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特輯 2021年,疫情的陰霾還未完全消退,多國新冠疫苗研發快速推進,為全球經濟帶來希望。中國經濟率先復蘇,醫藥界頻出重拳。年初,國家醫保局發布“兩定辦法”,雖說網售處方藥有待明確,但零售行業仍看到了利好。春節前,第四批藥品集采開標,集采常態
新年特輯
2021年,疫情的陰霾還未完全消退,多國新冠疫苗研發快速推進,為全球經濟帶來希望。中國經濟率先復蘇,醫藥界頻出重拳。年初,國家醫保局發布“兩定辦法”,雖說網售處方藥有待明確,但零售行業仍看到了利好。春節前,第四批藥品集采開標,集采常態化持續影響醫藥行業的發展,進一步倒逼企業創新轉型。3月1日起,新版醫保藥品目錄正式啟用,藥企的日子將更加艱難。2021,砥礪前行,方見曙光!本期推出2021年醫藥經濟預測解讀,以饗讀者。
“我們應該堅信,朝陽行業的特質不會改變!”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所長林建寧如是說。“2021年醫藥經濟運行將呈現八大趨勢:一是在創新藥推動下全球醫藥市場加速增長;二是我國創新藥市場發展快速,備受資本追捧;三是仿制藥巨頭瓜分市場,總份額卻在下降;四是高仿、首仿是新高地,自費藥成新賽道;五是原研藥市場占比仍在提高但結構改變;六是嚴查進一步倒逼合規;七是長期利好政策改變不了中藥短期的頹勢;八是電商將成為醫藥市場重要的新終端。”
2020年:全終端出現近十年來首次負增長
2019年-2020年1-10月醫藥制造業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及其增長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在他看來,2020年全球爆發的疫情影響所有地區和行業的經濟增長,醫藥行業也難以幸免。2020年1-10月,我國醫藥制造業營業收入19556億元,同比增長2.5%,呈持續恢復態勢;利潤總額2779億元,同比增長8.7%;醫藥出口仍然穩步反彈,但真正獲益的企業不多。
疫情對醫院和藥店用藥影響偏負面,全終端出現近十年來首次負增長。診療人數減少疊加醫院控費、集采降價效應,預計2020年醫院市場藥品銷售額下滑8.5%,抗腫瘤藥和免疫調節劑因剛需屬性影響較小,而藥品零售市場增速達6%,但兩極分化嚴重;醫藥電商迎來發展新高峰,慢病用藥增長較快。
2021年:中小創新型企業崛起!首仿、高仿成必爭高地,自費藥或成新賽道
林建寧對2021年醫藥經濟發展提出幾點思考——
1、疫情短期內沖擊但改變不了全球醫藥發展總趨勢。新藥上市進程加快,推動全球醫藥市場增長;處方藥TOP10企業市占比下降,中小創新型企業崛起;腫瘤藥市場增幅強勁;生物藥市場份額持續上升;在政策、資本等因素推動下,中國追趕國際水平成為醫藥創新生力軍。
2、2021年創新藥仍將受到資本追捧。我國創新藥市場規模逐年增長,原研藥比重上升,“大爆炸”的替尼類產品、PD-1靶點扎堆,“高水平重復”或將導致價格下降,但市場潛力仍然巨大。
3、醫保新政加速改變仿制藥格局。“國采”“國談”常態化,以價換量提升巨頭瓜分市場能力;仿制藥占比逐步下降,首仿、高仿成必爭高地;原料藥壟斷勢頭難以遏制,仿制藥小企業加速出局;自費藥或成新賽道。
4、原研藥國內市場占比不降反升。雖然原研藥在國采中紛紛離場,但進口及合資創新藥仍受市場及政策歡迎,進口藥品銷售份額持續提升。
5、中藥長期政策扶持但近期市場不振。中藥的長期發展需解決標準化、有效性、安全性三方面的問題。
6、嚴查力度只增不減。徹查醫藥賄賂、嚴打和曝光欺保騙保、財政部查賬等,大方向都是倒逼合規。
7、電商將成為醫藥市場重要的新終端。系列鼓勵政策陸續出臺,醫藥電商市場規模發展迅速,實體零售藥店盈利及抗風險能力偏弱,受電商影響較大。
林建寧預測2020-2021年中國醫藥經濟數值:2020年醫藥制造業營業收入約24626億元,同比增長3%,2021年增長至26645億元,同比增長8.2%。
2020年醫藥行業洗牌再度提速,2021年將面臨更多的機遇與挑戰。企業只有緊跟政策變化和行業發展,不斷加大研發創新力度,讓研發創新成為支撐自身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才能在這條競爭激烈的賽道上脫穎而出。
本文來源:米內網 作者:米內發布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