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巨頭而言,互聯網+疫苗的長期價值究竟意味著什么?
在“互聯網+預防接種”行業深耕多年,深圳三代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李黎第一次感覺到了這個賽道的火熱。
以往,國人對疫苗的態度始終不冷不熱。以最常見的流感疫苗為例,谷雨數據調查顯示:我國平均每年有超過8.8萬人死于流感相關類疾病,但國內的流感疫苗接種率僅為2%左右,而歐美發達國家的接種率則為60%-70%。
去年的際遇卻大有不同。國家衛健委副主任李斌曾透露一組數據:截至2020年11月9日,全國流感疫苗的接種量約為2500萬劑,已經接近上一年的接種量,而疫苗產量與去年相比翻了一番,是近五年來最多的一年。
“大眾對疫苗的認知,讓這個行業可能在一年走完了將近十年要走的路。”李黎向億歐EqualOcean表示,新冠疫情防控的常態化導致了C端線上預約接種的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以前大部分家長打疫苗都是直接涌到線下去,現在政府、門診都在大力推廣(線上預約)。”
這股消費端的“紅利”,也不出意外地引來了互聯網巨頭們,阿里、京東、騰訊、百度、拼多多等均已推出疫苗在線預約購買業務。同時,阿里健康、京東健康、丁香園等互聯網醫療企業更是接連聯合疫苗生產廠家,構建起互聯網+疫苗服務平臺。
“我們是第一家在線上做疫苗預約的,做著做著就熱鬧起來了。”橄欖枝健康創始人鄧瑰瑋感慨。賽道熱了,資本也來了——1月15日,成立于2017年的橄欖枝健康完成近千萬美元A輪融資,據悉,這也是互聯網疫苗領域完成的首筆融資。
在鄧瑰瑋看來,“中國的疫苗接種率太低了,目前看存量市場太小了,核心還是未來增量”,但巨頭們的入局讓新進的小企業“覺得挺難的”,他慶幸自己起步早。
疫苗并不等同于普通消費品,它涉及醫生、接種者、疫苗接種診所及醫療機構、疫苗廠商等多個相關方,相關機構準入監管極為嚴格,且各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情況極為嚴重。巨頭們重倉的互聯網疫苗業務,會是一門好生意嗎?
01、痛點重重的千億市場
如果不是巨頭們的爭相布局,恐怕很少有人會注意到互聯網醫療行業內極為細分的領域——互聯網+疫苗服務。在與億歐EqualOcean的交流過程中,鄧瑰瑋始終強調,這個行業“比較早,剛開始”。
中國是疫苗使用大國。據中檢院數據披露,我國每年批簽發疫苗5億-10億瓶(支),全球排名第一;2019年,全國疫苗批簽發總量為5.65億劑,同比增長5.8%。
在國內,疫苗主要劃分為兩大種類:一類和二類。一類疫苗主要由政府免費提供,用以保障最基礎的預防,主要包括乙肝、卡介苗、脊灰、白百破、流腦等疫苗;二類疫苗主要由民眾自愿、自費接種,包括肺炎球菌疫苗、水痘疫苗、流感疫苗、宮頸癌(HPV)疫苗等。
“相比第一類疫苗,第二類疫苗的接種率相對較低,問題大多出在對疫苗的認知誤區上。”清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保健科副主任醫師鄭東旖曾指出。
以流感疫苗為例,每年我國有約9萬人死于流感相關疾病,而國內流感疫苗接種率僅僅2%,遠低于歐美國家60%-70%的接種率。
二類疫苗接種難,也一直是中國疫苗行業面臨的一大挑戰。以近些年公眾認知度逐步提升的4價及9價HPV疫苗為例,盡管2019年的批簽發量較2018年分別增加了28%、173%,但預約接種大排長龍的現象仍然相當普遍。
除了接種率低、接種難,在疫苗接種過程中,從信息獲取、預約、接種到接種后各環節都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
例如,兒童疫苗接種者通常在同一時段到達門診,接種點排隊現象屢見不鮮,還有可能造成潛在的交叉感染;再比如,部分接種機構受制于歷史原因,通常缺乏高效的信息渠道,與疫苗接種需求用戶、疫苗接種者溝通不足,難以做到查漏補種等服務。
“很多老百姓有需求,但對哪里有苗、能不能打、預防概率、副作用、打完后的注意事項等問題,都是一頭霧水——信息差造成大量疫苗接種需求未被滿足。”負責丁香醫生疫苗服務平臺項目的丁香園副總裁初洋曾談及布局這一業務的初衷。
盡管痛點重重,但這個市場的空間之大毋庸置疑。艾媒數據中心顯示,2013年以來,中國的疫苗接種市場保持著總體穩定增長的趨勢,2018年的市場規模為276億元,預計到2030年這一市場將達到1009億元。
疫情之下,隨著公眾對疫苗認知和關注度的提升,疫苗市場再度迎來一波新增長。
WHO此前預計,2021年底前將向世界提供20億劑新冠疫苗。興業證券一份研報估算,在假設接種程序為2劑、疫苗保護效率為100%且終身免疫的情況下,全球大約需要45億劑新冠疫苗。
“之前成人打的主流非免疫規劃疫苗有HPV、23價肺炎結合疫苗等,現在諸如流感、新冠、帶狀皰疹等非免疫規劃疫苗都成為接種需求較大的產品,非免疫規劃疫苗市場前景進一步放大。新冠疫情發生后,進一步催化了大眾對非免疫規劃疫苗接種需求增長。”李黎指出。
02、巨頭們都在如何布局?
爆發式的C端需求成了巨頭們入局的直接導火索,拓展品類亦是一重考量。
醫庫軟件董事長涂宏鋼在一場直播活動中指出,隨著互聯網紅利的消失,越來越多好做的產品被挖掘殆盡,巨頭們只得逐漸向縱深前進,挖掘一些比較難做、難獲客的品種。
從目前情況來看,各家企業能力、資源不一,布局特色、快慢也略有差異。
阿里健康是最早切入這一賽道的玩家。早在2017年,阿里健康就曾與葛蘭素史克聯手,為HPV等成人疫苗接種提供教育咨詢、線上預約等服務。目前,阿里健康已覆蓋多種類疫苗預約,包括HPV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帶狀皰疹疫苗、乙肝疫苗、狂犬疫苗等非免疫規劃疫苗。
除了線上預約,阿里健康的疫苗服務平臺還包括“碼上放心”追溯平臺。根據其2020年財報數據,“碼上放心”在疫苗生產企業的覆蓋率已經達到100%。
一行業人士向億歐EqualOcean指出,追溯碼是一天然優勢,但它主要服務的是廠商,對于C端而言,這并非一個常態性需求,而是一個應急性需求,“通常只有出事時大家可能會去比對一下、查一下”。因此從使用頻率而言,這一優勢或許并不明顯。
京東健康去年推出疫苗服務平臺,從HPV疫苗切入。數據顯示,目前京東健康流感疫苗服務已經覆蓋了北上廣深等40+個城市。2020年底,京東健康與康希諾簽署合作,雙方將推動“互聯網+疾病預防”數字化解決方案。
京東健康消費醫療總經理王宇方指出,京東健康通過與上游疫苗廠商合作,確保用戶注射的每支疫苗是正品行貨、可溯源可查,以保證疫苗質量的可靠。同時,在選擇服務商時也會嚴格審查相應門診的資質,“除了醫療機構的資質,也會要求它具有疫苗接種的資質”。
同樣在去年開始加碼疫苗業務的拼多多,則采用了另外一條路徑。2020年4月下旬,拼多多聯合疫苗預約平臺“彩虹醫生”,通過百億補貼的方式對HPV疫苗進行了價格回補,號稱“4價HPV疫苗最低只要2700元,9價HPV疫苗只要4699元”。
“不到半天時間,我們提前準備的四五千份疫苗產品就被搶購一空,銷售額突破300萬元。”對于拼多多之所以能夠提供有競爭力的價格的原因,拼多多消費數據研究院副院長劉中琪指出,“醫藥商家,在拼多多不管成交規模多大,均不收取傭金和服務費用,每筆交易只向商家收取6‰的交易通道費。”
巨頭們的布局特色有差異,但也存在一些共性。
一個是服務提供上的大致雷同。“電商企業做疫苗業務,可理解為‘網定店取’的邏輯,用戶通過平臺進行購買預約后,按照時間排序去到第三方醫療機構、社區服務中心等接種,本質上跟取藥、接受服務等沒有太大的區別。”涂宏鋼指出。
另一個共性是,均通過與產業鏈具體環節上的企業合作來切入疫苗這一領域。
在前述行業人士看來,這一點上,騰訊采取了完全不一樣的策略。“騰訊是從上到下的模式,基于國家衛健委、疾控端來做。疫情期間,騰訊的健康碼以及聯合政府端建設的防護鏈,已經逐漸成為城市公共衛生防疫體系的一個末端,這是它的優勢所在。”
隨著歲末年初全國各地新冠疫苗的大規模開打,近日國家衛健委宣傳司與騰訊健康聯合發布了“新冠疫苗接種地圖”,用戶可借此查詢新冠疫苗接種點,并導航至距離最近的接種點。目前,該項目已覆蓋全國23個省、188個城市、4400+家接種機構。
03、這會是一門好生意嗎?
重構諸多行業的互聯網巨頭攪動疫苗行業暗流,但這會是一門好生意嗎?
李黎向億歐EqualOcean介紹,三代人科技從2014年成立到現在6年多的時間,旗下擁有面向C端的預防接種一站式服務平臺“小豆苗App”,目前已積累了超過3200萬家長用戶。
但在他看來,單從C端的疫苗預約服務來說,企業的商業模式實際上是很難構建的,目前主要營收來自于線上健康增值服務。“目前,基于龐大用戶群體的家庭綜合健康需求,健康服務相關的業務盈利模式仍在探索。”
“在小豆苗App上,所有家長預約打疫苗這個服務是完全免費的,但用戶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健康需求,我們可以提供優質健康服務產品來匹配,例如,兒保、體檢服務、育兒課程、疫苗保險等。”
此外,三代人科技也在同步拓展B端和門診端的業務,通過研發智慧化門診解決方法,為三四線城市甚至更底層的基層門診提供流程改造的軟硬件設備,從而拓展C端業務的服務廣度和深度,占據預防接種服務更大的市場份額。
“這個過程會很漫長,需要企業長期的投入,真正地助力預防接種行業的互聯網改造。”李黎說。但對于已經擁有巨額C端流量的互聯網巨頭而言,去做這樣一件底層、甚至費力不討好的事情是不劃算的。
鼎臣醫療咨詢總經理史立臣也曾談及互聯網疫苗業務的商業困境:“暢銷的、認知度高的疫苗,例如一類疫苗、流感疫苗等,生產企業很難對此進行付費,而知名度、需求低的疫苗,即使大規模宣傳患者也不一定預約。”
那么對巨頭而言,互聯網+疫苗的長期價值究竟意味著什么?
正如鄧瑰瑋所說,在于未來增量。
目前,無論是線上預約還是數字化的供需匹配,本質上都是對存量市場的優化。有行業分析指出:“隨著增量市場的擴容,互聯網平臺可以鏈接上游疫苗生產企業,對于一些市場認知較為空白的非免疫規劃疫苗培育市場心智,建立新的入口。”
對巨頭來說,賺錢或許并沒有那么重要,把握流量入口才是更重要的價值所在。
“疫苗其實是基于O2O的本地化服務,用戶粘性高、需求剛性。這意味著,只要把握住了一個口子,后期無需過多的廣告推廣、拉新,就可以自然而然獲得這么多流量。這種價值是很固定、長遠、持續的,可挖掘的商業價值自然源源不斷。”前述行業人士指出。
【本文作者漆葉青,由投資界合作伙伴微信公眾號:億歐網授權發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轉載請聯系原出處。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投資界立場。如內容、圖片有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本文來源:投資界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