建設的新模式。
理清臨床專科、學科、學科群的定義內涵和內在聯系后,才能準確根據管理要點,按照不同的評估標準進行有效建設。各級醫療機構都應該把提升臨床專科能力建設作為根本任務,緊扣質量管理、技術隊伍、環境流程三個環節,以發展環境、專科規模、支撐條件、技術隊伍、技術特色、質量概況等作為主要評估指標,以服務質量能否滿足社會需求和患者滿意度來判斷臨床專科建設成效。按照發達國家上世紀末的現代醫院管理理念,具有一定規模的醫院,尤其眾多附屬醫院和教學醫院,都應將學科建設作為醫院發展的重要抓手,以學科方向、科研平臺、人才培養、創新意識為內涵要求,以學科聲譽、高質量科研成果、重大課題、權威論文、高層次人才、成果轉化為評估指標。以學術水平、創新能力、帶動臨床學科整體水平提高為臨床學科的建設目標。國家醫學中心、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區域醫學中心等頭部醫院,應以病人需求為導向,疑難危重癥診治攻關為目的,積極探索學科群和專科群建設,促進學科與專科的融合發展、技術創新和服務創新。
加強學科建設、提升臨床專科能力是引領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在明確方向,具有切實可行的指導意見和建設方案后,需要大家齊心協力、不懈努力,才能達到構建優質高效服務體系和切實保障人民健康的理想目標。
本文來源:健康界 作者:健康界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