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前幾天給小伙伴們分享的武漢市人社局發布的企業薪酬調查報告嗎? 在那份報告中,醫藥代表收入排在187名,月收入中位數是 5020 元(年收入 60240 元),收入低于很多常見的體力勞動職業,比如育嬰師、車工、筑路工、管工、鉗工、裝飾裝修工、混凝土工、
還記得前幾天給小伙伴們分享的武漢市人社局發布的企業薪酬調查報告嗎?
在那份報告中,醫藥代表收入排在187名,月收入中位數是 5020 元(年收入 60240 元),收入低于很多常見的體力勞動職業,比如育嬰師、車工、筑路工、管工、鉗工、裝飾裝修工、混凝土工、機械設備安裝工等,也低于一些非體力勞動職業,如道路運輸調度員、安全員、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員、變配電運行值班員、電子元器件工程技術人員等(見 MRCLUB 歷史消息:)。
今日,據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消息,由該局編寫的《2020 年北京市人力資源市場薪酬大數據報告》已于近日出版發行,調研結果顯示,北京企業薪酬水平位居一線城市前列。
據北京人社局文章介紹,薪酬是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較高的薪酬水平是保持北京相對競爭力的重要支撐。根據各城市統計部門公布的 2019 年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薪酬數據,國內一線城市(北上廣深)中,北京企業薪酬水平位居前列,平均薪酬達到 16.68 萬元,在四個一線城市中位居第一。
而其中整體增速最快的是包括醫藥健康在內的“北京智造”行業,其中10個分類薪酬價位如下(線上,單位:元):
“北京智造”行業 | 下四分位值 | 中位值 | 上四分位值 |
人工智能 | 179222 | 280014 | 388610 |
集成電路 | 140938 | 212209 | 319933 |
軟件和信息服務 | 132121 | 180922 | 250367 |
新能源智能汽車 | 126719 | 178316 | 250113 |
新材料 | 130041 | 176468 | 252422 |
新一代信息技術 | 128820 | 175487 | 247220 |
智能裝備 | 109340 | 168559 | 230798 |
科技服務 | 111436 | 162969 | 182819 |
節能環保 | 103819 | 140912 | 184120 |
醫藥健康 | 102322 | 133116 | 184409 |
注:下四分位值、中位值和上四分位值將全部數據從大到小排列,排列在下1/4 位置上的數稱為下四分位數,按照百分比就是75%位置上的數,也叫做第一四分位數。排在上1/4 位置上的數稱為上四分位數,按照百分比就是25%位置上的數,也叫做第三四分位數。同樣,排列在中間位置的是中位值,也叫做第二四分位數。
從上面列表可以看到,醫藥健康位于第 10 位,收入中位數是 13.31 萬元,以前期北京市發布的將“北京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 4 萬元到 12 萬元之間的人群劃為中等收入群體”為標準,醫藥健康行業人員平均工資已達到中等收入群體收入水平。
放大的所有行業,在《報告》中,從線下調查薪酬價位中位數看,2019 年行業薪酬排名前三位的是金融業(26.94 萬元),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12.67 萬元)以及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11.58 萬元)。文化、體育和娛樂業薪酬中位值增速最快,2019 年上升到第六位(10.61 萬元)。
據介紹,2020 年,北京市企業薪酬調查報告采用“線上”加“線下”模式開展調查。其中,“線下”數據涉及北京地區抽樣調查企業 4259 戶,在崗職工 72.6 萬人;“線上”數據涉及全年在北京發布職位的 9 萬戶企業,全年居住在北京的 470 萬名社會求職者,以及 29 萬應屆高校求職畢業生。
多年以來,國內醫藥行業收入一直遠遠低于國外是不爭的事實,據今年美國醫藥代表薪酬報告數據,全行業銷售人員平均年度總收入為 168899 美元(約 119.59 萬元 RMB),比上一年增長 7%(見 MRCLUB 歷史消息:)。
日本醫藥代表也有數量不菲的收入,據今年日本《現代商業》記者報道,在日本高收入職業排行榜上,醫藥代表是經常位居前列的一個職業,30 多歲,年入 1000 萬日元(約 66 萬元人民幣)的醫藥代表有很多,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見 MRCLUB 歷史消息:)。
大咪每年也都給小伙伴們分享日本各司醫藥代表收入排名,去年據日本媒體報道,一般認為,如果在日本的大型制藥公司,收入可以達到1000萬日元(約 63.76 萬元人民幣)左右,根據去年各司證券報告,我也給大家分享了 2019 年日本制藥公司員工年收入 TOP 20 排名(見 MRCLUB 歷史消息:)。
咱們國內藥企數量遠遠多于其他國家,醫藥代表數量眾多,總的來說,企業和從業人員均良莠不及,多少收入是合理的,很難有一個統一的薪酬標準,不過,醫藥代表作為一個專業要求越來越高的職業,胸懷未來的國內企業一定要盡力對標一線外企的薪酬標準,這是最起碼的對人才的尊重。
本文來源:醫藥代表 作者:大咪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