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由中國非公醫療機構協會損傷與修復專業委員會指導,浙江省社會辦醫協會與修復專業委員會主辦,杭州恩華醫院、慢創糖足醫生集團承辦的“浙江省社會辦醫協會損傷與修復委員會學術年會暨慢創與糖尿病足西湖論壇”學術會議在杭州召開。 作者|秦鳳 來源|
1月9日,由中國非公醫療機構協會損傷與修復專業委員會指導,浙江省社會辦醫協會與修復專業委員會主辦,杭州恩華醫院、慢創糖足醫生集團承辦的“浙江省社會辦醫協會損傷與修復委員會學術年會暨慢創與糖尿病足西湖論壇”學術會議在杭州召開。
作者|秦鳳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1998年,慢性難愈合創面中,創傷、感染等因素占據絕大部分,達到67.48%,因糖尿病足導致的慢性難愈合創面僅占4.92%;隨著糖尿病發病率的提升及人口老齡化的到來,到2008年,這一數據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創傷燒傷等因素降至18%,而糖尿病足成為了慢性難愈合創面的主要原因,比例達到35%。”
1月9日,由中國非公醫療機構協會損傷與修復專業委員會指導,浙江省社會辦醫協會與修復專業委員會主辦,杭州恩華醫院、慢創糖足醫生集團承辦的“浙江省社會辦醫協會損傷與修復委員會學術年會暨慢創與糖尿病足西湖論壇”學術會議在杭州召開。會上,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血管外科主治醫師潘以峰列出了這樣一組數據,與會代表深感糖尿病足慢創修復領域發展任重道遠。

由于疫情防控需要,此次會議線下與網絡直播同步進行。會議當天1萬3千多名醫學界同仁在線觀看并參與互動,實現線上線下的深入交流。
從截肢到保肢,糖尿病創面修復的多學科合作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目前國內糖尿病發病率在12%左右,至少有10%以上會出現糖尿病足,甚至達到30%。響應國家衛生行政部門對創面修復的重視,2020年開始,我們醫院燒傷外科也更名為燒傷及創面修復外科。”浙江大學邵逸夫醫院燒傷及創面修復專科主任林邦長介紹。
糖尿病足做為糖尿病人身上最典型的并發癥之一,林邦長表示,在接診糖尿病足患者時,外科醫生一般對于創面修復心里有底,但由于這類病人一般都有基礎疾病,其全身情況則是困擾外科醫生的難題。
在現實情況中,有的醫生遇到糖尿病足患者較為緊張,對于患肢可能會一截了之,但林邦長建議,對于患者全身情況的評估及對癥治療非常重要,在清創、引流與修復的基礎上,盡可能保留功能,這一點需要創面修復外科醫生共同努力。
“糖尿病足治療復雜,需要總結經驗教訓,每個病人都是我們的老師。”在浙江省人民醫院手外科、修復重建外科主治醫師朱孜冠看來,糖尿病足的多學科合作是治療前提,接診醫生要重視術前評估和術后管理,同時要根據個人經驗和患者醫院選擇骨搬移方式,并且,要給患者提供個性化選擇和綜合治療。
杭州恩華醫院副院長李明森曾接診過坐骨結節壓力性損傷不愈合、再復發的病人,在診治過程中,李明森對于壓力損傷及創面愈合的規律有了新的思考。如何加速愈合及避免復發?李明森表示,慢性坐骨結節壓力性損傷在分期診斷基礎上,增加分型診斷,能更準確地體現創面的病理生理狀態,對病情的評估和治療有主要的指導意義。

據悉,李明森所帶領的團隊在專科疾病流程完善優化方面,提出“治療窗口期”,組建多學科診療(MDT)模式的慢創糖足診療團隊,已形成相對完整的疾病的管理體系。因團隊出色表現,在2020年第三屆上海醫交會品牌醫療頒獎典禮上,其團隊獲得由看醫界傳媒和上海交大社會醫療機構研究所頒出的“2020年度中國品牌醫生團隊”獎項。
北京積水潭醫院燒傷科主任沈余明教授在大會上分享了對慢性放射性潰瘍的治療策略案例分析,同時介紹在臨床需精準評估患者的全身情況與局部放射性潰瘍的損傷程度,加強放射性潰瘍圍手術期的治療。沈余明強調,慢性放射性潰瘍的治療需加強多學科合作。

除上述專家外,寧波市第一醫院修復重建外科學組負責人葉朝暉聯合病例講解了糖足膿毒癥治療的體會、認識及理念更新;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整形外科副主任沈向前教授在軀干、會陰部感染創面、整形重建方面,分享了大量放射性潰瘍治療案例。
據浙大二院燒傷與創面修復科副主任王新剛介紹,臨床上對于急慢性傷口、真皮替代物為深度皮膚缺損的治療提供了較好移植選擇;浙江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陳強副主任,在會上分享了慢性難愈合創面外科修復治療經驗,認為應充分做好術前評估與準備,有效促進創面愈合,減少肢體截肢率;寧波恩華骨科醫院閆玉明副院長提出創面愈合需重視綜合治療及分級治療的重要性。
基礎研究助力臨床進展
“從理論到實踐,再到臨床應用,我們團隊在細胞生長因子再生與系統調控領域,一研究就是30年。”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溫州醫科大學校長李校堃,以30余年從事細胞生長因子再生與系統調控研究體會,分享了我國原創生長因子類藥物的轉化醫學研究。

李院士介紹該研究提出的FGFs作為潛在藥物在代謝綜合征中的新應用,使細胞因子類蛋白藥物的研究處于國際領先地位。他強調,醫學領域科研把成果轉化,服務地方,全面深化科技創新與校地、校企合作,服務好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是科研工作者也需要考慮的問題。
會上,以色列西勒雅法醫學中心整形外科主任Moris Topaz教授分享了大量整形和創面治療經驗。重點介紹了牽拉閉合裝置,包括智能負壓裝置等技術的臨床應用,及如何把握創面修復原則,利用簡單方法處理復雜問題等。

把浙江燒傷修復領域研究帶上新臺階的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科室主任韓春茂教授,在會上從PRP技術、生長因子、細胞增皮、異體皮等方面介紹創面的生物療法,探討把干細胞、ips用于創面愈合的臨床指導作用。

護理團隊作用不可小覷
護理對創面修復臨床治療的作用,目前已引起業界重視。此次學術會議上,部分演講專家也從創面管理層面,討論如何研究好方法,使創面傷口治療得到有效康復。
“什么是難愈性傷口?”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造口傷口專科負責人胡宏鴦教授,是浙江省最早接受造口傷口專科培訓的醫務人員。據其介紹,傷口愈合學會給出的定義是一個無法正常、有序、及時的修復過程達到解剖和功能上的完整狀態的傷口,一般認為6-8周未愈合的傷口被稱作慢性傷口。簡單來說,對基于循證的標準傷口護理沒有反應的傷口,稱之為難愈性傷口。

胡宏鴦介紹,國際傷口感染協會研究顯示,一旦傷口出現局部感染的情況下,生物膜就開始出現,慢性傷口存在的生物膜,臨床上就要有正確的認識和處置,醫護人員需重視細菌生物膜管理。
在出現細菌生物膜時,胡宏鴦表示,一般建議持續清創是保持慢性難愈性創面處于愈合模式的方式,看上去創面很好但又未愈合的慢性傷口,需持續清創。當創面沒有壞死組織、肉芽組織覆蓋,并逐漸愈合時可以停止清創。
浙江省腫瘤醫院外科的謝玲女教授提出腫瘤患者難愈性傷口管理,需重視疼痛管理、感染控制,心理干涉、傷口管理等方面;來自浙大一院的王飛霞教授結合在抗擊新冠肺炎時的實踐,在會上分享了壓力性損傷護理管理體系構建和實踐經驗;寧波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陳謙主任提出患者在手術中獲得性壓力損傷發生率高,應進行術前評估,并提出具體預防策略與措施。
成都賽恩貝外科學研究院副董事長范學才醫師強調要注意敷料產品選擇,在不同時期選擇合適的敷料有利于傷口修復。張立言介紹自然照護體位管理對創面修復也起到重要作用,自然照護能夠支持壓力專科的發展,在護理方面意義重大。
DRG來了!醫生需做復合型人才
“這一年,我們見證了社會辦醫的偉大瞬間,在抗疫這場戰爭中,不分公私,為抗擊疫情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在開場致詞中,浙江省社會辦醫協會副秘書長梁建忠如是表示。
梁建忠介紹,2019年6月,衛健委聯合十部門印發《促進社會辦醫持續健康規范發展》,明確社會辦醫“是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滿足不同人群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并為全社會提供更多醫療服務供給的重要力量。”
新的定位,對于社會辦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醫療改革加速推進的當下,社會辦醫如何抓住新的機遇求發展,將是醫療機構管理層不得不思考的一道題。
在本次會議中,杭州恩華醫院院長吳俊介紹了《杭州DRG及床日付費改革給醫院帶來的挑戰》,吳俊認為,隨著醫保支付方式持續改革,DRG點數付費及床日付費將是社會辦醫機構做好醫院管理的重要抓手。

吳俊從DRG分組原理、范圍及平均床日限額的確定、CHS-DRG的命名規則、差異系數、DRP與DRG區別等方面對MCC表(全)-國家醫保局、國家醫療(CHS-DRG)細分組(1.0版上下冊)做了解讀。
“醫療被其改革所牽動,改變醫療行業會改變醫療模式。醫生需轉換思維,了解新的規則。”吳俊認為,DRG是個系統工程,其中醫生是關鍵。
據其介紹,社會快速發展對醫生的要求越來越高,醫生未來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要做復合型人才、高端人才。現代社會的醫生不僅要懂醫療技術,也要懂信息、經濟、溝通和談判,更重要的是要懂醫保。
吳俊呼吁,公立醫院和民營醫院的醫務人員都要重視醫保政策改革,未來醫院方面要全覆蓋。以浙江省為例,2020年主要是杭州,2021全省所有住院機構都要試行DRG。現在是浙江省內、杭州市醫保,以及省內異地,下一步全國一卡通都要進入DRG清算。
“未來能夠脫穎而出的新贏家,將是能夠搶先領悟新游戲規則的個人或企業。”吳俊引用諾貝爾經濟學得主羅布特·索落的名言,如是預判道。(本文為《看醫界》發布,轉載須經授權,并在文章開頭注明作者和來源。)
本文來源:看醫界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