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齊魯銳格披露完成9000萬美元融資。大手筆的融資金額自然很搶眼,不過更值得玩味的倒是這家公司創立的背景。不同于如今中國眾多生物技術公司典型的“科學家+VC”創業模式,這家新藥公司應該算是從齊魯制藥的研發體系剝離誕生。 事實上,不僅是齊魯制藥。
近日,齊魯銳格披露完成9000萬美元融資。大手筆的融資金額自然很搶眼,不過更值得玩味的倒是這家公司創立的背景。不同于如今中國眾多生物技術公司典型的“科學家+VC”創業模式,這家新藥公司應該算是從齊魯制藥的研發體系剝離誕生。
事實上,不僅是齊魯制藥。去年以來,本土藥廠(Local Pharma)剝離新藥研發團隊并單獨融資,各路風聲不絕于耳。除齊魯銳格外,一級市場上還有不少虛虛實實的融資標的或訊息,疑與科倫、天士力、麗珠、石藥、眾生、四環等諸多本土藥廠淵源頗深,或是最初一手扶持成長,或是直接剝離某新藥團隊推向市場,希望作為獨立公司引入社會資本。
01 本土藥廠:新藥研發的過氣網紅?
創新藥無疑是近年國內醫藥行業最性感的話題。百濟、信達、君實等諸多新興生物技術公司的崛起,包括港股18A、科創板第5條這些重大利好,早已吸引了太多的行業目光。不過另一方面,本土藥廠,這批10年前當仁不讓的行業主角們,現如今似乎已成過氣網紅(恒瑞是例外),人氣和市值一般萎靡不振。
這確實有點冤。事實上,因為相當一批本土藥廠布局創新藥的時間,未必就晚于如今這些當紅流量小生。更何況它們多年來砸的,還基本都是自己口袋里掏出的真金白銀。
本土藥廠開始試水創新藥,大概始于2010年前后。不過若論加速催化,應當仍來在2015年722、仿制藥一致性評價等藥審風暴(此處向畢局長致敬),以及市場終端打壓神藥等政策頻頻出手之后,終于意識到“大人,時代變了”。產業升級不是請客吃飯,本土藥廠們愿意砸錢研發,未必是看懂和認可了創新藥的價值,更多還是面對行業轉型巨浪迎面撲來的壓力,伸手抓向那根看起來能救命的稻草。
不知不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距今差不多七八年有余,夠得上大半個新藥研發周期。整個中國創新藥研發砸了海量的銀子之后,有一說一,整個行業生態,從基礎設施到在研項目水平,與歐美發達國家的差距確實拉近了相當的距離,而且還在快速追趕中。這樣的進步無疑是值得肯定的。
不過,另一個自然而然的問題是,做創新藥,真的賺到錢了嗎?
這恐怕還是得看問的是誰。賣鏟子的反正是賺錢了,能搶到PD-1排位的也不在話下,新館子喝到頭湯的當然也已落袋為安,畫餅能畫出個一魚三吃的居然也是盆滿缽滿。別管怎么賺的,至少表面看來,新興生物技術公司的賺錢效應還是顯著的,不然也不會引得從房地產到互聯網各路行業外資本大舉殺入。
不過這個問題如果問到本土藥廠,恐怕就未必同樣樂觀了。
相當一批本土藥廠估計是這個狀態:老板從10年前開始表態做創新藥,國內外的項目過眼無數,各路海歸人才走馬燈似換了幾撥,六七年前被醫保控費和藥監改革逼得終于不得不砸錢立項和建團隊,項目研發走三步看兩步,跌跌撞撞也算拉起一條Pipeline,沖得最快也開始臨床入病人出數據。可立項之初都說是first in class,越往后越發現同靶點藥物遍地開花,別說放利好拉高市值,連病人都快招募不到了。
回頭看,真金白銀砸了大幾千萬,連個水響都還沒聽到;再往前看,新藥上市銷售回流的現金尚且遙不可及,預算倒是一路猛躥,快成無底洞了。多年攢下的家底越來越癟,前進門檻倒是越來越高,希望還越來越渺茫。這種情況,誰都難免不緊張,你跺你也麻啊。
02 創新藥轉型:革命不是請客吃飯
本土藥廠的創新藥轉型升級錯了嗎?大方向絕對是對的。不僅僅是醫藥行業,產業升級是中國整個制造業近年的大趨勢。如果還想守著過去生化注射劑賺錢,或者弄幾張仿制藥批文撐起一個藥廠,不用想,你一定是首先被為了騰空籠子而換出的那只鳥。
真正的問題在于,創新藥轉型升級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創新藥不是康莊大道,而是富貴險中求的買賣。從立項到上市再到賺錢,九九八十一難,方向選擇、藥物發現、科學風險、外包服務、臨床方案、團隊穩定、資金流持續、商業價值等等,荊棘叢生,岔路遍地。步子太大不行,太小也不行。方向太左不行,太右不行也。錢不夠燒自然不消說,燒得姿勢稍有偏差,再多的錢也能燒到你服氣,燒出一百種死法,這便是創新藥研發九死一生。教員說得好,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創新藥也不是。一廂情愿指望下決心砸錢了就能轉型升級創新藥,大抵便如用竹竿挑掉衙門屋檐幾片瓦片的革命者,離真正成功還差得老遠呢。
為何到了今天,又不約而同想要剝離新藥團隊獨立融資?其實這個賬算得過來。一旦spin off,新的社會資本投入,創新藥還繼續往前推,銀子不用自己再掏,權益還保留一部分。資本市場行情這么好,也畫幾個餅沖一把,一旦IPO成了,割韭菜可比辛苦賣藥來錢快。再不濟退一步說,只要有錢進來幫著把新藥推上市,未來商業化也肯定是自己優先,不能指望這幫高大上的海歸和投資人擼起袖子上陣賣藥。雖然看起來少賺點,但好歹不用繼續燒錢。
當然,社會資本也不傻,賬算得比你精。品種好壞否,團隊靠譜否,架構合理否,決策自主否,上市可行否,人家自有一套標準。至少從目前來看,像齊魯瑞格這樣真正引入頭部基金的成功案例,著實不多。頗有些擬拆分獨立融資的研發團隊,折騰許久,連門都沒摸到。
03 方向要正確,路徑也要正確
創新藥轉型既然這么難走,本土藥廠們還該不該走呢?如果不是打算直接賣了藥廠事了拂衣去,那么這條路還是該走。至于怎么走,倒是有幾點拙見,供參考:
1. 立項方向要務實,不要人云亦云,追著熱門立項,尤其不要都把自己當恒瑞齊魯,硬著頭皮往腫瘤賽道擠,現如今fast follow已經遍地開花,價值縮水比想象的更快,更何況已經這塊已經是全方位的競爭,從CRO排期到病人入組都靠搶,連猴子都緊張。
2. 挖掘真正的未滿足臨床需求,結合自身過去積累的優勢治療領域重點發力,歐美市場在腫瘤、心血管、自免、CNS等這些MNC的傳統地盤之外,其實尚有不少中小型藥企,主打某些看似小眾、實則賺錢的專科藥物,諸如手術用藥、抗感染等,避開了巨頭的競爭,盤子不大,日子卻很舒服。
3. 不要上來自信滿滿挑戰first in class,這里水太深,me too/me better也要相機而動。連仿制藥都做得跌跌撞撞的本土藥廠,一口吃成胖子真不現實的。至于從某些CRO那里花大錢買來的NME,分子倒是新的,可惜究竟價值幾何,不說也罷。
4. 某些風險可控、方向獨特的新藥項目,可能是本土藥廠更合適切入的研發方向。舉個栗子,國內幾家在研的新分子實體,設計將過去臨床嘗試有效兩個小分子偶聯成全新分子實體,雙重作用機制,前景頗有想象空間,且安全性和有效性也被充分驗證,看起來倒是不錯的選擇。
5. 基于已獲批分子實體的制劑創新,成藥風險充分可控,價值卻不低,白蛋白紫杉醇的成功便是典型。可以順著類似思路進一步思考,當然這個方向需要有較為top的制劑高手操盤,國內這方面的人才目前看來較為稀缺。
6. 倘若涉足自己從未接觸過的創新藥領域,諸如中藥、化藥進軍生物藥,如有合適的機會,最好直接引入某些相對成熟的小型研發企業,雖然代價勢必高于全新攢局,但考慮到節省項目時間成、團隊組建及磨合、研發試錯等諸多成本,成效立竿見影,其實反而是更好的選擇。
除以上這些外,本土藥廠過去多年在銷售網絡、資本、政府事務、基層市場等諸多方面的積累,相對目前大紅大火的新興研發藥企,既是錯位優勢,也是合作籌碼,這方面也應該致力于嘗試一些新的BD探索。
04 結語
中國創新藥產業當前的火熱程度毋庸置疑。然而客觀來講,當前的熱度更多還是各界資源,以及產業、資本政策的階段性紅利催動的爆發性增長。當然,對產業跨越發展,這樣的推動是積極且必要的。但同時,站在整個社會層面全方位角度,以及更長遠的時間角度,攫取了海量公眾資源的創新藥產業,必須也要真正使公眾獲益,使資源投入產出形成正循環,才有利于整個產業的長久良性發展。
對產業整體如此,對企業自身亦如此。對本土藥廠而言,轉型升級做創新藥的大方向還是正確的。可是具體做什么,怎么做,這些不僅需要深思熟慮,也需要在整個實踐過程中不斷試錯、磨合和校正,盡快找到真正適合自身的節奏和方向,而不是閉目隨波逐流,或者一味被某些言必稱希臘的海歸瞎指揮。唯有如此,本土藥廠的未來,才有望真正通過創新藥的轉型實現“賺錢效應”。
本文來源:醫藥魔方Plus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