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幾月,公眾熟知的音樂人趙英俊和演員“達叔”都因癌癥相繼離開。雖然新聞熱度逐漸淡去,但其依然在發酵,影響著“癌癥治療”這一市場。
「智能相對論」有幸從一位癌癥患者的朋友了解到一些相關的經驗。
“癌癥一般不是急性,發現之后應積極治療、化療和放療”,朋友這樣表示。“不幸遇到要保持理智,切勿相信所謂神醫神藥,避免人財兩空”。
“過程是持久戰,好比一場馬拉松,作為陪伴的我先要堅持下去,再去鼓勵他”。
這位朋友還告訴「智能相對論」,“做好癌癥早篩的工作,即使是惡性早期,治愈率也比中晚期高出許多”。其中“癌癥早篩”一詞,可能被大多數普通人好奇。
“癌癥治療”市場規模龐大,涌現千億級別的賽道并不奇怪。就當下而言,癌癥早篩市場可能有著這樣的潛質。
盡管如今“談癌色變”,但大多數癌癥在早期的治愈率并不低。這意味著,隨著人們健康意識漸強,癌癥早篩可能擁有十分廣闊的受眾和市場前景。也因如此,癌癥早篩賽道開始備受資本關注。
“癌癥早篩”,
跑出黃金賽道?
惡性腫瘤成為全球民眾健康的最大威脅之一,但并非全無對策。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大部分患者檢出時癌癥已到了中晚期。對于這部分人群,若可以在早期甚至癌前病變時期,檢測并及早治療,將會大幅提高其五年生存率。并且,相應減少治療費用。
此時,癌癥早篩技術開始凸顯出重要性。
傳統早篩技術分為醫學影像學、腫瘤標志物檢測和組織活檢,它們已被廣泛應用但仍有改進空間。時代更迭,癌癥早篩市場誕生一個新名詞“液體活檢”。
新舊碰撞、取長補短,液體活檢這一新興技術的優勢在于方便、快捷、非入侵性等方面,更適合在大規模人群中進行篩查。這片藍海有了“群眾基礎”,具備起量的基礎。
目前歐美市場發展相對靠前,反映在資本市場上,相關企業無論是在一級,還是二級市場交易都格外活躍。
美國上市公司精密科學,2010年至今股價漲幅超過35倍,市值近200億美元。癌癥早篩市場的前景,似乎充分體現在該公司股價表現上。
作為賽道上收入規模最大的公司,去年早篩收入達12.56億美元。而其只有一款主力產品,用于結直腸癌早篩。
另外一家公司是GRAIL。「智能相對論」了解到,其一直專注于癌癥的早期篩查,重點是只做這一件事情。在2016年剛成立時,GRAIL就同時完成了Illumina領投的1億美元A輪融資。
背靠測序巨頭Illumina,左手癌癥早篩,右手液體活檢,還吸引了其他機構加入。在接下來幾年中,GRAIL接連完成了B到D共三輪融資,最終四輪融資的總融資額達到16.9億美元。這背后,還有著騰訊、亞馬遜等互聯網巨頭的身影。
視野拉回中國,2015年后國內開始陸續頒布癌癥早篩早診文件。比如《癌癥防治核心信息及知識要點》中提出,“早診早治是提高癌癥生存率的關鍵”,確立了癌癥早篩一定的地位。把目光聚焦到賽道之中,國內玩家現在發展如何,呈現怎樣的競爭格局?
百舸揚帆爭藍海,
諾輝健康、泛生子們大浪淘沙
俯視整個癌癥早篩產業鏈,可分為上中下游三大板塊。
上游為儀器提供商,主要研發并提供測序等功能的儀器;中游為基因測序服務提供商,主要收集客戶樣本進行早篩檢測;下游為醫院、第三方醫療機構等醫療服務提供商,主要使用早篩產品進行篩查診斷并出具報告。
就中游基因測序公司而言,「智能相對論」認為,根據公司癌癥業務布局的范圍大小還可分為三大類:
一.初創公司發力,專一研究單癌種
其中一類是從公司建立之初便專注于癌癥早篩檢測,比如諾輝健康。諾輝健康業務落在結直腸癌這一細分類型,今年正式在港交所掛牌上市。
公開數據顯示,公司旗下有兩款直腸癌篩查產品常衛清及噗噗管,協同處理不同風險程度的目標人群。「智能相對論」了解到,目前公司在北京和杭州分別擁有實驗室,而廣州諾輝實驗室將于今年第一季度全面投入運作。
諾輝健康這一類是“專一性”的代表。以這種方式經營癌癥早篩業務的優勢在于,能夠集整體研發力量專注于此,且產品的研發規劃更為“線性”。自然地,產品推廣銷售和對外宣傳更具有針對性。
二.多業務并行、技術成熟,涉足單癌種早篩
另一類是布局了從癌癥早篩到診斷用藥,再到癌癥預后及復發監測全程的大體量公司,比如泛生子等。
以泛生子為例,其在癌癥早篩業務上,聚焦的是肝癌類別,和諾輝健康截然不同。
從其財報中可以發現,癌癥早篩技術目前還處于早期發展階段,而診斷和監測技術卻相對成熟。數據顯示,去年Q3診斷和監測收入為1.015億元,占總收入高達90.6%,技術的成熟度已能為其帶來充足的商業變現。
泛生子這一類是“綜合性”的代表,切入癌癥早篩市場也有著獨特優勢。以這樣身份的好處是,能夠借助于其在診斷服務上的技術優勢和推廣銷售渠道。依靠大體量和用戶粘性優勢,更有利于產品推廣,也更容易收獲客戶認可。
三.致力泛癌種,仍處早期研發階段
事實上,諾輝健康和泛生子都處于特定癌種早篩領域,而以燃石醫學為代表的則屬于泛癌種早篩領域。
前兩家分別關注的結直腸癌和肝癌,是在研發和商業化靠前的兩大癌種,但后者關注的泛癌種則進展較慢。
去年5月,燃石醫學宣布將于多家臨床研究機構合作,正式啟動國內首個超萬人前瞻性泛癌種早篩研究“PREDICT”,預期納入超過14000例受試者,擬覆蓋9個癌種。這意味著燃石醫學泛癌種早篩項目來到了臨床驗證階段。
三家公司作為各癌種的典型代表,項目進展各不相同,可都有著不低的研發投入。由于癌癥早篩屬于技術驅動型的行業,更優的技術在激烈競爭中顯得至關重要,前期研發費用或許是后期競爭實力的體現。
招股書顯示,2019年諾輝健康、泛生子、燃石醫學的研發費用分別為0.26、0.92、1.57億元,占收入比例為45%、41%、41%。
癌癥早篩企業在技術和產品研發上普遍耗時較長,在產品推出前需要持續較高的研發投入。因此與其他行業相比,癌癥早篩市場普遍具有高研發投入。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企業如何脫穎而出、搶占市場是關鍵。
值得一提的是,除去行業中游基因測序企業在腫瘤早篩上的布局,部分上、下游企業如迪安、華大基因也開拓了腫瘤早篩業務,賽道逐漸變得擁擠。
“無利不起早”,上下游企業在產業鏈上的技術儲備堅定了它們長期抓取這片藍海市場的信心。
對于上游的基因測序儀器提供商來說,雖然未掌握具體的臨床數據等關鍵技術,但儀器制造壁壘較高,其能夠提供精準的測序儀器用于癌癥早篩信號捕捉階段。上游公司可通過與中游合作甚至收購相關業務企業,以分享行業紅利。
而下游公司如第三方醫療機構等,掌握銷售渠道,自然也可“向上”布局。
縱覽這條賽道不難發現,癌癥早篩行業迎來快速發展的紅利期時,一時間涌入不少競爭者。行業雖存壁壘,可真正成熟化產品尚未出現,大部分還停留研發階段。未來,賽道玩家需要克服哪些痛點,又如何實現商業化落地?
行業痛點待解,
“癌癥早篩”商業化收獲期何時來?
首先站在技術層面看,目前大部分早篩產品處于研發階段,檢測的靈敏性、特異性、假陽性率等還面臨諸多挑戰,有待進一步提升。
除了技術上還需不斷追求突破,在產品推出后,如何“賣產品”是企業必須思考的關鍵問題。早篩產品單次檢測價格較高,加上需要消費者反復購買,一定程度上壓制了癌癥早篩的需求。
以結直腸早篩產品為例,美國Exact Science的Cologuard上市后定價為649美元,遠低于腸鏡價格,大大提高了消費者購買率;國內相關產品定價在1000-2000元之間,高于腸鏡檢查價格,癌癥早篩企業還需注重成本控制。
而在銷售渠道選擇上,企業如何精準定位潛在客戶和應用場景去推廣早篩產品也尤為關鍵。
下游一般只會選擇與一家或幾家企業合作,此時企業的渠道能力不可或缺,也必然導致企業會爭搶有限的渠道。
諾輝健康、泛生子、燃石醫學2019年銷售費用分別為0.76、2.54、1.53億元,占總收入比例為130%、79%、41%。為了更好地進行產品推廣,拓展自家產品與服務的銷售渠道,企業銷售費用普遍較高。
具體地看渠道,體檢機構和醫院會是企業短期最重要的兩個早篩流量入口,這是由產品受眾決定的。因為癌癥早篩意識尚未系統建立、市場教育程度低,院內患者和體檢中心高危人群會是最直接接觸到產品的潛在消費者。
國內體檢機構相對集中,龍頭效應明顯,而且體檢人群數量龐大,因此早篩產品在體檢終端可以迅速推廣,同時由于沒有特定科室醫生和患者的訴求,更適合泛癌種早篩產品的推廣。
但企業從健康體檢機構切入也要求早篩企業具有足夠的成本優勢或者明顯的技術領先優勢。同時,合規加持也是不可或缺的。
醫院等醫療機構主要針對高危人群,更適合單癌種早篩產品的推廣。和體檢機構相似,醫院這一入口也對企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方面,單癌種早篩產品要求企業和每家醫院甚至每個科室或醫生單獨溝通,成本較高;另一方面,如何讓產品再得到患者的信任,也是難事,尤其是無證產品。
因此,企業需要持續研發和優化產品并盡早實現產品的合規化,通過醫院渠道獲得醫生的“背書”,建立較高的品牌專業度。癌癥早篩賽道中的玩家,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
總的來看,盡管癌癥早篩市場的確很誘人,但相對有限的癌種,難以壓低的售價,以及消費意識培養、渠道開發的難度,一直都是行業打開放量空間的痛點。
但樂觀地展望未來,癌癥固然可怕,早篩或許是為數不多改變他們命運的方法。目前,癌癥早篩這一片藍海未被徹底探索,許多船正整裝待發,奔向未知。
借用并修改電影《流浪地球》里的一句話:“無論結果將是好或是壞,我們還是要選擇希望”。
【本文作者智能科技新媒體,由投資界合作伙伴微信公眾號:智能相對論授權發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轉載請聯系原出處。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投資界立場。如內容、圖片有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本文來源:投資界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