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醫保局首任局長胡靜林履新,任內推行多項醫保改革工作
國家醫保局成立的五年時間里,醫保目錄優化、藥品耗材集中帶量采購、支付方式改革、打擊欺詐騙保、信息化改革等方面工作的持續深化。
國家醫保局成立的五年時間里,醫保目錄優化、藥品耗材集中帶量采購、支付方式改革、打擊欺詐騙保、信息化改革等方面工作的持續深化。
據國家稅務總局官網信息:胡靜林同志任國家稅務總局黨委書記。
圖/國家稅務總局官網
胡靜林的名字在2018年進入醫療從業者的視線。當年5月31日,國家醫療保障局(以下簡稱“國家醫保局”)正式掛牌成立,胡靜林任黨組書記、首任局長。
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國家醫療保障局整合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城鎮職工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生育保險職責,原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職責,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藥品和醫療服務價格管理職責,民政部的醫療救助職責。
國家醫保局成立的五年時間里,醫保目錄優化、藥品耗材集中帶量采購、支付方式改革、打擊欺詐騙保、信息化改革等方面工作的持續深化,而作為國家醫保局主要負責人的胡靜林是這一系列重大舉措的推動者之一。
在任五年多,與國家醫保局共同成長
將時間軸拉回到2018年。當時的中國醫改已進入深水區,醫保也被視為調節醫療資源平衡的關鍵手段,但相關的籌資、支付管理仍是難點,“以藥養醫”的局面尚未完全扭轉,醫?;鹈鎸^大的給付壓力。
當時醫保相關的管轄權力相對分散:城鎮職工、城鎮居民的醫保由人社部管理,新農合由衛計委管理,醫療救助由民政部管理,而醫療服務和藥品價格管理在發改委,這給醫保的統籌工作帶來了很大難度。
福建三明醫改為國家醫保局的整合組建提供了思路,其將原先各部委的職能整合,成立單獨管理辦公室,在經費管理、控制醫療費用支出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中國人民大學醫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曾對《經濟日報》分析道,國家醫療保障局的設立將加強險種、項目之間的銜接。比如,城鄉居民醫保項目之間、基本醫療保險和生育保險之間,過去都是由多個部門、多個項目管理,通過歸并統一以提高管理效率,減少管理環節,這對于提高整體的經辦管理效率提供了一種可能。
2018年5月31日,國家醫保局正式成立,新的領導班子“一正三副”的架構也正式確定。
國家醫保局首任的三位副局長施子海、陳金甫、李滔分別來自發改委、人社部與衛計委,而最引人關注的局長之位,國務院派出了一位在管理國有資產方面有資深經驗的干部——具有人大本科、經濟學博士背景的胡靜林。據《每日經濟新聞》梳理,在出任國家醫保局首任局長前,胡靜林曾在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工作,1998年調入財政部工作,在財政部工作長達20年之久。
圖/國家醫保局官網
此番履新之前,胡靜林已與國家醫保局共同成長超過五年,而最新的任職消息表明,胡靜林時隔五年再次回到了國家財稅系統。
持續優化醫保目錄,
國家層面組織九批藥品集采
醫藥分開,是早在2009年的醫改方案中就提出的一大改革目標,國家醫保局的成立加速了這一進程。
體現之一是醫保目錄的持續優化,自國家醫療保障局成立以來,已連續五年開展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工作,累計將618種藥品新增進入全國醫保支付范圍,目前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內藥品總數達2967種。
今年1月舉行的全國醫療保障工作會議中指出,通過談判降低新藥價格,全國250種新藥平均降價超50%并納入醫保報銷,群眾更快用上原本用不起的救命藥。
另一項重要工作是藥品耗材集采,這一舉措有效地擠壓了藥品耗材中虛高的價格水分。從2018年11月啟動的“4+7”試點,到今年11月16日第九批國家藥品集中帶量采購中選結果公布,正好五年時間。這五年間,我國共進行了九批國家藥品集采,共覆蓋374種藥品,平均降價超50%。加之三批國家高值醫用耗材集采,連同地方聯盟采購,已累計為患者減負5000億元。
胡靜林在2020年為《求是》撰文解答的《把疫情防控之“?!鞭D為醫保發展之“機”》一文中寫道,集中帶量采購直擊虛高藥價的軟肋,實現降低藥品價格、提高用藥質量、促進產業升級等多重效應。更重要的是,集中帶量采購在為醫保減負增效的同時,為規范醫療行為、推動公立醫療機構改革創造了條件。實踐證明,以集中帶量采購這個“小切口”,可以推動醫藥衛生體制這項“大改革”。
試點DRG/DIP,
為支付改革劃定時間線
醫保目錄調整解決的是“買什么”的問題,在“花多少”上,國家醫保局制定了帶量采購政策,并開展藥品、耗材采購談判。而針對于“怎么付”,國家醫保局推進了DRG/DIP試點工作,并建立了統一編碼體系。
在DRG/DIP改革之前,我國傳統的醫保支付方式是按項目付費,醫保根據每一個項目乘以單價后加總的額度,按照報銷比例支付給醫院,折讓醫院會有多提供醫療項目數量來增加收入的沖動。
2021年3月,國家醫保局召開2021年醫保支付方式改革試點推進視頻會,部署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付費、區域點數法總額預算和按病種分值(DIP)付費兩個試點年度重點工作。
當年的12月,國家醫保局發布《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動計劃》,正式明確支付方式改革的時間線:從2022年到2024年底,全國所有統籌地區全部開展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工作,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蓋所有符合條件的開展住院服務的醫療機構。
《2022年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快報》顯示,2022年,206個統籌地區實現DRG/DIP支付方式改革實際付費。實際付費地區中,按DRG/DIP付費的定點醫療機構達到52%,病種覆蓋范圍達到78%,按DRG/DIP付費的醫?;鹬С稣冀y籌地區內醫保基金住院支出比例達到77%。
醫?;鸨O管形成高壓態勢,
追回巨額醫?;?/strong>
在今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就“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重大決策部署著力推動醫保高質量發展”舉行“權威部門話開局”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胡靜林強調,醫保基金是人民群眾的“救命錢”,絕不讓醫?;鸪蔀椤疤粕狻?。
國家醫保局成立的另一個背景,就源自于醫保基金的科學管理。胡靜林在上述會議中介紹,經過五年努力,我國醫?;鸨O管“點線面”結合的高壓態勢已經形成。其中,飛行檢查通過“點穴式”核查,實現“點上突破”。采取“不預先告知、以上查下、交叉互查”機制,對發現違法違規的行為重拳出擊、露頭就打,充分發揮“飛檢”利劍作用。
專項整治通過“穿透式”檢查來實現“線上推進”。醫保部門聯合公安、衛生健康等相關部門,聚焦骨科、血透、心內等重點領域和重點藥品耗材、虛假就醫、醫保藥品倒賣等重點行為,靶向監督,除去侵蝕群眾“救命錢”的“病灶”。
日常監管通過數據賦能,實現“面上成網”。充分運用智能監控、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加快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監管體系。
胡靜林在會議上表示,“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大飛行檢查力度,深入開展打擊欺詐騙保專項整治,嚴肅查處一批大案要案,嚴厲打擊一批重大團伙,堅決曝光一批突出典型,鞏固‘不敢騙’高壓態勢。強化大數據監管,構筑全社會監督防線,織密‘不能騙’的天羅地網,完善基金總額預算、集采藥品結余留用等政策,引導兩定機構和醫務人員自覺規范服務行為,推動構建‘不想騙’的長效機制”。
“2018年國家醫保局成立以來,全國醫保系統追回的醫保資金已經達到835億元”。2023年9月22日,在國家醫保局在北京召開的首次例行新聞發布會中,國家醫療保障局基金監管司副司長顧榮表示。
本文來源:健康界 作者:健康界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