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識年報09 文 |大衛? ? 編?| 錦瑟 賣咖啡、賣奶粉,同仁堂就是不好好賣中藥 同仁堂2020年運營情況核心速覽 營業收入128.25億元,同比下降3.40%; 凈利潤為10.31億元,同比增長4.67%; 銷售費用為24.73億元,同比下降了5.68%; 研發費用為1.38億元,同比增長
賣咖啡、賣奶粉,同仁堂就是不好好賣中藥
營業收入128.25億元,同比下降3.40%; 凈利潤為10.31億元,同比增長4.67%; 銷售費用為24.73億元,同比下降了5.68%; 研發費用為1.38億元,同比增長了23.89%; 心腦血管類藥品產量同比減少13.49%,銷量減少3.67%; 補益類藥品產量增加75.53%,銷量增加25.68%。
2020年,同仁堂業績仍在繼續下滑。
3月29日,同仁堂披露了2020年業績,全年營收128.25億元,同比下降3.40%;凈利潤為10.31億元,同比增長4.67%。
凈利潤雖然增加了,但與2019年之前每年10%以上的增幅相比,仍相去甚遠,不復輝煌。這兩年的同仁堂到底發生了什么?
疫情期間,中醫藥的功效被廣泛認可,但中國北方中藥界的“扛把子”同仁堂業績卻沒有回春。
財報顯示,同仁堂兩大板塊之一的醫藥工業,毛利率從2018年的51.39%連續下滑到2020年的47.09%。藥材價格不斷上漲,是中藥行業永遠的痛。
雪上加霜的是,2021年初,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長高振坤與原總經理劉向光,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相繼被調查。二人不僅長期共事,并且在2018年底因為“過期蜂蜜”事件,雙雙受到處分。
曾經,“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讓同仁堂聲名在外,如今業務和聲譽遭遇雙殺。
雖然中藥行業整體依然艱難,但一些企業已經在轉型,云南白藥賣起了牙膏,片仔癀做起了化妝品,而同仁堂依舊在原地打轉、持續下滑。
心腦血管兩大品種退居2線
強化補腎產品業績提升不明顯
從年報上看,2020年,同仁堂開始在主要品種上換血。
心腦血管類產品一直是他們家創收的排頭兵,包括安宮牛黃系列、同仁牛黃清心系列等,長期穩居該公司營收前五名。
2020年2月3日,國家衛健委發布新冠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明確在重癥治療用藥中列入了安宮牛黃丸。作為急救“神藥”,安宮牛黃丸對心臟的效用歷來被中醫界推崇。
2019年12月25日,安宮牛黃丸宣布提價39%,一個多月后就被推薦入新冠診療方案,按理說,即將走上產銷兩旺的康莊大道。然而,同仁堂以安宮牛黃丸為代表的心腦血管類產品連續三年銷量都在下滑,2020年同比下降了3.67%,與此同時生產量也下降了13.49%。
庫存也在大幅削減,與2019年相比,心腦血管類產品庫存量的降幅已超過60%。
取而代之的是“補益類”產量激增,從2019年的1496萬盒,提升到2020年的2626萬盒,幾乎翻倍。補益類包括六味地黃系列和金匱腎氣系列等,都是強腎藥品。
本該治病的藥沒能大賣,補腎品種卻異常火爆,對百年老字號而言,不知是幸或不幸。
守正難影響品牌
試探性跨界未見成果
就在同仁堂發布2020年業績的當天,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于文明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國家中醫藥局將以服務人民健康為中心,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為主線,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和多元價值作用。
過去多年間,中醫藥行業的式微已經引起了主管部門的重視,人民群眾需要中醫藥。但今天,很多中醫藥出現在短視頻、電視臺廣告、“領雞蛋、聽講座”的教室,就是沒有在應該出現的地方出現。
同仁堂擔負不起“守正創新”的歷史使命,也沒有一家企業擔得起,這是全行業的責任。
和很多中藥企業轉型大健康一樣,2019年,同仁堂開始布局新零售“知嘛健康”體驗店,向大眾提供中藥咖啡、奶茶,同時還設置了中醫館和診療區。根據當時北京商報的報道,同仁堂計劃2021年在北京開300家店。
兩年過去,在2019年、2020年年報當中,“知嘛健康”只字未提。
2021年1月,同仁堂與伊利集團合作推出聯名春節禮盒,內含伊利的一款中老年奶粉和同仁堂枸杞原漿。天貓銷售數據顯示,上線一個月后,聯名禮盒銷量3802;與之對比的是,娃哈哈旗下的一款中老年奶粉在2月份的銷量為81453,幾乎是前者的30倍。
這些,顯然都不能算是中醫藥的“守正創新”之道。
如今的同仁堂還算幸運,憑一塊“百年老字號”的金字招牌就能招財進寶。但祖先的積累,如果沒有創新來守業,百年的字號也能說倒就倒。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大衛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