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萎縮483億!集采帶來行業內卷化,藥企還活得下去嗎? 來源:藥智網|羅志波 “內卷化”一詞近來被頻頻提起,用于形容某一領域發生非理性的內部競爭,導致人們進入了相互傾軋、內耗的狀態。 集采就是很好的“內卷化”表現。 自集采以來,藥企降價廝殺爭奪市
市場萎縮483億!集采帶來行業內卷化,藥企還活得下去嗎?
來源:藥智網|羅志波

“內卷化”一詞近來被頻頻提起,用于形容某一領域發生非理性的內部競爭,導致人們進入了相互傾軋、內耗的狀態。
集采就是很好的“內卷化”表現。
自集采以來,藥企降價廝殺爭奪市場,藥價全線跳水,業內人士紛紛擔憂,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之后,藥企的“內卷化”,是無效消耗還是競爭動力?
從一組數據說起。
四批國采以來,中選品種平均降幅基本穩定在50%以上(圖1)。

圖1入圍品種數和平均降幅
從“4+7”采購基數金額19億,集采擴圍采購35億,第二批國采88億,第三批國采226.5億,而第四批國采基數已高達550億,比“4+7”增長近29倍。
5次采購基數匯總金額達到了918.5億。大幅降價后,為醫保“騰”出的金額約為483.2億,也就是說,在不考慮其他零售渠道的前提下,5批下來入圍品種的市場規模萎縮483.2億。
中標的企業,“勝”了嗎?
2018年11月,“4+7”帶量采購試點完成,從2019年的銷售數據(圖2)中看到,21個品種的銷售數量正向增長,銷量增長的品種數占比達到87.5%,像吉非替尼、替諾福韋二吡呋酯、右美托咪定、伊馬替尼等臨床急需大品種的銷量增幅顯著,讓老百姓用得上好藥這一點得到了真實銷售數據的驗證。

圖22018與2019銷售和銷售額增長率
但對于企業而言,銷售業績增長才是生存之道。
而實際上參與“4+7”帶量采購試點的品種中,只有7個實現了銷售額的正向增長,剩余的品種的銷售額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還包括銷量增速最大的吉非替尼。
第二輪國采的銷售數據分析(圖3)結果顯得更加黯淡,僅有6個品種實現了銷售數量的正向增長,而銷售額增長的則只剩下1個,安立生坦,唯一一個銷售數量、銷售金額同步增長的品種,幾乎撐起了第二輪國采的大半邊天。

圖32019與2020銷售和銷售額增長率
其余品種,不單止沒有如期實現由于“帶量”而帶來銷售數量的提升,還因為“擠水分”把銷售業績和利潤同步擠走了。
在帶量采購中,有一個“靈魂品種”氨氯地平。
“地板價、水比藥貴、不如面粉”的氨氯地平,它的銷售業績是否直擊人心(圖4)?

圖4氨氯地平市場占有率變化
首輪集采招標中,原研輝瑞的絡活喜遭到沖擊,報價9分錢的京新藥業都遺憾出局,國內其他幾十個生產廠家貌似變得無路可走。
但是,從市場占有率的變化可以看到,占據主要位置的依舊是原研輝瑞,銷售數量市場份額是被壓縮了,但銷售金額在2020年依舊堅挺,還是占據了超過一半的銷售額份額。
幾輪招標下來,中標企業的銷售數量占比是顯著提高了,但是銷售額占比依舊不溫不火。
中標的企業,過得好不好?
帶量采購倒逼行業供給側改革,促進行業洗牌,從而實現優勝劣汰。如果優選下來的企業最后也沒有實現勝利,那么后續的企業怎么有信心參與?怎么有信心走向勝利?
?未中標前,企業所有的重心和期望都放在要中標,感覺中標就是“贏家通吃”。
?中標后,企業雖然通過降價換來了大范圍的銷售市場,甚至目前還沒體現出銷售市場瓜分的效益,卻因降價幅度過大,銷售收入又受到了制約。
這場帶量采購,對中標企業的控制成本能力考驗才正式拉開了帷幕。要憑借這張入場券走向勝利,還任重道遠。

另外一方面,外企普遍采取觀望態度,多數降價意愿不高的答案是否也呼之欲出?
說好的同臺競爭、以價換量,破除專利到期原研藥享受超國民待遇的頑疾是不是流于形式?
還是外資企業的積累使得他們游刃有余?
還是一致性評價的信心還不足抵消國產仿制藥多年來消極口碑的影響?
這些都值得探究。
作為國家“三醫聯動”改革的參與者、見證者,為什么受傷害的總是藥企?是政策的傳導有阻礙?還是政策落地的過程被帶偏了?
進與不進,藥企實苦
國家推行帶量采購政策,目的是保證中標企業的銷量,減少銷售環節,保障企業利潤,有利潤了就能促進企業的研發投入,另外一方面價格壓下來了,醫療費用自然就降低了,醫保支出也就少了。
在這個設想中,最終目的是實現三方共贏。
實際上,這個決策邏輯,在執行的過程中,有沒有出現問題?
當然有,最大的一個問題在于,以價換量不等同于企業銷售、利潤增長,現已體現出來,也是藥企苦不堪言的痛點:進,企業苦,不進,企業苦。

圖5帶量采購的政策動機和邏輯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以價換量”其實類似“薄利多銷”的概念,可以用需求彈性來解釋,只有需求富有彈性的商品才能“薄利多銷”。因為對于需求富有彈性的商品來說,當該商品的價格下降時,需求量(銷售量)增加的幅度大于價格下降的幅度,總收益才能增加。
“以價換量”在中國醫藥市場主要有兩種類型:
- 談判進醫保,一般是富有需求彈性的創新產品。對于近幾年進入醫保談判的抗癌藥,近3年進入醫保的抗癌藥有超過30個實現“以價換量”,銷售額上漲。
- 帶量采購,主要以仿制藥和基藥為主,一般是缺乏需求彈性的品種。這時候的“以價換量”,最終不會導致銷售額的增加,因為單價下降幅度遠大于銷售增加幅度。
從經濟學的角度,怎樣解決企業在集采中“以價換量”的問題?
- 一方面,采購量要上去,確保采購量的增幅大于價格的降幅,真正意義上實現帶量采購,采購量的測算和實施需要有相應的政策和指導原則來保障,這一塊目前是比較缺乏的。
- 另外一方面,價格降幅要在合理的范圍。陣痛是必須經歷的,但是區間要趨于理性。國家醫保局印發《關于做好當前藥品價格管理工作的意見》,其實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這幾輪帶量采購招標政策改善,藥品降價幅度也有所收窄,促使藥品價格回歸合理水平相信指日可待。
從長期看,仿制藥已進入微利時代。帶量采購將帶來行業大規模洗牌趨勢已經不可逆,除了感慨“第一個‘挨刀子’的總是藥企”外,仿制藥企業生存的關鍵點依舊是老生常談的產品質量和成本控制。
人生實苦,唯有自渡。
國家政策的調整是動態的,但藥企必須咬牙堅持,見到更合理政策出臺的那一天,順勢而為才能真正享受政策的紅利。
集采后,你過得怎么樣?
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注:文中配圖數據,來源各大數據庫,由作者整理成表。
作者簡介:
羅志波,博士,畢業于清華大學,現任廣州白云山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白云山制藥總廠藥物研究所主任工程師,主要從事新藥立項評估與新藥開發工作。
作為負責人完成新藥項目調研超過50項,參與引進一類新藥項目9項,已成功引進立項3項。主持廣州市專利工作專項資金項目,作為主要研究骨干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課題,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廣東省軟科學項目等7項國家、省部級項目。相關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SCI論文8篇,中文科研論文2篇,會議論文9篇,申請專利17項(授權3項),參編專著2部。

責任編輯:八角
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藥智網立場,歡迎在留言區交流補充;如需轉載,請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來源!
本文來源:藥智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