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賽柏藍 ▍整理/小春 最新!全球腫瘤藥巨頭排名公布 2020年,腫瘤藥依舊是備受藥企關注的藥物市場,全球制藥巨頭們為在這個誘人的市場保持自己的地位或更進一步各顯神通,市場環境復雜,競爭激烈,頭部排名生變。 據醫藥魔方梳理,2020年全球腫瘤藥巨頭
▍來源/賽柏藍
▍整理/小春
最新!全球腫瘤藥巨頭排名公布
2020年,腫瘤藥依舊是備受藥企關注的藥物市場,全球制藥巨頭們為在這個誘人的市場保持自己的地位或更進一步各顯神通,市場環境復雜,競爭激烈,頭部排名生變。
據醫藥魔方梳理,2020年全球腫瘤藥巨頭TOP10如下所示。

(圖片來源:醫藥魔方)
1
三巨頭各有優劣
2月4日,百時美施貴寶(BMY.US)公布2020年業績。因為2019年底完成了對Celgene的收購,BMS的上市產品管線中擁有了Revlimid(來那度胺)、Opdivo(納武利尤單抗)、Pomalyst(泊馬度胺)組成的豪華陣容。2020年全年總收入達到425.18億美元,相比2019年的261.45億美元增長63%。研發投入也達到111.43億美元,同比增長81.2%。
Revlimid成為了BMS的新頭牌,全年銷售額也達到了121.06億美元的新高度,但是未來的發展前景還面臨激烈的仿制藥競爭和失去美國市場獨占保護等問題。
作為BMS收入支柱的Opdivo在2020年首次出現業績下滑,這既有其他同類競品快速擴張市場份額的沖擊,也COVID-19疫情的不利因素,倒也不能斷定Opdivo會就此進入下跌之路。隨著一線治療RCC適應證獲批,以及更多適應證的拓展,Opdivo后續走勢仍值得關注。
羅氏自身的產品面臨更新換代,老“三駕馬車”Avastin、Herceptin、Rituxan2020年合計只有129.47億瑞士法郎的收入,相比2019同比下降30%。
這是由于市場份額遭到生物類似藥的侵蝕,且受到疫情影響導致銷量下降,尤其是美國市場影響最為嚴重。在中國,這3款產品都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藥品價格大幅降低,但疫情對銷量造成了影響,因而沒有對全球收入產生明顯推動作用。
不過羅氏在腫瘤領域的產品還有候選,大、小分子腫瘤藥銷售額都有不同程度的漲幅,Perjeta、Tecentriq和Kadcyla等產品都實現了不同程度的漲幅,正在成為羅氏新的"三駕馬車”。
2月4日,默沙東公布2020年財報,2020年默沙東腫瘤業務收入158.3億美元,占其制藥業務板塊收入的36.8%。其中,Keytruda全球銷量達143.8億美元,可以說默沙東的腫瘤業務收入是系于Keytruda一身。
默沙東顯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的風險性,利用Keytruda提供的現金流利用加強腫瘤業務的優勢地位。
一方面,默沙東2020年研發投入是所有制藥巨頭中最高的,達到135.58億美元,另一方面,默沙東從2019年底開始便更加積極主動地尋求交易、投資和收購來進行項目儲備。
2
國內市場廣闊,外企重視度提升
全球腫瘤市場規模已經達到1,389億美元,近5年保持15%的高速增長,其中中國市場占比不到10%,且在整體藥物市場占比也較低,尚處于發展早期階段,未來發展空間廣闊。
從外資藥企布局抗癌藥產品歷程來看,2014年含中國人群的核心臨床試驗占比僅11%, 而2016年后穩定在40%左右的水平,體現出外資藥企對中國腫瘤市場的重視度提升。
此外,默沙東自2018年Keytruda在中國獲批以來,就不斷探索在中國市場的銷售方案。在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政策挑戰的情況下及時調整市場策略。
在新一輪醫保談判中,因降價不及預期,Keytruda未進入醫保目錄,而4款國產PD-1藥物則全部成功進入。默沙東反應迅速,很快更新了Keytruda贈藥政策,使得此前單名患者約30萬元的年用藥費用,大幅降至約14萬元,降價幅度達到53%。
默沙東并未公布Keytruda在中國市場的確切銷售數據。但是根據財報,默沙東中國區制藥業務收入35.34億美元,同比增長13%,是默沙東在全球表現最好的市場。可以判斷,Keytruda2020年在中國市場的銷售數據也很可觀。
目前,跨國藥企在我國腫瘤領域仍占據主導地位,與5年前相比,現階段企業整體腫瘤銷售體量更大,多個企業借助重磅品種實現更迅猛的增長。
大型跨國藥企,腫瘤領域在研新藥數量眾多、平均研發階段靠后,且已有相當數量和質量的重磅上市品種、銷售規模可觀,整體來看發展較成熟。
3
本土藥企飛速趕上,市場競爭激烈
近幾年,中國本土企業也更加重視在腫瘤創新藥上的布局。
目前,中國腫瘤藥臨床試驗開展數量近10年來增長迅速,在研管線中,中國腫瘤藥占比已超過全球平均水平,預計未來市場將持續高速增長中國在研創新藥管線中腫瘤占比超6成,該水平較全球平均水平更高。
此外中國本土企業新藥開發的時間也越來越早,對于新靶點,在高質量臨床前數據或初步臨床證據公布后快速跟進,開發first-in-class產品。
例如PD1靶點國內廠家跟進節點為多個重磅臨床結果公開2年后,而CD47靶點跟節奏明顯提前,恒瑞等國內廠家在臨床試驗證據出現前就已布局。
本土藥企中,以恒瑞、復星、百濟神州、石藥、正大天晴為代表的綜合型藥企在研新藥管線數較多、且平均研發進度能達到II期臨床左右,創新能力較強,未來發展前景廣闊。
值得注意的是,專利自主創新不再是創新藥企管線的唯一來源,越來越多藥企通過項目引進、合作等模式進行產品管線和領先技術平臺快速布局,搶占先機。
例如安進27億美元收購百濟20.7%的股權,百濟獲得安進數款抗體產品在中國開發和商業化權益 ,并將共同開發20款安進抗腫瘤管線。
此外,國外越到研發后期管線越由MNC主導,美國腫瘤領域Top5企業市場份額高達6成,中國腫瘤領域該比例近年來逐年增加,但競爭格局依舊相對分散,未形成頭部玩家優勢。
在目前國內由于集采導致藥物利潤下降,藥企對創新藥依賴度提升的情況下,想必國內腫瘤市場將迎來激烈競爭,直至新局面明朗。
本文來源:賽柏藍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