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精醫療是我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獲得美國FDA510(k)市場準入許可的人工骨修復企業,作為人工骨修復材料的領軍者,這幾年公司經營業績持續向好,而今年一季度經營業績突然變臉,股價大幅下跌,奧精醫療發生了什么?
來源:器械之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且24小時后方可轉載。
近日,器械之家獲悉,科創板上市公司奧精醫療在5月23日發布了一份股東減持股份計劃公告,宣布公司的前三大股東齊刷刷“組團”宣布減持股份,其中持有9.73%股份的第一大股東嘉興華控計劃減持4.87%的股份,持有9.07%股份的第二大股東奇倫天佑計劃減持2.69%的股份,持有8.82%股份的第三大股東BioVeda計劃減持3%的股份。
這三家原始股東在奧精醫療上市前并不是一致行動人,但是這次減持卻是相當地默契。而且減持的比例可不低,三家大股東合計持股比例還不到25%,這次減持就要賣掉超過10%的股份,減持比例超過了40%。
重要股東為何要大舉減持套現?除了自身資金安排等因素外,或許與奧精醫療的股價走勢有一定關系。2021年5月21日,奧精醫療登陸科創板,當時公司首發價格16.43元/股,公司上市后股價曾短暫迎來一波上漲,并在2021年6月1日盤中觸及137.85元/股的高點。不過,自此之后,奧精醫療股價跌跌不休,截至今日下午收盤報26.02元,市值27.07億元,累計跌幅超80%。
據了解,奧精醫療是我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獲得美國FDA510(k)市場準入許可的人工骨修復企業,一直以來,公司主要圍繞人工骨修復材料領域進行研究與開發,作為人工骨修復材料的領軍者,這幾年公司經營業績持續向好,而今年一季度經營業績突然變臉,股價大幅下跌,奧精醫療發生了什么?
01
毛利率連續四年穩超80%
今年一季度經營業績緣何變臉?
資料顯示,奧精醫療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專注于高端生物醫用材料及相關醫療器械產品研發、生產及銷售高新技術企業,主要產品為礦化膠原人工骨修復產品,應用于骨科、口腔或整形外科、神經外科等領域,對各類骨缺損的填充和再生修復。
毛利率連續四年穩超80%
2017年,奧精醫療實現的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為0.91億元、0.24億元。2018年至2020年,IPO報告期,公司實現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24億元、1.69億元、1.84億元,同比增長幅度為35.36%、36.30%、9.10%。同期,公司實現的凈利潤為0.33億元、0.68億元、0.89億元,同比增長幅度分別為40.17%、105.50%、31.22%;扣非凈利潤為0.38億元、0.60億元、0.8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9.13%、58.70%、37.73%。
2021年,奧精醫療在上交所科創板掛牌上市。當年,公司實現的營業收入為2.36億元,同比增長28.46%,凈利潤、扣非凈利潤分別為1.21億元、0.97億元,同比增長35.80%、18.34%,扣非凈利潤的同比增速略有放緩。
這幾年,奧精醫療堪稱是暴利。2018年至2021年,公司的銷售毛利率分別為83.18%、82.88%、83.81%、85.35%,均超過80%,且呈現上升趨勢。對應的凈利率為22.24%、38.08%、47.41%、50.02%,逐年在上升。
歷經四年高速增長后,奧精醫療的經營壓力不期而至。根據今年一季度報告,前三個月,奧精醫療實現的營業收入為0.46億元,同比增長25.10%,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簡稱凈利潤)、扣非凈利潤分別為0.13億元、0.07億元,同比下降幅度為27.32%、46.64%。一季度扣非凈利潤下滑幅度接近50%,著實讓人有些意外。
那么,持續高增長的經營業績為何在今年一季度變臉呢?
對于今年一季度扣非凈利潤大幅下滑,奧精醫療解釋稱,2021年底,公司與清華大學聯合建立了“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奧精醫療再生醫學材料聯合研究中心”,進行高性能生物醫用材料的研發和臨床轉化。今年一季度,公司支付合作款項1000萬元,由此造成今年一季度研發費用大幅增加,進而影響凈利潤和扣非凈利潤同比大幅減少。
今年一季度,奧精醫療的研發費用為1838.73萬元,上年同期為440.71萬元,同比增加近1400萬元。今年一季度,公司的銷售毛利率為82.23%,仍然超過80%,凈利率為24.42%,下降幅度較大。
二級市場上,奧精醫療表現不佳。上市初期,其股價一度達到137.85元/股,今年5月24日收報26.88元/股,累計跌幅達80%。股東坐不住了,限售股一解除限售,三名持股5%以上股東宣布,擬合計減持10.56%股權。按目前股價粗略估算,三名股東或將套現約4億元。
股權結構分散,為家族企業
值得一提還有奧精醫療的股權結構,據此前招股書顯示,這家成立于2004年的奧精醫療可以算得上是一個家族企業,其靈魂人物為清華大學崔福齋教授,目前擔任董事、首席科學家。奧精醫療最早由崔福齋配偶黃晚蘭與女婿胡剛(Eric Gang Hu)投資成立。
公司的創始人胡剛、黃晚蘭,和另一自然人股東崔福齋,是一致行動人、共同作為奧精醫療的實際控制人;但其實他們的持股比例并不高,合計也就是上市前的28.07%、上市后的21%左右,明顯是低于簽署三家計劃大肆減持的機構的合計持股比例。
這也就意味著,奧精醫療的股權結構是高度分散的,這也為后期多家股東集中減持創造了基礎條件。在招股說明書中,奧精醫療描述到:如果一致行動協議的簽署方解除一致行動協議,或在上市后出現其他股東增持股份謀求公司控制權的情形,將可能會對公司經營決策、人員管理和業務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02
放棄集采江蘇三市
“兩票制”下恐動刀經銷商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登陸科創板的奧精醫療卻在2019年底主動放棄了蘇州市、鹽城市、宿遷市帶量集中采購,使其2020年在當地的收入歸零。2019年11月,蘇州市、鹽城市、宿遷市部分公立醫療機構組成采購聯盟,開展聯盟帶量價格談判,采購品種為骨科、普外科等部分醫用耗材。
放棄集采江蘇三市
招股書提到,三市公示文件中未予以公布中標產品的具體價格,不過根據后續報道,此次帶量采購中骨科人工合成骨的平均降幅為41.10%,最高降幅為63.40%。奧精醫療指出,報告期內發行人平均毛利率為81.59%,因此即使按照前述最高降幅測算,降價后產品價格亦高于發行人產品成本。但由于該次帶量采購談判價格降幅較高,結合自身經營策略并評估降價影響,奧精醫療在價格談判階段予以主動放棄,未入圍該次帶量采購目錄。
至于為何“主動放棄”,奧精醫療在列舉了中標產品的性能特性后表示,其依托仿生礦化技術生產的礦化膠原人工骨修復材料屬于人工骨修復材料發展前沿的技術及產品,具有較好的性能優勢。另一方面,2017-2020年,奧精醫療來自江蘇省蘇州市、鹽城市、宿遷市客戶的營業收入分別為4.15萬元、3.20萬元、0.80萬元、0元,占發行人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0.05%、0.03%、<0.01%及0%,占比較小。
經銷模式為絕對主力
另據披露,2018-2020年,經銷商買斷模式貢獻的收入占比分別為97.5%、98.08%、99.26%。經過多年的市場拓展和積累,奧精醫療在全國范圍內擁有 200 多家優質經銷商,覆蓋全國除西藏以外的全部省份,臨床使用超過百萬例。
奧精醫療指出,由于無法對經銷商的實際運營進行直接控制,存在因經銷商銷售或售后服務不當產生品牌聲譽受損的風險,并可能導致奧精醫療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亦存在主要經銷商在未來經營活動中與奧精醫療不能保持穩定、持續的合作的可能性,將會對經營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不過,經銷模式為主的優點也很直觀。2018-2020年,奧精醫療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并降至6.26%,絕對金額分別為1326萬元、1563萬元、1150萬元。可見,其產品的市場推廣及終端機構維護等工作均主要由經銷商負責。
2016年,國務院醫改辦聯合國家衛計委等8部門發布了《關于在公立醫療機構藥品采購中推行“兩票制”的實施意見(試行)的通知》明確提出,公立醫療機構藥品采購中逐步推行“兩票制”,鼓勵其他醫療機構藥品采購中推行“兩票制”。
2018年3月5日,國家衛計委聯合財政部等6部門發布了《關于鞏固破除以藥補醫成果持續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通知》明確提出,逐步推行高值醫用耗材購銷“兩票制”。所謂“兩票制”,指的是藥品從藥廠賣到一級經銷商開一次發票,經銷商賣到醫院再開一次發票,以“兩票”替代目前常見的七票、八票,減少流通環節的層層盤剝,并且每個品種的一級經銷商不得超過2個。
據介紹,目前各省市高值醫用耗材“兩票制”正在陸續落地階段,截至2020年6月,骨科醫療器械領域已明確推行“兩票制”的省份僅有陜西、安徽、福建、青海等省份的部分公立醫院。奧精醫療指出,雖然醫療器械領域“兩票制”的推進速度慢于藥品領域,但是全國范圍內全面推行醫療器械“兩票制”應是未來發展趨勢。
此外,奧精醫療還稱,如果“兩票制”在醫療器械領域全面推行,將對業務模式、銷售渠道、銷售價格、銷售費用等產生一定影響。若不能適應相關政策變化,將對盈利能力和合規經營產生不利影響。
03
產品仍較為單一
人工骨修復材料領軍者如何破局?
早在上世紀90年代,清華大學教授,奧精醫療創始人、首席科學家崔福齋就萌發了研發骨缺損修復材料的想法。崔福齋提出了人工骨仿生礦化技術,即模仿人骨的形成過程,制備成分、結構和功能均與人骨相似的仿生骨修復材料,使骨修復再生效果接近自體骨。經過十多年的科研攻關,崔福齋帶領團隊開發出了納米晶礦化膠原基骨修復材料,并成功產業化和臨床轉化。
2015年,在歷經18個月時間的申請、審評和對審查意見的多輪答復后,“骼金”(Bongold)人工骨產品獲得了美國FDA 510(k)市場準入許可,被允許在美國市場銷售和臨床使用,成為我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獲得美國臨床使用許可并在美國臨床實際使用的國產人工骨產品。
據悉,該產品是在中國、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多國藥監部門批準臨床使用的10余種膠原/羥基磷灰石復合骨修復材料中唯一一個具有人骨微觀仿生結構的骨修復材料,是國際領先水平的新一代組織引導性骨缺損再生修復材料,具有廣闊的國際發展潛力。
產品單一,“骼金”為公司主營收入
由此,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均來源于礦化膠原人工骨修復產品,并以骨科礦化膠原人工骨修復產品(“骼金”、“BonGold”)為主。公司的“骼金”、“齒貝”、“顱瑞”產品均已取得我國第III類醫療器械產品注冊證,臨床使用超過百萬例,已應用于包括北京協和醫院、上海第六人民醫院等國內知名三甲醫院在內的百余家醫院。
報告期內,公司來自骨科礦化膠原人工骨修復產品的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分別為 69.73%、62.18%及69.82%,神經外科礦化膠原人工骨修復產品(“顱瑞”)、口腔或整形外科礦化膠原人工骨修復產品(“齒貝”)占比相對較小。
根據招股說明書及2021年報顯示,奧精醫療產品“骼金”近年營業收入占比居高不下,分別為69.44%、60.42%、69.30%、66.75%。奧精醫療表示,如果公司未來不能有效拓展神經外科、口腔或整形外科等其他科室的市場,將對公司盈利能力產生不利影響。
奧精醫療2018至2020年研發費用分別為1801.73萬元、2249.15萬元、1600.85萬元、3323萬,占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14.57%、13.34%、8.71%、14.08%,研發費用占營比前三年一直下降,去年上市后,研發占比又恢復到三年前水平。
雖然修復材料主要應用于骨科、口腔科、神經外科,但由于各個科室的具體臨床需求不同,對于骨修復材料的特性的偏好有所區別;此外,行業內不同企業的資金實力、主要產品、研發方向、市場策略等均有所差異,因此,骨修復材料市場在不同應用領域形成了不同的行業競爭格局。
各類產品市場份額還有待提升
骨科骨缺損修復材料行業中,目前呈中外企業并存、較為分散的行業競爭格局,尚未出現明顯的行業龍頭企業,且同種異體骨仍然是應用最廣泛的骨科骨缺損修復材料。
隨著人工骨修復材料的技術水平和臨床效果的持續提升,2018年,人工骨修復材料已占據了我國骨科骨缺損修復材料行業約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奧精醫療在人工骨修復材料行業的主要競爭企業有上海瑞邦、杭州九源基因、四川國納科技、上海貝奧路等國內企業,以及百賽、Wright、強生等國外企業。2018 年,奧精醫療的產品占據其中13%左右的市場份額。
口腔科骨植入材料行業,市場份額主要被進口產品所占據,進口替代程度較低,瑞士蓋氏(Geistlich)的 Bio-Oss 骨粉與 Bio-Gide可降解膠原膜系列產品占據了我國口腔科骨植入材料行業約 70%的市場份額。
國產產品僅占據我國口腔科骨植入材料行業約15%的市場份額,2019 年,奧精醫療產品市場份額占其中16%左右。神經外科顱骨缺損修復材料行業,目前除了人工硬腦(脊)膜產品完成了進口替代以外,其他各類產品仍以進口產品為主,同樣是進口替代程度較低。
神經外科顱骨缺損修復材料的主要生產企業包括強生、美敦力、史塞克等國外企業以及發行人、西安康拓醫療、天津康爾醫療、上海雙申醫療等國內企業,2019年奧精醫療產品占據的市場份額約為3%。
如何破局?
目前來看,奧精醫療的各類產品市場份額還有待提升,滿足大規模臨床應用的需求還有待進一步提高。近日,奧精醫療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公司和清華大學共建的再生醫學材料研發中心已于2022年初正式成立,現已在高級仿生修復材料、神經組織再生修復研究、組織缺損個性化修復等方面開展研究。這些研究都關注于復雜組織缺損再生修復策略和產品尚不完備的臨床痛點,用生物材料的方法加以解決,具有廣闊的臨床應用前景。
前不久,國家發改委剛剛印發《“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規劃提出開展前沿生物技術創新,包括發展基因診療、干細胞治療、免疫細胞治療等新技術,強化產學研用協同聯動,加快相關技術產品轉化和臨床應用,推動形成再生醫學和精準醫學治療新模式。在此背景下,公司稱,其他在研項目包括膠原蛋白貼敷料、口腔引導組織再生膜、神經管鞘、人工硬腦(脊)膜、人工皮膚等一系列高端再生醫學材料產品,這些均按計劃穩步推進中。如此,未來人工骨修復材料的領軍者能否破局,器械之家將持續關注。
*本文來源: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