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巨潮資訊披露的數據,截至1月30日,已有216家A股醫藥生物企業預告2020年業績情況。具體來看,業績預增的企業為129家,占比接近6成,其中預計業績大幅上升的企業達到87家,凈利潤增幅最大的是圣湘生物,最高或達7008%,英科醫療、達安基因、東方生物、之江
根據巨潮資訊披露的數據,截至1月30日,已有216家A股醫藥生物企業預告2020年業績情況。具體來看,業績預增的企業為129家,占比接近6成,其中預計業績大幅上升的企業達到87家,凈利潤增幅最大的是圣湘生物,最高或達7008%,英科醫療、達安基因、東方生物、之江生物和明德生物5家企業的凈利潤增幅也同樣超過1000%。凈利潤增幅在200%~1000%區間的企業有24家,在100%~200%區間的企業為31家。
值得注意的是,業績預降的企業仍有83家,其中凈利潤降幅最大的為仟源醫藥,變動幅度最高或達-5499.49%;紫鑫藥業則緊隨其后,降幅最高也將達到-1081.65%,而未名醫藥、賽隆藥業、海南海藥和君實生物等12家企業的凈利潤最高降幅均超過100%。此外,利德曼、睿智醫藥和科興制藥等4家企業的凈利潤并無大幅變化。
在新冠疫情大背景下,疊加產業政策變革影響,醫藥生物板塊業績出現明顯分化。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集采常態化制度化、醫保目錄動態調整等政策改革駛進深水區,今年醫藥生物板塊是否會延續去年行情,從各個子行業的具體表現上或能找到一些答案。
01化藥:政策影響明顯,原料藥成主要增長引擎

在已預告年度成績單的醫藥生物企業中,有68家企業屬于化學制藥板塊。整體來看,業績預增和預減的化藥企業數量旗鼓相當,分別為35家和33家。屬于化學制藥板塊的仟源醫藥在本輪的成績比拼中凈利潤降幅最大。
相較于新冠疫情帶來的市場銷售影響,產業政策對仟源醫藥的作用力似乎顯得更強。仟源醫藥在解釋報告期內企業營業收入同比有所下降的原因中表示,主要是由于旗下重點產品美洛西林鈉舒巴坦鈉、阿莫西林鈉舒巴坦鈉等退出了2019版《國家醫保目錄》,由于上述產品占營業收入比重較大,直接導致了相關產品較大的同比降幅。失去醫保調整帶來的放量效應對藥企而言顯然是一記重擊,需要提醒的是,在2020版《國家醫保目錄》調整中,在119種藥品被調入目錄的同時,亦有29種藥品被調出目錄,仟源醫藥所面臨的問題是否會在相關藥企身上重演,仍需時間觀察。
業績同樣因政策受到波動的還有凈利潤降幅僅次于仟源醫藥的賽隆藥業,預計最高達-372.89%。除了新冠疫情以及旗下門冬氨酸鳥氨酸注射液、注射用胸腺法新、阿加曲班注射液、注射用替加環素等獲批新產品的市場導入需要較長周期以外,賽隆藥業也表示繼續受到國家重點監控合理用藥藥品目錄及地方輔助用藥目錄等多個醫藥政策的不利影響,使得營業收入較上年同期下降50%以上。此外,力生制藥、信立泰、景峰醫藥等多家企業也因未在藥品集采中中標或受集采影響產品價格下降,業績在去年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而化藥板塊的另一端則是不同的景象,由于公司制劑銷售增長而帶來毛利貢獻增加的海正藥業實現業績大幅上升,凈利潤增幅預計高達378%,居該板塊首位。貝達藥業則憑借因差異化優勢、多年口碑積累銷量繼續穩步增長的埃克替尼以及已產生銷售收入的新藥ALK抑制劑恩沙替尼,凈利潤有望達到5.89億~6.58億元,增幅為155%~185%,排在板塊前列。
新冠疫情讓公眾健康意識得以加強,導致輔酶Q10、維礦類等產品銷量增加,使得金達威、振東制藥、新和成等藥企業績亮眼。國采中選品種帶來的市場擴增也讓誠意藥業、華海藥業和苑東生物等企業受益明顯。第四批國采開標在即,市場或將再迎一輪洗牌。而在新冠全球流行下,原料藥板塊持續走高,較強的市場需求直接提升了東誠藥業、奧翔藥業、悅康藥業和健康元等藥企的營收,成為化藥企業業績增長最主要的貢獻點。
02中藥:依賴醫院終端受重創,抗疫品種迎大利好

在32家公布2020年度業績預告的中藥企業中,業績預增與預減的藥企各占半壁江山。在頂層設計下,中醫藥產業近年來迎來歷史發展機遇。不過面對外部環境變化,中藥企業及時調整戰略至關重要。佐力藥業利用靈膠囊、百令片、靈澤片等核心產品烏進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的優勢,加大市場投入和終端醫療機構的開發和覆蓋,以凈利潤預計增幅高達271.2%的戰績位居該板塊第二位;而強化“四大獨家醫保支柱產品”營銷的沃華醫藥,以及對各重點經營品種特點開展渠道與終端精細化管理的九芝堂亦實現了凈利潤的較大增長。
在新冠疫情這一特殊背景下,中醫藥憑借獨有優勢成為抗疫中堅力量,而市場表現最為搶眼的中藥企業莫過于持有抗疫“網紅”中藥連花清瘟的以嶺藥業。據以嶺藥業介紹,連花清瘟產品在報告期國內市場的需求增加明顯,并且在已注冊的十多個海外個國家也實現銷售。此次預計能夠取得11.5億~12.7億元的凈利潤,讓以嶺藥業穩坐中藥板塊目前已預告業績的頭把交椅。
但幾家歡喜幾家愁,受疫情影響導致中成藥、人參產品相關銷售收入減少的紫鑫藥業,以凈利潤降幅最高達-1081.65%排在該板塊凈利潤降幅首位,有業內人士認為這是“一品獨大”企業在疫情下的最真實寫照。而疫情期間佩戴口罩等良好防護習慣致使呼吸道疾病發病減少,也讓主營呼吸系統疾病用藥、感冒藥的上海凱寶、特一藥業、仁和藥業等中藥企業的銷售大幅下降。整體來看,產品主要通過醫院終端進行銷售的藥企受到疫情影響最大,這提示中藥企業需要及時拓展院外零售藥店和線上等重要渠道作為有效的市場補充。
03醫療器械:迎來行業發展高光,兩極分化趨勢顯著

在2020年迎來高光的醫療器械企業是當前披露業績預告的主力軍之一,數量多達56家。具體來看,業績預增的企業為46家,占比接近八成。其中圣湘生物以最高達7008%的凈利潤增幅一騎絕塵,預計全年凈利潤將在25.6億~28.1億元之間。業績變化如此之大的原因在于圣湘生物在較短時間內開發出相應疫情防控產品,進而也讓旗下新冠核酸檢測試劑、核酸檢測儀器、相關耗材等產品的銷售大幅度增長。
在凈利潤增幅前十的企業中,包括達安基因、東方生物和華大基因等在內的7家企業業績增長皆是由于新冠核酸檢測業務需求增加所致。在業內看來,受到春運期間加強新冠檢測政策支撐,相關企業業績勢必將再度迎來較大增長。而除了新冠檢測產品的需求暴漲以外,一次性防護手套、各類口罩等防護產品也是拉動醫療器械企業業績上升的重要原因,讓英科醫療的預計凈利潤達到73億元,居板塊之首,增幅預計達到3713.45%~3993.85%;藍帆生物的凈利潤預計增幅為511.88%~593.46%。
不過,主營業務在前述產品之外的醫療器械企業業績則是不升反降。高價耗材帶量采購的降價效應開始在醫療器械領域發酵,賽諾醫療坦言營業收入下降是受新冠疫情及國家組織實施冠脈支架集中帶量采購政策兩方面因素的疊加影響,預計凈利潤降幅為72%~78%。而凈利潤預計虧損在1.1億~1.8億元之間的凱利泰也作出判斷,將于今年正式實施的國家心臟支架類醫療器械帶量采購政策將讓子公司的營運模式受到嚴重影響。此外,醫院相關科室的限流政策,也讓主營產前診斷、生化診斷、過敏和自免檢測等其他醫學檢測業務的貝瑞基因、浩歐博、九強生物等企業的凈利潤降幅最高都超過50%。
2020年是醫藥生物企業的大年,藥品集采、醫保目錄調整等政策的出臺與落地都在進一步推動行業的發展與變革。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醫藥行業走到聚光燈下。在業內看來,新冠疫情是市場洗牌的加速器和試金石,新生力量正在崛起,優質企業終將脫穎而出,無法緊跟時代潮流的企業注定將被市場拋棄。盡管醫藥生物行業淘汰賽的槍聲已經響起,但公眾健康需求總是在不斷提升,在治療性需求向保健需求以及其他需求轉變的過程中,將會誕生更多的細分行業機會。
記者:張松 編輯:陳雪薇
本文來源:醫藥經濟報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