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加強本市院前醫療急救管理體系建設
構建“以患者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的院前醫療急救質量控制與持續改進工作體系。
構建“以患者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的院前醫療急救質量控制與持續改進工作體系。
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關于加強本市院前醫療急救管理體系建設的通知
各區衛生健康委、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社會事業局,北京急救中心:
為持續加強本市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促進首都院前醫療急救事業高質量發展,更好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等九部委聯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完善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的指導意見》及《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北京市“十四五”規劃綱要》)、《加強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以下簡稱《三年行動計劃》)等要求,結合本市實際,現就進一步完善本市院前醫療急救管理體系建設有關要求通知如下:
一、深刻把握加強院前醫療急救管理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
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是基本公共服務和城市安全的重要內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不斷加強對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的頂層設計,將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納入首都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基本建成了政府舉辦為主、社會參與為輔的“六統一”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形成了由地方法規、政府文件和行業標準規范等組成的較為完善的政策體系,完成了470處院前醫療急救設施和21處救護車洗消站規范化建設,實現了全市院前醫療急救統一呼叫號碼、統一指揮調度,建立了院前院內醫療急救信息銜接平臺,負壓救護車配置占比超過40%,重點公共場所自動體外除顫器(簡稱AED)配備超過5000臺,并實現與120調度指揮系統信息聯通。通過全市各有關方面的共同努力,特別是近年來的高速高標準建設,本市已建立起服務能力總體位居全國前列的院前醫療急救體系。
院前醫療急救體系迅速建設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新的形勢和挑戰。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口老齡化加速,人民群眾對日常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的需求持續增長,首都“四個中心”城市戰略定位和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建設對突發事件應對、重大活動保障等提出更高要求,加快完善本市院前醫療急救管理體系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日益突出。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筑牢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院前醫療急救防線,本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六統一”為根本遵循,謀劃進一步健全以組織管理、指揮調度、質控管理、專業培訓、急救科普、績效管理六個子系統為重要支撐,信息化賦能的首善標準院前醫療急救管理體系(簡稱 “6+1”管理體系),到2025年取得新進展,為促進院前醫療急救事業高質量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二、以首善標準加快完善院前醫療急救管理體系建設
(一)完善院前醫療急救組織管理體系
健全市區一體的院前醫療急救組織管理體系,加強北京急救中心、各區急救中心站的扁平化、專業化、精細化管理。各區衛生健康委(含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社會事業局,以下同)進一步強化對本轄區院前醫療急救機構的建設和運行管理主體責任,尚未設立獨立法人急救中心站的區要加快完成設置,已設置的區要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完善功能設置和資源配置。各區急救中心站負責區域內日常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突發事件緊急醫療救援、大型活動醫療急救保障、專業急救培訓、社會急救技能培訓和急救知識宣傳普及等運行管理工作。北京急救中心要加強對各區急救中心站的業務指導,強化本行業領域的標準體系建設,引領全市院前醫療急救事業高質量發展,探索推進京津冀院前醫療急救協同發展。
(二)強化平急結合的統一指揮調度體系
持續強化全市院前醫療急救“統一指揮、一級調度”工作,不斷完善“市區一體、平急結合”的應急指揮調度機制,更好滿足日常院前醫療急救服務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需要。北京急救中心要圍繞縮短平均急救反應時間、提高調派效率、提升工作效果,不斷優化調度模式和調派流程,深化分級分類調度,增強120調度指揮中心的應急指揮、輔助決策、綜合協調、遠程指導和精準調派能力;落實120調度指揮系統軟件部署,固化市級調度人員支援機制,并對市、區儲備的調度人員進行規范化培訓;探索京津冀比鄰地區日常急救跨區域調派機制和重大突發事件應急聯動機制。各區衛生健康委按要求在本區急救中心站設置平急結合的調度席位,儲備相應的調度人員并滿足調度坐席24小時運行需要,做到隨時可以應急啟用,實現快速“平急轉換”,提升全市院前醫療急救系統在應急狀態下的指揮調度能力。
(三)健全院前醫療急救質控管理體系
構建“以患者為中心”“以質量為核心”的院前醫療急救質量控制與持續改進工作體系。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質量控制中心要強化對全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的全流程、全要素、全方位質控管理,健全質控指標和評價體系,定期更新市級質控專家組,固化優化質控例會制度,完善質控月報、年報,定期編制質量評價報告,加強質控結果應用,強化對各區質控工作的指導,促進全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持續提升。各區衛生健康委要依托區急救中心站建立本轄區的院前醫療急救質控中心,按照全市統一要求,結合本轄區實際情況,落實落細院前醫療急救質控管理工作,加強對轄區內各急救站點的業務指導和質控管理。
(四)建設高水平的急救業務培訓體系
北京急救中心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和本市院前醫療急救專業培訓機構作用,牽頭健全高水平的院前醫療急救業務培訓體系,夯實市、區院前醫療急救培訓基地,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健全培訓考核制度,組織制定院前醫療急救各類人員崗前、崗中培訓及考核方案,制定統一的培訓大綱或培訓教材,編制各類人員崗位培訓手冊,加強專業技術培訓課程的引進與開發,創新線上、線下多種培訓形式,實現調度員、醫生、護士、駕駛員、擔架員以及應急儲備人員培訓全覆蓋,不斷提升培訓的規范化水平和實戰效果。各區衛生健康委要依托區急救中心站建立本轄區院前醫療急救培訓基地,結合轄區實際工作需要加快完善培訓硬件設施配置和師資隊伍建設,做好與北京急救中心的工作銜接,更好滿足區域內院前醫療急救人員業務培訓和考核需求,持續提升轄區院前醫療急救人員服務能力。
(五)構建社會急救科普培訓與宣傳體系
北京急救中心發揮北京市社會急救培訓質量控制與改進中心作用,會同各區衛生健康委加快完善高質量的社會急救科普培訓體系建設,將培訓網絡由各區急救中心站延伸至急救工作站、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持續擴大社會急救科普培訓師資隊伍,2025年底前實現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師資培訓全覆蓋,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培訓師資不少于5人、每個社區衛生服務站不少于1人。在統一社會急救培訓大綱、技術標準等的同時,不斷擴大培訓規模,探索與重點公共場所行業主管部門或單位合作,逐步實現重點行業、重點人群全覆蓋。加強對公共場所AED等急救設施設備配置的指導,固化優化AED電子地圖及與120調度指揮系統的信息聯通工作,持續推進AED及急救志愿者等社會急救資源與專業急救的有效銜接。多種途徑加強公眾急救知識的科普宣傳,加大對《北京市院前醫療急救服務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同步講好急救行業故事,引導更多人參與急救、支持急救,共同營造“人人學急救,急救為人人”的良好社會氛圍。
(六)探索推進統一績效管理體系建設
繼續在北京急救中心開展績效管理改革試點工作,探索健全適合市級院前醫療急救機構特點的績效考核機制。各區衛生健康委要結合本轄區實際情況和《關于完善院前醫療急救經費保障機制的實施意見(試行)》有關內容,積極探索建立適合本轄區特點的區級院前醫療急救績效管理機制。在全市統一指揮調度、統一質控管理的基礎上,綜合考慮院前醫療急救特殊性和各區發展情況,探索健全規范統一的院前醫療急救績效考核指標體系和評價機制,構建適合本市院前醫療急救行業特點的績效管理體系,不斷推進考核管理的科學化和規范化,推動建立院前醫療急救機構績效工資增長機制,促進院前醫療急救事業穩定、持續發展。
(七)信息化賦能促進高效精細化管理
圍繞便民服務和高效管理,以落實《三年行動計劃》為抓手,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5G、區塊鏈等信息技術,激發院前醫療急救行業新活力、培育新動能、實現新突破。推動將智慧急救建設納入北京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北京急救中心牽頭做好全市院前醫療急救信息化建設的頂層設計,推動120調度指揮系統服務更加便民,努力打通院前院內急救信息化堵點,實現120指揮調度中心、救護車及有關醫療機構信息共享和院前急救車輛、藥品、器械、耗材、電子收費、質控等數字化管理,推進醫保實時結算。各區衛生健康委要加強協同配合,并結合轄區實際進行完善。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區衛生健康委、北京急救中心要高度重視院前醫療急救管理體系建設,充分認識加強院前醫療急救管理體系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將其作為落實《北京市“十四五”規劃綱要》《三年行動計劃》等工作的重要內容,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明確部門責任和分工,強化政策協調銜接,抓細、抓實、抓落地。
(二)加強協調聯動。各區衛生健康委、北京急救中心要認真研究有關文件,用好各項政策,加強與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等部門的溝通協調,積極爭取相關政策和經費支持,廣泛凝聚各方智慧,集聚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共同促進院前醫療急救事業可持續發展。
(三)加強工作落實。各區衛生健康委、北京急救中心要做好統籌謀劃,根據任務分工細化制定工作方案,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逐項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倒排工期,落實責任分工,加強工作調度,確保各項工作及時落實。我委將進行督導檢查,并以適當方式通報考核。
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員會
2023年12月4日
本文來源:健康界 作者:健康界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