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12月8日京東健康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后,2020年的醫療資本圈再度迎來標志性事件:中國互聯網醫療的先行者——丁香園宣布獲得5億美元融資。 根據丁香園發布的信息,此輪融資由摯信領投,騰訊、高瓴創投兩家機構跟投。獲得融資后,丁香園將繼續鞏固醫生端專
繼12月8日京東健康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后,2020年的醫療資本圈再度迎來標志性事件:中國互聯網醫療的先行者——丁香園宣布獲得5億美元融資。
根據丁香園發布的信息,此輪融資由摯信領投,騰訊、高瓴創投兩家機構跟投。獲得融資后,丁香園將繼續鞏固醫生端專業能力的核心壁壘,持續助力中國醫生成長;進一步協同醫生、企業、醫療機構等專業資源,探索更多醫療健康場景;并通過旗下品牌丁香醫生提供專業可信、連續整體的系列產品,提升國人健康生活品質,實現“健康更多,生活更好”的愿景。
“這只是一個過程,不是結果,我們該做的事情沒有變。”融資消息公布后,丁香園創始人兼董事長李天天接受了八點健聞的采訪。

△丁香園創始人兼董事長李天天
從疾病到健康,從下游到上游
在此之前,丁香園一共完成了4輪融資。此次涉及的3個投資方中,騰訊和摯信資本分別領投了丁香園的C輪和D輪。新入場的高瓴資本,也是深耕醫療市場多年,在大健康產業的投資超過千億。
“我們的股東就這么幾個人,拉到群里,大家一聊很快就過了。”李天天告訴八點健聞,正因為大家彼此足夠熟悉,又對行業非常了解,自己只要稍微說兩句,對方馬上就能明白背后的邏輯,因此整個融資過程完成得很順利,“大概幾天就談完了”。
對于融來的錢怎么花,李天天也有明確的規劃,會和丁香園的愿景和使命密切相關。
2019年,丁香園將公司愿景從“健康更多,疾病更少”升級為“健康更多,生活更好”,四字之差,彰顯了丁香園從關注疾病本身到打造大健康生態的戰略轉型。而實現這條轉型路徑的,正是被稱為公司使命的十個字——“聚專業力量,做靠譜產品”。
“我們過去更多的是關注疾病,關注病人,這是一種下游思維,就是出了問題你來找我,我們現在更希望把自己的定位向上游去延伸,上游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更多強調健康,強調預防,強調生活方式的改變。”
通俗來理解,下游指代的就是院內診療。一直以來,這都是醫療行業的核心,我們能夠想到的所有和醫療相關的主體——患者、醫生、醫院、醫保、藥械企業,都是圍繞這個核心運轉,并且形成了一套非常成熟的商業體系。而上游指代的是來自院外的健康需求,它甚至不是疾病,而是“生活中的小困擾”,比如脫發怎么辦,失眠怎么緩解,寶寶說話晚是什么原因。
在李天天看來,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來自院外的這部分健康需求會慢慢顯現出來,而現有的以公立醫院為主的醫療體系并不能很好地滿足這種需求。而丁香園作為一家匯集了210萬專業醫生的互聯網平臺,可以把自己的專業能力變成某種產品或者解決方案,來解決大眾生活中的問題。
顯然,這個故事獲得了資本市場的認可。
“我們會把這筆錢用在兩個地方,一部分是用在我們向上游供給側的布局上,還有一部分會用來加強醫生的專業力量。”李天天表示。
大健康商業閉環落地
相比于談論愿景和使命,如何讓戰略落地顯然是資本和外界更關心的話題。
今年7月,丁香園正式發布了“D+C”的雙核驅動戰略,持續提高醫生端的專業壁壘的同時,不斷把醫生的專業能力輸送到大眾端,以提升大眾的生活質量。
未來丁香園也將緊密圍繞其核心能力,借助從醫生資源到大眾資源的廣泛積累基礎,幫助醫藥企業實現從醫生群體到大眾群體的商業化鏈條,打造全新的“B(藥企)- D(醫生)-C(患者/大眾)”的大健康生態。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句略顯拗口的目標語,已經清晰地給出了丁香園向上游挺近的行軍圖。從2000年算起,丁香園創辦的前10年,只有一個核心,就是醫生。2010年到2015年間,丁香園開始圍繞醫生搭建商業模式,把藥械企業拉了進來。2015年以后,丁香園通過線上問診、自建診所、醫學科普等方式,打通了大眾端的入口。
至此,丁香園成了國內唯一一家同時打通藥企、醫生和患者的線上平臺,這自然會衍生出更多的商業模式。
比如說,2017年丁香園和禮來、騰訊三方合作,開發出了一個涉及30萬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項目,通過互聯網技術,既向醫生提供實時精準的患者數據,又為患者提供了更專業的照護服務。今年,丁香園聯合食品營養專家團,為五谷磨房(國內食補養生粉開創企業)量身訂做配方,切入企業產品研發環節。
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1月,丁香園還聯合默沙東、GSK、科興控股等疫苗研發企業,共建疫苗服務平臺,以二類疫苗為對象,以丁香園診所發展聯盟所觸達的近百家診所為線下接種點,接入上游企業直接供貨,為大眾提供疫苗科普和預約接種服務。
李天天說,B-D-C的鏈條搭建起來后,可選的商業模式很多,但丁香園有自己的標準,一是要符合向上游,也就是院外健康方式向導轉型的方向,二就是必須能給醫生或者大眾端帶來價值。
“我們和上游企業,不管是制藥企業也好、消費品企業也好,我一定會先去問他能夠給醫生,給大眾帶來什么價值,就是你必須占一頭,兩頭占著最好。但如果我們判斷這個事對用戶價值很小,只是滿足藥企或者企業自身的一些什么需求,那我們就不去做這塊業務了。”
專業是最大的底氣
在B-D-C這個大健康的生態里,醫生是一個承上啟下的角色,它承擔著溝通企業和患者的任務,也是這條鏈路能夠走通的關鍵。
相比于其它互聯網醫療企業,丁香園在醫生端的積累無疑是更深厚的。這種深厚不僅體現在數量,更體現在專業。
舉例來說,丁香園所有體現內容的商業化運營,都要經過科學審核團隊的評估,這個團隊的班底就是醫生和相關領域的專家。從流程上來說,所有發布的商業化內容,科審團隊會給出綠燈、黃燈或紅燈三個結果。綠燈意味著產品所宣傳的賣點符合循證醫學;黃燈意味著信息存疑,需要和企業溝通修改;如果對方不愿意接受,就變成紅燈,不予發布。為此,丁香園每年都會主動拒絕大量的商業合作。
另一方面,丁香園也會不斷去提升醫生的專業能力。“我們不是單純地使用醫生,而是服務醫生,去幫助他在專業上更快地成長。”李天天告訴八點健聞,“中國絕大多數醫生是不會在線問答的,患者問了一大堆,他就回答幾個字,因為他在線下就是這么干的。經過我們的培訓以后,能夠回答300字以上的醫生比例占到了88%,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幫助他建立某種專業能力。”
幫助醫生提高專業能力,再讓這種專業能力反哺平臺,這是隱藏在丁香園所有商業模式下的一個暗扣,也是它區別于其它互聯網問診平臺的顯著標志。通過丁香園的平臺,醫生可以在業余時間參與課程設計、企業產品研發,撰寫健康領域的科普文章等一系列工作。
如果我們把這種關系放置在更大的視角來看,這也是在宏觀政策對醫生收入進行調整的窗口期,給予他們更多的專業能力變現渠道。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我們會一定會跟醫生講這樣一個邏輯,你的價值一定和你的專業能力掛鉤,我們給你提供互聯網的教育、產品、工具、內容,就是用這種方式不斷提升你的專業能力,讓你無論是在公立醫院,還是在第三方平臺,都能得到市場的認可。”李天天表示。
沒有一站式解決方案
采訪中,李天天提及了“文和友”等潮流文化品牌。“它給我的一個啟示就是,要轉變流量為王的思維。今天,流量依然重要,但是像部分潮玩品牌,它并沒有去切所有人群的流量,他只切某類人。”
李天天認為,盡管潮玩和醫療相去甚遠,但站在滿足大眾需求的角度上,他們都遵循同一個規律——那就是再小的領域,只要有效洞察了用戶心智并加以推動,就能在商業上有所成就,這也成了丁香園走向上游,擁抱大眾的一個參考。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如果我們把醫療健康看做是一條長長的賽道,傳統的院內診療,就是這條賽道上的黃金賽段,剛性需求多,市場空間大,但不確定因素較多。而一旦走出院外,著眼于健康生活方式的向導,商業模式雖然不成熟,但場景一下子變多了,并且每一個場景都有可能跑出新的小巨頭。
“我一直都不認同一個觀點,就是所謂的‘一站式解決方案’。我不認為有一個平臺能夠解決0-80歲所有人的需求,在健康領域更是如此。很多人說互聯網醫療最終都是靠賣藥賺錢,是殊途同歸。我不認同,我覺得面對這樣一個豐富多樣的市場,殊途殊歸才是正確的結論。”
李天天表示,丁香園也有自己的線上咨詢平臺,有自己的實體診所,但藥的部分一直是交給第三方機構來運營。相反,丁香園在很多年前就針對母嬰人群,開辟出了“丁香媽媽”的業務,這和傳統的醫療業務就是完全不同的場景,需要重新去構建商業邏輯,磨煉打法。
“就是像在黑夜里開車一樣,雖然你的車燈只能照10米,可是你還是能走上百公里,因為你會去觀察外面的環境,有快速反應的組織能力。對我們來說,開夜車ok,只要記住一件事情,以用戶價值為中心。”
本文來源:八點健聞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