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隨著各國疫苗相繼問世,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初現曙光。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大量醫藥健康企業憑借疫情帶來的需求得以崛起或重新得到發展,這其中尤以醫療器械企業為甚。在全球疫情得到控制后,借疫情“東風”的這些醫療器械企業會被打回原形嗎? ?01
01
以“疫”待勞,醫械企業充分盈利
由于疫情中的需求大增,整個醫療器械產業2020年總體利好。前三季度,申萬醫療器械行業下的78家醫療器械企業總營收同比增長22%,其中有超過70%的企業實現了凈利潤增長。我們梳理出了2020年前三季度的凈利潤增長超過30%,且業務與疫情相關的企業名單,并與2019年的凈利潤增速做對比。

可以很明顯看出,以上企業在2020年前三季度的凈利潤增速均遠高于2019年——它們的發展受益于疫情表現明顯。
從細分賽道來看,企業明顯集中在耗材、體外檢測,呼吸機及監護儀等領域。在醫用耗材賽道中,英科醫療和藍帆醫療的醫用手套產品給公司利潤的增長做出了極大的貢獻。2019年,英科醫療凈利潤未實現增長,而2020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增速達3376%,凈利潤增速在醫療器械上市公司中也算得上出類拔萃。類似的企業還有專注醫用敷料的奧美醫療和振德醫療。對這些公司而言,疫情帶來的需求提升無疑是公司業績陡增的主要原因。
疫情帶來的檢測需求還助推了體外診斷賽道的發展。相當多IVD企業今年前三季度凈利潤增速大于30%,相較2019年凈利潤增速也有十分顯著的提升。對于業務大幅涵蓋POCT這一細分賽道的企業來說,新冠病毒的檢測需求大幅地拉動了公司營收。萬孚生物半年報顯示,公司實現傳染病業務收入10.5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275.46%,主要由新冠抗體檢測試劑的強勁銷售所帶動。2020年上半年,明德生物試劑收入占總收入比值75.35%,同比增長214.20%,新冠試劑收入同樣占了大部分。
在呼吸機賽道上,邁瑞醫療的收獲在總體凈利潤增速和呼吸機類產品的營收上都得到了體現。2018年,公司呼吸機類產品收入約3億,2019年收入約4億,而2020年前三季度呼吸機類產品收入已經達到17個億以上,占監護線收入20%左右,增長明顯。
疫情不僅給醫療器械企業帶來財務上的提高,也讓相當一部分企業獲得了資本市場的認可。拋開老牌上市公司因財務數據增加而獲得股價的提升不談,截止到今日,共有多達15家器械企業成功登陸A股。相當多的A股“新兵”2020年前三季度的凈利潤均有飛躍式的增長,在資本市場也表現不俗。其中專注于體外診斷的圣湘生物,不僅是新上市企業中表現最亮眼的一家,更是整個醫療器械板塊下凈利潤增長最驚人的企業。公司年報顯示,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總營收36.05億,凈利潤20.13億,凈利率高達55.84%。2020年上半年,公司的試劑營業收入18.15億元,占總營收86.45%。可見公司業績增長是新冠檢測試劑銷量激增所致。這些表現亮眼的新上市企業除IVD賽道下的東方生物,萬泰生物外,還有制造醫用防護手套的穩健醫療,制造真空采血耗材的拱東醫療和聚焦監護診斷的康泰醫學。
在醫療器械行業整體利好的背景下,有部分未上市公司也借助疫情帶來的機遇籌備上市,同樣值得注意。如生產醫用防護手套的中紅醫療和專注免疫分析的丹娜生物。不得不提的是由樂普醫療和華大基因兩大生物醫藥巨頭分拆上市的樂普診斷和華大智造。華大智造主營業務為基因測序儀,在2019年虧損1.3億元的情況下,公司僅2020年前三季度就盈利1.9億元,大幅扭虧為盈。樂普診斷更是借助POCT新冠試劑和儀器,在2020年上半年就盈利3.23億元,遠超2019年不足5000萬元的凈利潤。疫情給兩家公司帶來的積極影響不可估量。
疫情帶來的需求縱然是機遇,但是這樣的機遇給企業帶來的是可持續的動力,還是短暫的紅利?
首先,應從企業的產品所在的細分領域來看。
如果企業的產品在后疫情時代沒有更深入的臨床應用,很可能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早期新冠疫情蔓延速度快、波及范圍廣,諸多醫用防護耗材企業及跨行業企業積極響應政府號召,擴產、轉產醫用防護耗材。根據天眼查數據,今年以來,全國超過3000家企業經營范圍新增口罩、防護服、護目鏡等產品。在全球疫情得到控制后,主業務集中于醫用手套,口罩、采血管等醫用低值耗材的企業,特別是產品質量偏中低端的企業,如果沒有及時的完成去產能和業務轉型,營收大概率會出現斷崖式下降。
而對于疫情后能有更進一步應用的醫療器械產品,企業將從兩個層面上得到利好,從而使得相應企業持續受益。一方面,疫情使得相當一部分產業受到重視,尤其是PCR、呼吸機等產業,整個行業的市場規模有望快速、持續增長。2020年5月2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聯合發布《關于印發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設方案的通知》。方案指出,需要聚焦新冠肺炎疫情暴露的公共衛生特別是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短板,調整優化醫療資源布局。方案不僅包含對ICU的強化建設,即應按不同規模和功能配置心肺復蘇、呼吸機、體外膜肺氧合(ECMO)等必要的醫療設備,還包括公共衛生檢驗檢測、科研和緊急醫學救援能力的提升。方案尤其提出,醫院應整合現有資源,建設達到生物安全二級或三級水平的實驗室、聚合酶鏈式反應(PCR)實驗室等。

另一方面,此次新冠疫情為優質的中國醫械提供了走上國際舞臺,樹立品牌的歷史性機遇。疫情期間,全球相當多地區因限于無法復工,原有的醫療器械產能大幅下降。公開資料顯示,基于疫情形勢日益嚴峻,歐盟的傳統醫療器械供應鏈只能滿足約10%的需求量,且很多品牌由于產品定位及價格較高,不適于各國政府大規模采購。基于這樣的邏輯,部分國家和地區傾向從我國采購醫療設備,給我國醫療器械企業帶來了充分機會。
具體而言,我國基因檢測龍頭企業華大基因順勢推出了“火眼”實驗室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服務,全球各地批量建成的“火眼”實驗室成為多國疫情防控前哨站,今年4月份,公司還同沙特阿拉伯簽訂了2.65億美元的超級訂單;華大智造也通過疫情這一窗口打開了國外市場,公司海外營收占總營收比例由2019年9.34%陡增至68.81%;又如圣湘生物新冠核酸檢測產品出口法國、菲律賓、阿聯酋、土耳其等140多個國家和地區,部分國家市場占有率超過80%。而最典型的海外市場擴張,還屬邁瑞醫療的呼吸機業務。2020年截至10月底,邁瑞的呼吸機新增進入了海外600多家頂尖醫院,覆蓋地區包括亞太、拉美、俄羅斯等地區和國家。以歐洲為例,邁瑞除了為原先覆蓋的醫院出口產品,還額外進入了100多家重點醫院,快速拓展了歐洲市場,而正常情況下進入這樣數量的醫院起碼要花三年多的時間。據邁瑞稱,此次疫情極大地提升了邁瑞品牌海外認可度,至少讓公司的國際化進程縮短五年時間。借助疫情“窗口期”,國產器械有望迅速趕超國外產品,進而全面打開醫療器械國產化替代空間,以及國產中高端醫療制造的全面出口之路。即便疫情平息之后,部分優質企業仍將長期受益于其他產品線的全球范圍內國產替代及創新紅利。
除產品外,我們也應考慮企業的上市進程。
疫情為醫療器械企業帶來了優秀的財務數據,企業也應利用好這一機會向資本市場進發,爭取上市以謀求更好的發展。本次疫情帶來的機遇,又同今年IPO的浪潮重合。2020年,截至2020年11月1日,上交所,深交所IPO過會的公司共431家,超過2018、2019年過會公司數量總和,達到5年來的高峰。具體到醫療器械概念而言,2020年共上市醫療器械概念股21支,遠超2019年的12支。這些企業抓住了疫情與IPO浪潮的機會,順利“上岸”,企業未來的發展無疑上了一個臺階。
然而,今年10月,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堅持控制增量、化解存量。最近數月,每周IPO的過會數量均在20家左右,而批文的下發數僅為個位數。這波IPO浪潮過后,可能會出現上市政策收緊的情況。因此,對擬上市的企業來說,眼下的IPO浪潮是最后的風口,一旦錯過就有可能被打回疫情前的“原形”。
總的來說,在新冠疫情有望得到控制的2021年,疫情帶來的短期需求不會持續存在,因此2021年醫療器械企業的營收增速將不可避免地下滑。當浪潮過去,什么樣的企業會被打回“原形”,又有什么樣的企業能夠借助機遇,產生質變呢?
第一,主營產品在疫情后能有進一步應用,尤其是受到相關政策利好的企業,由于國內市場的擴大,將得到可持續的發展。第二,借助疫情窗口完成創新出海,在世界范圍內樹立了品牌的企業,會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而對于主營低值耗材和醫用防護產品的企業來說,暴漲的營收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如果企業沒有借助這一筆財富積極轉型升級,擴充產品線,則很可能回到疫情前的營收水平。對于仍未完成上市的企業,則一定要抓緊乘浪上岸。
本文來源:新康界 作者:Edmund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