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一定會有1?2家企業躋身全球TOP20藥企名單,10個原創藥會被國際認可。我也希望將來十年回看今天,可能會趕超這個目標。過去十年中國的醫藥行業創新,從星星之火到勢不可擋,主要得益于多年來的人才積累,海歸科學家的支持、人才的積累、經濟等各方面的支持,以及政策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過去十年,我國的創新實
“未來10年,一定會有1?2家企業躋身全球TOP20藥企名單,10個原創藥會被國際認可。我也希望將來十年回看今天,可能會趕超這個目標。”
過去十年中國的醫藥行業創新,從星星之火到勢不可擋,主要得益于多年來的人才積累,海歸科學家的支持、人才的積累、經濟等各方面的支持,以及政策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
過去十年,我國的創新實現了從拼數量、me-too到me-better的逐漸升級。“我們的創新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而是為了支持產業的發展,支持社會的需求,尤其是臨床未滿足的需求,”E藥經理人首席研究員陳怡在會上強調。
在創新程度上,我們目前處于1.0時代,甚至有一部分在技術研發上,已經達到了2.0水平。未來十年,要實現以上目標,則需要融合要頂層設計(政策)、源頭創新、資金、人才、基礎設施、支付體系、創新文化底蘊7大要素。
2021年4月10日,在由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指導,E藥經理人、賽默飛世爾科技共同主辦的“2021中國醫藥創新100峰會上,E藥經理人首席研究員陳怡,代表由E藥經理人、波士頓咨詢、GBI專家組成項目組,發布并解讀《中國醫藥創新十年展望》報告。該報告調研訪談了36家創新藥公司CEO,凝聚了多方共識。
正文精彩觀點:
-
政府和企業已經開始向更早期的項目傾斜
-
醫保支付是企業最集中的痛點之一
-
關鍵人才需求強烈,短期可以靠引進,但長期還是得靠培養
-
機構投資價值最大化應逐步體現在早期研發、成果轉化和“卡脖子”的關鍵技術上
-
越創新,失敗的可能會越多
-
十年后,1500家Biotech逐步分流
-
自主創新≠自己創新,未來十年最重要的是國際化
以下為陳怡《中國醫藥創新十年展望》演講主要內容:
01 政府和企業已經開始向更早期的項目傾斜
通過對36家國產創新藥、科研院所高校和資本界機構調研發現,基礎研究轉化企業強烈關注的內容之一。
企業反饋,我國的科研成果基礎研究和專利,其實領先于世界。但是研究的質量上,還有待提升。尤其是基礎研究,無論是藥品創新還是follow,大部分還是處于跟隨性,仍不足以支持大規模的源頭創新。另一方面我國的科研成果轉化,缺乏激勵機制以及促進轉化運用的平臺。在高校的科研人員的績效評估,個人成果轉化的機制和落地上仍需要完善。
此外,投資機構對于科研成果的質量,也并不是信心十足。而美國在基礎研究方面,已經形成了非常好的產學研對接。
現在,科技和教育部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包括成果轉化、國家專項支持,雖然資金有限,但是政策導向作用非常明顯,開始是往臨床前,包括成果轉化方向已經確定。企業已經開始接觸高校和科研機構,希望能找到早期的一些項目。
02 醫保支付是最集中的痛點之一
調研顯示,醫保支付是企業反饋的痛點之一。
陳怡在會上表示,醫保談判這兩年對創新藥的觸動是非常大的,一方面是企業本身的理由,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的支付體系,現階段還不足以支持創新藥的溢價。創新的價值定價將來應該成為一個為創新藥支付的一個主要的模式。
由于醫??刭M,也產生一些潛在的影響。一方面,企業要實現醫保支付有較好的溢價,就必須注重差異化創新;另一方面,在促進醫保推動多層次的醫療保障上發揮了更大的作用。下一步商業保險的發展,將對創新藥發展起到關鍵作用。“雖然路還很長,但是這是一個方向,醫保、商保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中國創新藥加速。”
03 關鍵人才需求強烈,短期可以靠引進,但長期還是得靠培養
創新型的領導和臨床研發關鍵的人才需求強烈。
在工業界,海歸人員已成為中國醫藥創新生力軍。但是隨著創新主體日漸多元化,最新一代創業者逐漸浮現。而他們今后一定是復合型的人才。“如果未來我們的創新藥走向國際化,能成功,”既具有傳統藥企的企業家精神,又懂研發,還具被國際經驗,且勇于冒險的復合型的領導,包括臨床專業的人員、研發人員將會非常重要。
臨床水平、關鍵技術和基礎科研是目前最大的短板。而這一短板中企業自身能力的欠缺依然被認為是更主要的問題,企業自身能力建設與人才密不可分。
調研顯示,臨床策略和研發戰略人才是最為緊缺崗位。有受訪企業表示,“高管、中層和專業技術人員的缺口都很大,正在不斷推高用人成本。國內現行教育體制培養的人才其實不能完全滿足產業化需求。短期可以靠引進,但長期還是得靠培養。”
04資本投資價值應體現在早期研發
過去10年中國私募投資大幅增長,助推了中國醫療的迅速發展,但整體投資偏保守,對創新支持不足。企業呼吁機構投資價值最大化應逐步體現在早期研發、成果轉化和“卡脖子”的關鍵技術上,包括長期投資的價值。
早年資本所支持的項目大多是fast follow(快速跟進)、industry veteran,最近才真正開始支持原創性更強的scientific founder(科學家創業) + CEO模式。
而投資機構也有了不少改進,“現在醫療基金的專業性其實比較強,不光能投早期,甚至能自己攢項目。某投資機構表示,2015年以后其招人都要求專業背景,一線的項目經理差不多都至少是碩士、博士的背景,也基本都在醫藥產業里要有至少3-5年經驗。
05 越創新,失敗的可能會越多
到2021年來,從百奧泰HER2 ADC宣告失敗、到Trop-2 ADC、到PD-1,“越創新,失敗的可能會越多。”
陳怡在報告時呼吁,“要宣傳創新文化,回歸初心價值,激勵科研精神,包容創新失敗,因為有了包容,企業家才去做一些創新。如果我們的支付、我們的社會對創新藥沒有容忍失敗的心態,大家都不敢做創新藥,今后創新的難度會更大,也意味著失敗率也越來越大。所以大家一定要有這種心態和理念,創新要有承擔失敗的勇氣。”
政策“步子再邁大一點”,當前CDE對于審評審批完全創新的產品經驗和魄力不足,現行醫保支付體系導致創新藥企無法承受失敗風險。為避免失敗、收回成本,研發只能基于已驗證的靶點開展,沒有積極性冒險。
企業不能接受失敗,資本也要給做First-in-class的創業家機會,才會有創新的東西走到世界水平;中國目前還沒有價值投資,不認可企業的長期價值,只追求短期利益和回報。“現在也愿意承擔一些風險,我們找項目已經找到大學教授去了。”一家醫藥投資公司說。
06 十年后,1500家Biotech逐步分流
根據麥肯錫數據,過往十年中國醫藥產業成立了1500余家Biotech。未來10年,Biotech與pharma分工將會開始出現,中國現有的biotech會逐步分流。
有一批企業做小而美的研發,將借助和大藥企進行商業化合作走向成功,并非所有的小型Biotech都要建立自己的初創平臺。我們商業化的環境還是比較嚴峻的,要想實現商業化成功極具挑戰,所以不管是政策的壓力,還是市場競爭,都會促使專業分工形成。
其實參照美國舊金山80年代的發展,它的定位相當明確,小企業和大藥企之間合作,專心做研發,這也是下一步的發展趨勢。
少數企業成長為平臺型pharma;另一部分則自然淘汰。
07 自主創新≠自己創新,未來10年最重要的是國際化
“未來10年,最重要的是做國際化。這不是簡單地把中國的藥轉讓出去,而是真正開始在國際市場上銷售,甚至并購壯大。”
據陳怡介紹,國際化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引進產品,第二階段臨床國際化,多數已出海的國內企業目前均處于這兩個階段。第三階段是研發國際化,在海外設置早期研發團隊。第四階段為商業國際化,在海外自建商業化團隊真正意義上打入國際市場。
“自主創新不等于自己創新,引進來走出去,這個過程本身就是燙手的過程,但會幫助企業做得越來越好。”陳怡說道。
企業一致認為,全球化之路才剛剛開始,從國際認可藥品標準邁向國際商業化進程中任重而道遠。今天要走出國際化,首先要有國際水平的標準,這是前提。
并購是藥企發展壯大的主要路徑,更多的國際和國內并購將成為趨勢。對標國際化可以借鑒日本,先有好的產品,然后再逐步做到商業化,成為全球前20名的企業,包括武田。不過當前中國無論是國內并購還是國際并購,基本上沒有,都還是剛剛開始,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出現。
“未來10年,一定會有1?2家企業躋身全球TOP20藥企名單,10個原創藥會被國際認可。我也希望將來十年回看今天,可能會趕超這個目標。”陳怡總結
本文來源:E藥經理人 作者:E藥經理人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