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有83%的中國結直腸癌患者在首次確診時就已處于中晚期,更為重要的是,由于基因檢測率低,使得這些中晚期患者的精準治療率也較低,影響患者生存。 結直腸癌作為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越來越受到外界的關注。從近20年來看,結直腸癌在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
仍有83%的中國結直腸癌患者在首次確診時就已處于中晚期,更為重要的是,由于基因檢測率低,使得這些中晚期患者的精準治療率也較低,影響患者生存。
結直腸癌作為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越來越受到外界的關注。從近20年來看,結直腸癌在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的發病率呈明顯下降趨勢,在中國的患者數量仍呈上升趨勢。
根據《中美結直腸癌流行病學特征對比及防控策略分析》(以下簡稱“分析”)數據顯示,2004年到2013年期間,美國結直腸癌整體發病率平均每年下降3%,其中在50~64歲的患者下降1.4%,而65歲及以上患者則每年下降4%。[1]
而我國無論是結直腸癌的發病率還是死亡率都還在持續上升。根據分析數據,2014年全國腫瘤登記地區結直腸癌新發病例為79180例,發病率為27.47/10萬,為占全部惡性腫瘤新發病例的9.6%。[2]
實際上,隨著診療水平的不斷進步和靶向藥物、免疫治療的相繼出現,越來越多的結直腸癌患者跨越了五年生存期,實現了更長的生存獲益。但仍有83%的中國結直腸癌患者在首次確診時就已處于中晚期,[3]更為重要的是,由于基因檢測率低,使得這些中晚期患者的精準治療率也較低,影響患者生存。
01 建立精準治療“朋友圈”
根據數據統計,在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中,50%的RAS基因狀態都是野生型,此類患者能夠通過特定的靶向藥物(如抗EGFR單抗)精準治療實現長期生存獲益。精準檢測和精準治療的理念對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臨床診療就顯得尤其重要。
從臨床指南來看,2018年4月中華醫學會病理學會分會發布《結直腸癌分子生物標志物檢測專家共識》,明確推薦對臨床確診復發或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在治療前應先進行結直腸癌分子標志物RAS和BRAF基因突變檢測。今年CSCO發布的《結直腸癌診療指南》也建議對所有行根治術或轉移性結直腸癌手術/活檢的結直腸癌患者,II級推薦進行RAS、BRAF和/或MSI的檢測。
毫無疑問,在強調精準治療的腫瘤診治方面,基因檢測為轉移性結直腸癌的精準治療奠定了重要基礎。在“2020結直腸癌精準聯盟峰會”上,產、學、研、醫跨界攜手,共同打造結直腸癌精準診療生態圈。
“通過成立這樣的聯盟,不僅能夠提高公眾對結直腸癌的知曉度,也可以提升中國結直腸癌患者進行基因檢測的比例,以及驅動檢測行業的發展,進而推動患者的精準治療。”默克中國醫藥健康業務董事總經理羅杰仁(Rogier Janssens)對E藥經理人表示。
默克中國醫藥健康業務董事總經理羅杰仁(Rogier Janssens)
從聯盟構成來看,涵蓋了技術平臺提供商和基因檢測服務公司。在默克中國醫藥健康業務腫瘤事業部負責人袁澤之看來,這兩類是基因檢測領域非常重要的企業,通過聯盟可以發揮各家公司的最大優勢,制定聯盟各個企業之間的技術平臺和質控體系,致力打造行業的統一標準。
默克中國醫藥健康業務腫瘤事業部負責人袁澤之
“我們希望這家公司的標準和另一家公司都是一樣的,醫生看到這個檢查報告,無論是在這家醫院做或者是在這家公司做,都是一樣的標準。這也是我們希望達到的目的,這些報告質量是一致的,大家都可以互通。”袁澤之如是說。
02 擴大覆蓋面
根據北京愛譜癌癥患者關愛基金會等單位發起的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生存現狀調查,通過調研全國17家醫院4000多個患者的樣本,中國結直腸癌患者的RAS檢測率僅為19.1%,與之相對的便是精準治療的低效應用,中國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靶向藥的使用率僅為37.3%,一線治療抗EGFR單抗藥物的使用率僅占靶向藥物使用的36.1%。[4]
根據數據顯示,中國一線大城市和大學附屬醫院腫瘤中心的結直腸癌基因檢測率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并不是很大。但如果到三四線基層市場,基因檢測率和精準治療的理念仍有很大挑戰。
作為檢測依賴型產品,西妥昔單抗(愛必妥®)2005年在中國獲批上市后,默克一直致力于推動中國基因檢測率的提升,對于默克來說,只有提升結直腸癌患者的基因檢測率,才會增加西妥昔單抗的覆蓋目標患者人群。
近幾年,默克已經先后和多家本土基因檢測企業合作,布局結直腸癌精準檢測和精準治療,提高目標患者靶向藥使用率。2016年,默克與廈門艾德生物合作,共同推進結直腸癌分子標志物檢測;2017年,與全國大型三甲醫院共同建立分子生物標記物檢測培訓基地,推動檢測標準化;2019年7月,又與金域醫學強強聯手,共同推動結直腸癌分子標志物檢測的規范化和標準化。
目前全國有檢測平臺的醫院只有300家左右,如果要找到更多患者,很多醫院勢必要建立自己的實驗室,這無疑是有一定難度,并且需要有一定的投資和技術保障。而通過第三方檢測服務公司,可以幫助醫院去提升基因檢測的患者數量。默克的營銷團隊已經覆蓋全國1500家左右的醫院,借助和其他基因檢測公司的攜手合作,正在增加下沉的深度和速度。
2018年醫保談判時,默克給出了這款產品的全球最優惠價格,使西妥昔單抗成功納入醫保目錄,其限定支付范圍為“限RAS基因野生型的轉移性結直腸癌”,企業與醫保共同分擔患者的醫療負擔,使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的可負擔性大幅提高,讓更多的RAS基因野生型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負擔得起西妥昔單抗的治療,得以改善預后,幫助患者獲得更長的生存時間和更好的生活質量。
2020年恰逢醫保續簽談判,袁澤之表示,非常希望這次西妥昔單抗能夠續簽談判成功,使在中國結直腸癌領域唯一一個基因檢測型靶向藥物能夠繼續保持在醫保目錄中,使RAS基因野生型的晚期結直腸癌患者有一個可報銷的藥物。
03 改善4000萬中國患者生命
建立結直腸癌精準診療生態圈只是默克中國創新布局的一部分,對于這家已經有352年歷史的跨國藥企來說,如何保證持續不斷的前進是重要命題。
“如果說有什么秘訣的話,首先是‘關注創新’,其次是‘關注患者’,我們也一直強調要持續地服務好患者。”在羅杰仁看來,創新是默克拓展業務與實現使命的重要支柱。默克目前的創新努力主要涉及腫瘤學、免疫腫瘤學和免疫學領域。尤其是針對一些病理復雜、難以根治的腫瘤,默克期望能在這方面有所突破,實現人類科學進步。
今年3月,NMPA批準了西妥昔單抗與鉑類和氟尿嘧啶化療聯合,用于一線治療復發和/或轉移性頭頸部鱗癌(R/M SCCHN)。此次獲批也成為西妥昔單抗繼獲批一線治療RAS基因野生型轉移性結直腸癌后又一獲批新適應癥,填補了頭頸部鱗癌領域靶向治療的空白。
此前,針對復發和/或轉移性頭頸部鱗癌患者,鉑類為基礎的單純化療是我國一線治療常規應用方案,但患者總體的中位生存期仍然很低。而西妥昔單抗作為一線治療方案獲批,對中國頭頸部鱗癌治療是一個重大突破,意味著中國患者終于有新的治療方案可供選擇,用以改善生存和提高生活質量。
羅杰仁表示,默克全球的研發項目是總體概念,中國和全球是同步的,不能分開。“中國是默克全球發展計劃中的重要部分,在中國市場,默克也并不是單打獨斗,要跟業內的伙伴們合作研發新的技術和新的創新。”
今年1月,默克旗下在研新藥M7824提交了國內的臨床試驗申請,并獲得CDE的受理承辦,這是M7824在中國提交的第四次臨床申請。截至目前,M7824已在國內開展的臨床研究有五項,包括晚期不可切除宮頸癌、局部晚期或轉移性膽管癌、不可切除III期非小細胞肺癌、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等適應癥。
據悉,M7824全球臨床試驗也入組了19例中國患者,如果證明臨床數據良性可用,即可以實現中國和全球同步申報。
“2025年改善4000萬中國患者的生命是默克的愿景,現在默克家族已經迎來了第13代繼承人,我們整個公司還有家族都是圍繞著滿足患者的需求。另外,我們要一直持續地推動公司戰略,繼續以科技為推動來帶動創新,并為患者提供創新產品。”羅杰仁如是說。
[1]王錫山. 中美結直腸癌流行病學特征對比及防診治策略的對比分析 [J].中華結直腸疾病電子雜志,2017,6(6):447
[2]王錫山. 中美結直腸癌流行病學特征對比及防診治策略的對比分析 [J].中華結直腸疾病電子雜志,2017,6(6):447
[3]2020年《中國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診療現狀調查中期結果》
[4]2020年《中國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診療現狀調查中期結果》
本文來源:E藥經理人 作者:白晨 梁蕾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