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醫藥/賽柏藍 ▍整理/阿妮婭 如今,中國醫藥產業不斷轉型升級,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深化和行業生態向創新轉變,醫藥創新企業核心高管的離職流動也會變得越來越頻繁,這意味著高層次的人才爭奪戰即將打響。 1 28位掌舵人,離職 近日,據新浪醫藥不完全
▍來源/新浪醫藥/賽柏藍
▍整理/阿妮婭
如今,中國醫藥產業不斷轉型升級,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深化和行業生態向創新轉變,醫藥創新企業核心高管的離職流動也會變得越來越頻繁,這意味著高層次的人才爭奪戰即將打響。
1
28位掌舵人,離職
近日,據新浪醫藥不完全統計,2020年共有285位高管離職,其中有28位重量級掌門人,涉及包括復星醫藥、華北制藥、東北制藥等多家知名藥企,此外,還有17位跨國藥企高管發生密集變動。
在本土企業中,復星醫藥聯席董事長姚方、董事長陳啟宇,華北制藥董事長楊國占、東北制藥董事長魏海軍、人福醫藥董事長王學海等均因工作調整和個人原因辭職。
一定程度上,掌舵人風格的轉變,也會使藥企重新審視未來的發展路徑和發展風格。
以復星醫藥為例,由吳以芳接任董事長職位,并擔任執行董事和首席執行官,同時,根據《公司章程》規定,將由吳以芳擔任法定代表人。陳啟宇改任復星醫藥非執行董事,在復星國際的職位保持不變。作為復星國際執行董事兼聯席CEO,陳啟宇未來將更聚焦于復星國際層面的業務經營與管理,并繼續作為復星醫藥董事會成員參與復星醫藥重大事項的決策。
據了解,作為深耕行業15年以上的老兵,吳以芳從復星醫藥下屬子公司的一位銷售副總裁成為復星醫藥的掌舵人,其對銷售和運營的深刻理解,或會直接體現在復星醫藥未來的發展戰略中。
而東北制藥董事長魏海軍,于2020年10月上旬宣布辭職,掌舵集團超過7年時間。資料顯示,其在東北制藥出現經營困境時出任,進行改革:加快發展生物醫藥和制藥工程,引入競爭上崗機制,直接外部招聘職業經理人,并形成了國資、民資、社會資本和員工持股的多元化股權配置機構,使東北制藥「轉危為安」。
完成要約收購的方大集團實控人方威到東北制藥調研時就明確表示,集團會在政策、資金各方面全力支持,東北制藥未來要對標恒瑞醫藥,這也是東北制藥下一任董事長需要考慮的問題。
2020年4月,人福醫藥董事長王學海由于工作分工調整提出辭去人福醫藥董事長職務,王學海自206年起擔任人福醫藥董事長,目前繼續擔任人福醫藥董事職務,其在人福醫藥下屬子公司的任職保持不變。人福醫藥選舉李杰為董事長,李杰此前擔任人福醫藥總裁。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僅在2019年營收超億元的上市藥企中,就有68家藥企的高管層出現調整——涉及中國醫藥、復星醫藥、人福醫藥、海正藥業、哈藥股份、華潤雙鶴等知名藥企。
其中疫情或是一個較大的影響因素:在經濟下行和行業監管趨嚴的壓力下,醫藥行業優勝劣汰,市場格局加速重塑,業績和指標的完成程度,也會影響高管的去留——數據顯示,因為受到疫情影響,2020年2月虧損企業數量相較2019年總體水平有一個攀升,虧損企業數量占比近三成,比例增至去年12月的兩倍。
2
跨國藥企人才流動
據新浪醫藥統計,今年醫藥行業共有17位跨國藥企高管發生密集變動。
比如原吉利德全球副總裁及中國區總經理羅永慶;原GE全球高級副總裁、國際業務總裁兼CEO段小纓離職的消息,引起了業界的廣泛討論。
事實上,自2018年以來,多家跨國藥企都開始裁員、換帥、進行戰略調整,且在2019年到2020年,這個趨勢仍然存在,不減反增。
在此背景下,我國內資藥企、特別是創新藥企開始趁機吸納高端人才,比如輝瑞前大中華區總裁吳曉濱成為百濟神州中國區總經理兼公司總裁;賽諾菲中國特藥事業部副總裁吳清漪、武田中國副總裁兼特邀事業部負責人劉焰加入百濟神州,擔任大中華區商業運營負責人。
更大的施展空間以及更高的薪酬待遇使中國本土企業對跨國藥企很多高級別本土管理者產生強大吸引力,在此背景下,未來本土藥企產品的銷售體系、研發能力以及管理機制將會不斷完善。
尤其是創新生物藥企,早期是以科學家背景為主的研發團隊,隨著產品上市,商業化需求增加,財務團隊、市場團隊和銷售團隊都會隨之變化,對管理層要求也會相對較高,而跨國企業的高端人才,就是他們最需要的人才來源。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帶量采購——帶量采購模式在全國范圍內的落地開花,推動仿制藥常態化降價,仿制藥替代原研藥效應顯現,跨國藥企的原研藥被拉下神壇,專利紅利不在,開始大規模調整在華戰略,這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才的去留。
可以預見的是,中國醫藥產業不斷轉型升級,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深化和醫藥創新生態蛻變,醫藥創新企業核心高管的離職流動也會變得越來越頻繁,這意味著高層次的人才爭奪戰即將打響。
圖片來源:新浪醫藥新聞

▍來源/新浪醫藥/賽柏藍
▍整理/阿妮婭
如今,中國醫藥產業不斷轉型升級,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深化和行業生態向創新轉變,醫藥創新企業核心高管的離職流動也會變得越來越頻繁,這意味著高層次的人才爭奪戰即將打響。
1
28位掌舵人,離職
近日,據新浪醫藥不完全統計,2020年共有285位高管離職,其中有28位重量級掌門人,涉及包括復星醫藥、華北制藥、東北制藥等多家知名藥企,此外,還有17位跨國藥企高管發生密集變動。
在本土企業中,復星醫藥聯席董事長姚方、董事長陳啟宇,華北制藥董事長楊國占、東北制藥董事長魏海軍、人福醫藥董事長王學海等均因工作調整和個人原因辭職。
一定程度上,掌舵人風格的轉變,也會使藥企重新審視未來的發展路徑和發展風格。
以復星醫藥為例,由吳以芳接任董事長職位,并擔任執行董事和首席執行官,同時,根據《公司章程》規定,將由吳以芳擔任法定代表人。陳啟宇改任復星醫藥非執行董事,在復星國際的職位保持不變。作為復星國際執行董事兼聯席CEO,陳啟宇未來將更聚焦于復星國際層面的業務經營與管理,并繼續作為復星醫藥董事會成員參與復星醫藥重大事項的決策。
據了解,作為深耕行業15年以上的老兵,吳以芳從復星醫藥下屬子公司的一位銷售副總裁成為復星醫藥的掌舵人,其對銷售和運營的深刻理解,或會直接體現在復星醫藥未來的發展戰略中。
而東北制藥董事長魏海軍,于2020年10月上旬宣布辭職,掌舵集團超過7年時間。資料顯示,其在東北制藥出現經營困境時出任,進行改革:加快發展生物醫藥和制藥工程,引入競爭上崗機制,直接外部招聘職業經理人,并形成了國資、民資、社會資本和員工持股的多元化股權配置機構,使東北制藥「轉危為安」。
完成要約收購的方大集團實控人方威到東北制藥調研時就明確表示,集團會在政策、資金各方面全力支持,東北制藥未來要對標恒瑞醫藥,這也是東北制藥下一任董事長需要考慮的問題。
2020年4月,人福醫藥董事長王學海由于工作分工調整提出辭去人福醫藥董事長職務,王學海自206年起擔任人福醫藥董事長,目前繼續擔任人福醫藥董事職務,其在人福醫藥下屬子公司的任職保持不變。人福醫藥選舉李杰為董事長,李杰此前擔任人福醫藥總裁。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僅在2019年營收超億元的上市藥企中,就有68家藥企的高管層出現調整——涉及中國醫藥、復星醫藥、人福醫藥、海正藥業、哈藥股份、華潤雙鶴等知名藥企。
其中疫情或是一個較大的影響因素:在經濟下行和行業監管趨嚴的壓力下,醫藥行業優勝劣汰,市場格局加速重塑,業績和指標的完成程度,也會影響高管的去留——數據顯示,因為受到疫情影響,2020年2月虧損企業數量相較2019年總體水平有一個攀升,虧損企業數量占比近三成,比例增至去年12月的兩倍。
2
跨國藥企人才流動
據新浪醫藥統計,今年醫藥行業共有17位跨國藥企高管發生密集變動。
比如原吉利德全球副總裁及中國區總經理羅永慶;原GE全球高級副總裁、國際業務總裁兼CEO段小纓離職的消息,引起了業界的廣泛討論。
事實上,自2018年以來,多家跨國藥企都開始裁員、換帥、進行戰略調整,且在2019年到2020年,這個趨勢仍然存在,不減反增。
在此背景下,我國內資藥企、特別是創新藥企開始趁機吸納高端人才,比如輝瑞前大中華區總裁吳曉濱成為百濟神州中國區總經理兼公司總裁;賽諾菲中國特藥事業部副總裁吳清漪、武田中國副總裁兼特邀事業部負責人劉焰加入百濟神州,擔任大中華區商業運營負責人。
更大的施展空間以及更高的薪酬待遇使中國本土企業對跨國藥企很多高級別本土管理者產生強大吸引力,在此背景下,未來本土藥企產品的銷售體系、研發能力以及管理機制將會不斷完善。
尤其是創新生物藥企,早期是以科學家背景為主的研發團隊,隨著產品上市,商業化需求增加,財務團隊、市場團隊和銷售團隊都會隨之變化,對管理層要求也會相對較高,而跨國企業的高端人才,就是他們最需要的人才來源。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帶量采購——帶量采購模式在全國范圍內的落地開花,推動仿制藥常態化降價,仿制藥替代原研藥效應顯現,跨國藥企的原研藥被拉下神壇,專利紅利不在,開始大規模調整在華戰略,這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才的去留。
可以預見的是,中國醫藥產業不斷轉型升級,審評審批制度改革深化和醫藥創新生態蛻變,醫藥創新企業核心高管的離職流動也會變得越來越頻繁,這意味著高層次的人才爭奪戰即將打響。
圖片來源:新浪醫藥新聞

本文來源:賽柏藍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