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羅濕兄 ▍作者/XX 這四類新品,不是說不能選,而是要做更多的調研和分析來判斷,要謹慎選擇,畢竟現在新品不掙錢的越來越多了 關于產品選擇,大家一般會比較關注兩個維度,一是,是否是新品;二是,是否是腫瘤特藥,這是掙錢產品的兩大屬性。 個人選產
這四類新品,不是說不能選,而是要做更多的調研和分析來判斷,要謹慎選擇,畢竟現在新品不掙錢的越來越多了
關于產品選擇,大家一般會比較關注兩個維度,一是,是否是新品;二是,是否是腫瘤特藥,這是掙錢產品的兩大屬性。
個人選產品,什么領域關注并不多,往往只看是否是新品,競爭大不大,錢湊合事不多就挺OK的。
這幾年工作下來,發現不少新品也挺坑的,今天和大家簡單叨叨。
1 和帶量產品聯合推廣的新品。
這一點好理解,可以這么說,一般和帶量產品一起聯合推廣的新品,要么是產品市場份額不大,要么是推廣起來難度不小,要么兩者都有。
如果產品真那么溜,完全可以成立專職團隊來推廣,就算產品還不錯,和帶量產品一起做,就像是帶了一個拖油瓶,本來新品事就多,要開發要上量,還得折騰帶量,簡直雪上加霜。
不說掙錢,先累成狗子了。
玩新品,就得去專職團隊,最好就負責這一個產品,就安心做這一個產品,一起負責好幾個產品,尤其還有帶量的,是真費勁,錢少事多。
2 專利快到期,才引入國內的產品。
國內藥企自主研發的創新藥就不說了,只要公司不坑,墊資不墊得雞飛狗跳的,是可以去玩玩。
至于國外產品,專利期都快到了,才引入國內的,謹慎選擇吧,可能特么都還沒開始推,仿制品就上了,一上還上好幾個。
比如說目前上市的3個SGLT-2抑制劑,臨床觀念都還沒建立起來,卡格和恩格都有兩個視同過一致性評價的仿制品了,這兩產品搞不好就進第四批帶量采購...
像這種專利期快到,或者專利無效的,再引入國內的所謂的新品,產品生命周期非常短,掙錢的周期就更短了,選擇還是要謹慎的。
3 代理產品。
代理產品自然是有機會掙錢的,但得看產品的優勢是否明顯?競爭有多大?公司的推廣能力如何了?
代理產品,是需要把好一部分利潤分給研發該產品的廠家,你賣100W,可能只頂自家產品賣50W,利潤被稀釋了。
如果賣得不好,公司利潤不行,那真是難得一批,別說掙錢了,不貼錢就不錯了,所以,代理產品是否能做,需要做更多功課。
4 等待醫保調整的品種。
年底醫保調整,很多新品都等著進醫保,尤其一些競爭大的,像PD-1,一些沒進醫保的廠家,明年可能就難了。
現在若是換工作,判斷不準這些新品進醫保的情況,就悠著點去,萬一去的產品沒進醫保,競品卻進了,那豈不是玩脫了。
若是看不清局勢,不要輕易去,等局勢稍微明朗了,再去不遲,畢竟新品進醫保,是很有可能擴招的,到時機會多的是,只要自己能力ok,新品有得選。
上述四類新品,不是說不能選,而是需要做更多調研和分析,才能判斷能不能去,判斷不準的話,就謹慎了,畢竟,現在新品不掙錢的越來越多了。
本文來源:賽柏藍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