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代表備案制以來,進科室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政策是大趨勢,疫情是偶然事件。政策管著還能吃飯,偶然事件一來碗都沒了?!币晃会t藥代表告訴健識局。 1月20日深夜,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上海交通大
作者: 張鈴
“政策是大趨勢,疫情是偶然事件。政策管著還能吃飯,偶然事件一來碗都沒了。”一位醫藥代表告訴健識局。
1月20日深夜,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分別發現有院內工作人員確診新冠。兩家位于上海市中心最繁華路段的大三甲當即宣布停診,連夜閉院。
此前,上海已連續近兩個月無新增本土病例。
復旦大學腫瘤醫院建于1931年,到2019年底時共有床位2000余張,醫師655人,護理人員1182人,醫技人員520人。醫院設有徐匯、浦東兩個院區,此次出現疫情的是徐匯院區,俗稱“西院”。
仁濟醫院也有多個院區,發生疫情的是位于上海福州路附近的西院,距離外灘標志性建筑“海關大樓”的步行距離約為700米。
市中心發生疫情,且與醫院相關,消息一出,上海緊急動員起來。按照上海市疫情防控要求,1月21日,上海全市各大醫院開展全院全員核酸檢測工作。
健識局獲悉,到1月21日中午,部分醫院已經完成了全員的核酸采樣,除了閉院的兩家,其他醫院并未影響接診患者。
對于需要常年往醫院跑的醫藥代表而言,工作更難了。業內傳言,復旦大學腫瘤醫院被隔離的人群中,有部分為醫藥代表。對此,有同行調侃道:“真羨慕,終于能和主任天天見面,‘同吃同睡’。”
過去一年,疫情偶有散發,全國多地共計有十家以上的醫院有工作人員確診新冠,包括北京、河北、黑龍江、遼寧、山東等省市,因疫情防控不力被通報的醫院也不少,就在1月19日,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人民醫院、新樂市中醫院剛剛被衛健委通報,認為存在“醫院管理混亂”的情況。嚴防嚴控之下,醫藥代表進醫院跑業務并不容易,而且,政策大方向也在試圖讓醫藥代表遠離醫院。
疫情之下,2020年頻發的藥企降薪、裁員、醫藥代表轉行等事件,仍將在2021繼續。
備案制嚴打之下
行業扛不住政策打擊
“國家政策擺著,花花腸子就得少些了。”一位醫藥代表告訴健識局。
2020年12月1日起,國家藥監局發布的《醫藥代表備案管理辦法(試行)》正式開始施行。根據要求,醫院對醫藥代表實行備案登記管理,醫藥代表登記真實信息,經醫院審核通過后憑證明入院。違反者所代理的產品將被醫院進行限量。
備案制度意味著,醫藥代表工作從混沌逐漸走向透明。根據管理辦法,醫藥代表未經醫療機構同意,不得開展學術推廣等活動;不得承擔藥品銷售任務,實施收款和處理購銷票據等銷售行為;不得對醫療機構內設部門和個人直接提供捐贈、資助、贊助等。
事實上,早在備案制發布之前,已經有很多地方的醫院明確規定醫藥代表“六不準”、“九不準”等規范。2020年9月22日備案制發布后,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四川華西醫院等就已經開始正式執行。1月6日,張家港市第一人民醫院明確宣布:嚴禁醫藥代表進入門急診區域。
醫藥代表備案制是2020年醫療行業作風建設工作專項行動方案中的重要一項。根據方案要求,2020年7月到12月是“行業整風月”活動。
上半年疫情,下半年整風,醫藥代表的境遇可想而知。
備案制實施后,有的醫院還會給醫藥代表分一個“院內通行碼”。“進醫院大門有一個統一的碼,如果要進科室,還需要另一個院內通行碼”,一位醫藥代表告訴健識局。
進醫院變難了,其他政策也對醫藥代表的工作產生沖擊,無論是帶量采購,還是醫保談判,藥企利潤空間的縮小對醫藥代表來說也是一種打擊。
面對政策的重拳出擊,醫藥代表們忍不住倒苦水:“再好的崗位,扛不住政策打擊”,“外企也不能獨善其身”,“越來越難做”。
行業規范在重塑,新規范之下,醫藥代表需要找到新出路。第一步就是:怎么進醫院?
餓死比病毒更可怕
有代表只能掛號見醫生
“疫情之后,醫院病人少了,用藥也就少了,指標卻沒少。”亮仔告訴健識局。他是佛山市的一名醫藥代表,長期跑中山大學附屬的各大醫院。
在佛山,除了傳染病醫院嚴陣以防備疫情大考,其他醫院目前受疫情影響不大,但也需要院內通行碼。亮仔直言,他“搞到了”進科室需要的通行碼,這碼不是人人都有。
去年春節之后,在疫情最嚴重的三個月里,全國多地的醫院門診都處于停診狀態,許多醫生被抽調參與疫情防控。這讓醫藥代表們一整個季度的業績都很不好看。“疫情一來我們就進不了醫院了,業務開展不下去,我就是一個想討口飯吃的小藥代,活下來真不容易。”羅賓告訴健識局。
疫情漸趨平穩之后,醫藥代表們又躍躍欲試起來。有的醫院根本不讓藥代進,“就說閑人免入。”羅賓說,為了見到醫生,有醫藥代表選擇在門診掛號。
嚴控人員流動,是為了減輕疫情下的感染風險。但業績壓力之下,有醫藥代表在網上發聲,稱“完不成指標比感染病毒更可怕”。
去年一季度的銷售業績幾近為0,那3個月的銷售指標被分攤到后三個季度中,許多醫藥代表忙著“清庫”,但這并不容易。尤其在備案制逐漸落實之后,指標往往更難完成,“我也害怕進醫院,我也怕死。”
“我想我有一天也會努力離開這個圈子。”亮仔在分析完藥代面臨的困境之后,這樣對健識局說。
離開就會有好的出路嗎?對已積累了專業知識的醫藥代表來說,加緊修煉拜訪、科會、開發、上量等武藝,在合規和疫情考驗之間輾轉騰挪,才是最好的結局。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張鈴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