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微創醫療公司主要股東持股發生變更,其中董事長常兆華今年以來,連續三次增持公司股份,變更后持股數量為46889899股,持股率占2.57%。
來源:器械之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且24小時后方可轉載。
近日,器械之家獲悉,港股微創醫療公司主要股東持股發生變更,其中董事長常兆華今年以來,連續三次增持公司股份,變更后持股數量為46889899股,持股率占2.57%,據公開信息,常兆華及其公司管理層實際控制的第二大股東Maxwell Maxcare Science Foundation Limited目前合計持股32836萬股,持股率占18.06%,二者合計3.7億股,這與第一大股東大冢控股持股數僅差700多萬股。
這段時間另不少投資者頭疼的是微創醫療的股價走勢,從去年高點72.85急轉直下,微創醫療股價一路下跌到近期的低點16.5,跌幅接近77%。這讓年初憧憬著星辰大海的投資者直接懵了,開始反思自己,投資微創醫療是不是沖動了?
而從微創醫療的持股變動看,部分外資機構作為核心空頭勢力異常,剩下的中長線機構持倉信心異常堅定,高點跌下來,前幾十大股東持倉變化不大,內資作為堅定多頭勢力仍在壯大,微創醫療CEO常兆華更是持續增持,這在釋放什么信號?據業內知名公號“骨頭大叔”預測,在可遇見的未來,也許明年微創醫療的第一大股東將變為常兆華,這或許為微創醫療順利回歸A股科創板上市在做準備。
01
增速放緩,股價下跌77%
兩月前,根據創醫療最新披露了年度業績,2021年收入7.79億美元,同比增加20%,若剔除匯率影響增速僅15.0%,尤其心血管介入和骨科醫療器械兩個板塊收入增速明顯放緩,甚至國內收入因集采等因素影響,出現了負增長。此外,微創醫療研發支出繼續增加,導致虧損進一步加大。2021年公司虧損3.51億美元,較2020年同期增加57.3%,2021年公司研發費用為2.98億美元,占收入比重達38.2%。
根據年報,虧損原因主要包括手術機器人業務、心臟瓣膜等業務借助獨立融資渠道,推進研發、注冊、商業化等帶來費用的顯著增加;用于海外市場開拓、產品推廣等投入增加;以及冠脈支架中國集中帶量采購政策帶來的影響等。
時間拉回到2020年,微創醫療出現5年來首次虧損,虧損達12.48億元,幾乎賠了過去四年凈利潤總和的兩倍。其中,帶量采購中標的心血管介入產品業務更是出現首次下滑,幅度接近44.6%。
連續兩年虧損,且虧損金額進一步增加,唯一不同的是,2020年的業績虧損,主要由冠脈支架國家帶量采購,帶來收入的直接下降。而2021年的虧損,卻不再是受政策影響,反而是回歸了微創醫療日常研發經營的原因。
具體來看,心臟瓣膜、神經介入、大動脈及外周血管介入三個小規模板塊收入增勢較快,分別增長93.2%、72.5%和45.6%。微創醫療旗下心血管介入業務受集采影響最為顯著,顯然拖累了公司整體收入增速,2021年,公司心血管業務全球收入1.40億美元,同比下降10.8%。
微創醫療心血管介入產品主要包括4款藥物洗脫支架和4款球囊產品。其中Firebird2和Firekingfisher兩款冠脈支架中標2020年11月開展的首輪高值耗材集采,相對高端的支架Firehawk因報價7000元無緣中選。
微創醫療指出,受冠脈支架集采推動,公司冠脈支架銷售數量達122萬套,同比大幅增加132.0%。不過冠脈支架出貨量大增并未帶來收入增量。根據媒體測算,2021年微創醫療心血管介入國內業務收入約為1.20億美元,同比減少15.5%。
但心血管介入海外收入對沖了收入下滑之勢。2021年該部分收入0.2億美元,同比增加34.5%。目前微創醫療藥物洗脫支架已經在12個國家或地區獲得14個首次注冊證,成功進入印度、新加坡、以色列等市場。
骨科醫療器械板塊同樣受到集采影響。2021年,微創醫療國內骨科業務收入0.22億美元,同比減少31.7%。人工關節集采導致相關訂單出現減少。在2021年9月的人工關節國家帶量采購中,微創醫療中選髖關節和膝關節產品。不過,微創醫療骨科醫療器械國內收入占比僅為一成,海外收入占主要比例,因此集采影響相對緩和。2021年公司骨科業務海外收入1.93億美元,同比增加11.8%。
需要注意的是,微創醫療心血管介入和骨科的海外業務都不同程度受疫情影響。2021年,海外市場整體PCI手術量受疫情影響明顯下降;而海外骨科整體手術需求也未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因業績未及市場預期,微創醫療股價3月31日大跌7.11%,報收17.78港元/股。今年以來,公司股價已下挫近30%,距離2021年6月的高點更是跌去近77%,之前堅定不移的部分投資者也熬不住了倒戈相向,多翻空只在一瞬間。目前公司市值僅為293億港元,由于微創醫療連續分拆子公司,市場已對其“空心化”產生擔憂,微創機器人、心通醫療、心脈醫療的市值分別為253億港元、60億港元、135億元,均大幅縮水。
02
仍在拆分,生產上市公司的公司
從1998年成立至今,微創醫療已經有23年的發展歷程,但不同于其他公司通過重組、合并壯大業務,微創醫療的成長在于其不斷拆分、壯大子公司,并不斷開辟新賽道。細數醫療器械圈可以發現,微創醫療的觸角已到達了多個行業領域。
微創醫療從心臟支架起家,但是它有不單單只做這一條產品線,從一開始公司就定位于全球化。從2003年PTCA球囊擴張導管在日本上市開始布局海外,不過真正讓微創醫療大跨步的時間節點正是在2010年前后,這一年,微創醫療登陸資本市場。
從公司發展過程來看,2008年成立微創生命科技,進入糖尿病領域,開啟微創多元化戰略布局;2009年微創骨科成立;2010年微創電生理成立;2012年成立微創神通、微創心脈、微創手術器材;2015年成立微創醫療機器人、微創在線醫療科技;2017年創立微創優通,進入泌尿及婦女健康領域;2018年,在國外設立微創心率管理總部,開創心臟節律管理。
目前,微創醫療旗下子公司有心脈醫療、心通醫療、微創佐心、微創電生理、微創神通、微創機器人、微創骨科、創領心律、明悅醫療、微創優通、微創心力、微創科威、微創醫美、微創視神、微創子牙、銳可醫療、神泰醫療、神遁醫療、神奕醫療、神途醫療、微創龍脈、創脈醫療、脈通醫療、諾潔醫療等,僅從子公司就可以看出,微創醫療幾乎在整個醫療器械行業進行了布局。
這些子公司手牽手的的鏈接在一起,由背后的核心微創醫療支撐。任一點的變大,都能使這張網面變大;網面變大,核心則變大;核心變大,點再會變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緊密網面,使得微創醫療達到了內外力相融的最高層。
從商業模式上看,作為國內唯二醫療器械平臺型公司,微創醫療依然有其競爭壁壘存在。在其他大單品類醫療器械公司受到集采壓力,再難以投入巨大資金研發新品類時,微創的分拆上市融資方式,走出了自己的一條發展之路。
因為超能“生娃”,微創被認為港股市場中的一個特別存在,此前已分拆心脈醫療、心通醫療分別在科創板和H股上市,去年11月份旗下微創(上海)醫療機器人(以下簡稱”微創醫療機器人“)于港交所上市。目前微創系已有4家上市公司。
除此之外還有2家準上市公司,3月31日上交所披露公告顯示,浦東科創集團投資企業——上海微創電生理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創電生理”)科創板IPO成功過會。
另外2021年12月28日,微創宣布將分拆微創腦科學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創腦科學”)獨立上市,并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說明書。微創腦科科學主業為研發、生產及銷售神經介入醫療器械。根據灼識咨詢的數據,微創腦科學是中國該領域最大的公司。
不得不說,微創醫療是“專業的”分拆上市高手。若微創腦科學成功上市,“微創系”將再添一家上市公司,目前來看其陣營有望達到6家。一直以來,微創醫療都對標與國際醫療器械巨頭美敦力,并為實現該目標,堅定不移地執行著多元化布局的戰略。但最終收獲尚未可知,值得肯定的是,常兆華所期待的“萬億市值”,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03
董事長連續增持股份,為回A做準備?
6月1日晚間,微創醫療(0853.HK)旗下港股子公司微創機器人(2252.HK)發布公告稱其向董事會建議于科創板上市,回A訊息的落地,直接刺激了微創機器人港股股價的大漲——6月2日當天收盤,微創機器人港股股價大漲12.93%,合計成交額達0.31億港元,幾乎是其前5個交易日成交額的總和。
作為一家手術機器人企業,目前微創機器人旗下的三款旗艦產品——圖邁腔鏡手術機器人、蜻蜓眼三維電子腹腔內窺鏡和鴻鵠骨科手術機器人均已獲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此次上市計劃中,微創機器人擬發行不超過1.16億股募集28億元,用于“手術機器人研發”、“手術機器人產業化”、“營銷體系建設及學術推廣”三大項目的建設以及補充流動資金。
這已是微創醫療分拆子公司沖刺A股IPO的第3個案例了。此前微創醫療已經分拆旗下心脈醫療、電生理于科創板上市,若微創機器人和電生理成功登陸科創板,微創腦科學成功實現港交所上市,由常兆華最初創辦、如今處于無實控人狀態的微創醫療旗下有望同時坐擁5家上市公司,而其下一步是否會持續推動旗下其他板塊進行獨立的資本運作,同樣備受市場關注,今年1月21日、4月1日、5月16日,常兆華頻頻增持股份,距離第一大股東僅一步之遙,這無不釋放積極信號。
此次微創機器人再度啟動回A計劃,或與其產品申報取得的最新進展有關。據官網顯示,微創機器人2021年時旗下僅有蜻蜓眼三維電子腹腔內窺鏡獲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而圖邁腔鏡手術機器人和鴻鵠骨科手術機器人均獲批于2022年,旗下三大旗艦產品均已拿到上市批文,對于微創機器人此次沖擊科創板IPO來說無疑有著重要作用。分析人士認為,此次微創機器人或以第五套上市標準申請科創板上市。
2021年,微創機器人營業收入和虧損額分別為0.02億元、5.58億元。其中收入來源于蜻蜓眼三維電子腹腔內窺鏡的銷售,這也是微創機器人成立以來獲得的首筆收入。由于科創板上市的第一至第四套上市標準均對營業收入提出硬性指標,而微創機器人目前尚難滿足,而采用更適合醫藥醫療行業的“第五套標準”更有可能成為其上市申請的適用標準。
根據規定,“第五套標準”僅對市值和研發進展提出要求:“預計市值不低于人民幣40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醫藥行業企業需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準開展二期臨床試驗,其他符合科創板定位的企業需具備明顯的技術優勢并滿足相應條件。”
一些分析人士較為看好微創機器人的發展前景,尤其是京滬兩地2021年起將部分手術機器人納入醫保報銷范疇,這或給該公司的相關產品創造更多機會。目前微創機器人的資金儲備仍然較為充裕,具有進一步開展商業化拓展的彈藥——截至2021年12月底,微創機器人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約有19.41億元。
微創醫療目前已經擁有或正在籌劃分拆不少于5家子公司赴A股及港股市場獨立上市,一個靈活運用資本手段對旗下子業務進行獨立證券化運作的“微創系”已然接近成型。微創機器人籌劃“A+H”沖刺科創板IPO,劍指三家A股公司“微創系”有望呼之欲出?
04
科創板細化“第五套標準”
醫械融資獲巨大突破,迎政策利好
近日,上交所頒布了《醫療器械企業適用第五套上市標準》,調整對醫療器械企業科創板上市要求,支持處于研發階段尚未形成一定收入的企業上市。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醫療器械國際合作分會會長林森勇介紹,這次調整的重大突破降低了對上市醫療器械企業的盈利要求,提振了企業加速創新的信心。據悉,過去科創板對醫療器械企業盈利要求是2億元,一些高精尖的中小醫療器械企業達到這一要求比較難。
規則允許企業獲批后、進入商業化前上市融資,這為我國早期尚未盈利、具有技術突破性的中小創新型醫療器械企業,開辟了新的上市融資渠道。在規則出臺之前,國內高精尖中小醫療器械企業由于達不到國內A股和創業板上市要求,多數選擇去港交所通過18A規則(允許未有收入、未有利潤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請)上市融資。但是,易凱資本一份報告數據顯示,2021年下半年港股市場急劇降溫、融資和流動性都不好,部分打算走18A的醫療器械企業放緩了港股上市計劃。
據介紹,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已進入快速發展期,目前已占據全球醫療器械市場近20%的份額。預計未來幾年醫療器械行業仍將維持較高景氣度,市場規模有望在2022年正式突破萬億元。
我國國內醫療器械企業從過去做‘進口替代’產品、轉型變成追求自主研發、全球創新產品,這得益于近十年來國家支持自主創新政策。我國材料學、工程學、軟件芯片技術、AI等崛起,以及配套全供應鏈能力的形成,為未來醫療器械企業發展奠定了工業基礎。
據業內人士介紹,從過去“模仿跟隨”發展模式到“源頭創新”發展模式的醫療器械企業,在發展轉型的過程中將承擔很大的風險,更需要資本市場的配合。一是投入時間更長。與過去不同,源頭創新的醫療器械產品從研發到獲批上市時間長達4至5年,上市后實現商業化還需經過5年左右。二是商業化推廣階段還需要大量資金持續投入。
上交所指出,開板以來,已有一批創新藥研發企業采用第五套上市標準在科創板成功上市,初步形成了藥品研發企業的集聚效應和示范效應,此外,國內已有聯影、威高骨科、推想、華大智造等器械龍頭已經或正在科創板IPO的路上,醫械研發已具規模。本次調整規則進一步完善科創板支持醫療器械“硬科技”企業上市機制,更好發揮科創板服務科技創新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
*本文來源: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