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作者/水壇化石多想一步,居安思危,分享共贏,快樂生活。破除以藥養醫、鼓勵處方外流等政策講多了,很多醫藥人都麻木了。這是因為舊的以藥養醫的體制已根深蒂固,導致很多政策只能停留在紙上談兵層面,處方外流并不順利。 而據米內網數據顯示,2023年處方藥外流預計高達5400億元/年,當數千億市場規模的餡餅從天而降,

多想一步,居安思危,分享共贏,快樂生活。
“破除以藥養醫”、“鼓勵處方外流”等政策講多了,很多醫藥人都麻木了。這是因為舊的“以藥養醫”的體制已根深蒂固,導致很多政策只能停留在“紙上談兵”層面,處方外流并不順利。
日前,中南大學湘雅二院發布《備案采購藥品資料遞交通知》顯示,本次備案的藥品,必須是未中標品種,包括臨床必需的治療性藥品、原研專利藥品或者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仿制藥品,且中藥制劑、輔助用藥品不予接受。
無獨有偶,重慶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關于零售藥店試行憑電子處方銷售處方藥的通知》,指出,零售藥店根據自身藥品經營需要,可以憑紙質處方銷售處方藥,也可以依托信息化條件試行電子處方銷售處方藥。
見微知著,深度醫藥改革大勢之下,雖然醫院改革囿于體制問題,步履維艱,藥企收購公立醫院試點紛紛流產,但是藥品改革已如離弦之箭,不得不發。
市場準入政策對基層醫療而言,和等級醫院一樣甚至更為關鍵,能夠進入《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堪稱制藥企業承接基層醫療處方外流的“黃金VIP通道”。
而2018年11月1日起正式啟用的新版基藥目錄也順應處方外流的形勢,其最大特點之一是“大擴容”,總品種數量由原來的520種增加到685種,其中西藥417種、中成藥268種。另外,新版目錄的用藥水平和層次得到明顯提升,以往將基本藥物視為基層藥物甚至廉價藥物的觀點再也站不住腳了。
依據《關于進一步加強公立醫療機構基本藥物配備使用管理的通知》(國衛藥政發〔2019〕1號)要求,各地應當將基本藥物制度與醫聯(共)體建設、分級診療、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慢性病健康管理等有機結合,在高血壓、糖尿病、嚴重精神障礙等慢性病管理中,探索通過多種方式,降低患者藥費負擔,增強群眾獲得感,發揮基本藥物在降低藥費、合理用藥方面的作用。
那么零售藥店市場呢,這個市場是公認的最市場化、最自由化的藥品營銷市場。
從老百姓、大參林、一心堂、益豐、健之佳等五大上市連鎖到高濟醫療、全億健康,紛紛耗巨資布局院外、DTP藥店,而另外一邊融資兼并,與各大制藥企業KA合作降價提高利潤。
但隨著原材料價格尤其是中藥價格的上漲,品牌藥企被迫醞釀了一輪又一輪的漲價潮,藥品包括三九胃泰、片仔癀、云南白藥等,但東阿阿膠作為昔日OTC最大單品已從一個側面論證了“價格需要圍繞價值波動”這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的正確性。
改革是人類社會前進的動力,這句政治課本上的話放在當今的醫藥市場同樣適用。
國家已打響了醫藥深度改革的發令槍,時值亂世,群雄并起,藥品市場餡餅必將重新分配,而作為餡餅的生產者——制藥企業而言,顯然不能固步自封,僅依靠之前等級醫院醫生處方帶動的營銷模式。
那么是降價參與集采,未來爭取被納入《國家基藥目錄》,進而取得進入基層醫療市場的門票?還是參與到零售藥店市場,動輒40、50扣的白刃戰呢?
筆者認為不論哪個市場,制藥企業的未雨綢繆和精細化管理都顯得尤為重要,畢竟細節決定成敗。所有的大事都由無數小事,也就是細節所構成,尤其在醫藥改革期間,大勢已定,將細節盡量做到完美,將來的結果才有可能完美。
謹以此文拋磚引玉,與各位藥企市場部同仁共勉,至于詳細的應對策略,未完待續!
本文來源:醫藥代表 作者:思齊專欄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