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尼類藥物是最早在中國出現高端重復、賽道擁擠的類型。一般認為是以2011年貝達的埃克替尼獲批作為起始,2014年達到高峰,隨著2015年“722”的開展開始回落。那么10年后,曾經的替尼們怎么樣了?這段歷史給現在的醫藥創新,乃至企業在研發立項時,有哪些借鑒
替尼類藥物是最早在中國出現高端重復、賽道擁擠的類型。一般認為是以2011年貝達的埃克替尼獲批作為起始,2014年達到高峰,隨著2015年“722”的開展開始回落。那么10年后,曾經的替尼們怎么樣了?這段歷史給現在的醫藥創新,乃至企業在研發立項時,有哪些借鑒?
截止至2020年11月,治療腫瘤的蛋白激酶抑制劑我國已上市了36個產品,屬于我國企業作為原研廠家上市的產品只有8個,分別是:
-
恒瑞的吡咯替尼和阿帕替尼
-
豪森的阿美替尼和氟馬替尼
-
正大天晴的安羅替尼
-
貝達的埃克替尼
-
和黃醫藥的呋喹替尼
-
百濟神州的澤布替尼
適應癥主要有非小細胞肺癌、乳腺癌、腎細胞癌、肝細胞癌、慢性髓性白血病等。其中澤布替尼在2019年成功在美國FDA上市,是我國首個在美國上市的抗癌新藥。
從產品研發歷程來看,治療腫瘤的蛋白激酶抑制劑的自研產品臨床申報到上市,都要6年以上:
-
埃克替尼6年(2005年申報臨床,2011年獲批上市)
-
澤布替尼6年(2014年申報臨床,2020年獲批上市)
-
吡咯替尼8年(2011年申報臨床,2018年獲批上市)
-
阿帕替尼8年(2010年申報臨床,2018年獲批上市)
-
安羅替尼8年(2010年申報臨床,2018年獲批上市)
-
呋喹替尼9年(2009年申報臨床,2018年獲批上市)
-
氟馬替尼13年(2006年申報臨床,2018年獲批上市)
加上臨床前研究,預計平均十年才出一個項目,以吡咯替尼上市前投入的研發成本超過4億元。我國真正能將新藥從臨床前運作到上市的企業并不多,能投入4億元成就一個新藥的企業更不多。
治療腫瘤的蛋白激酶抑制劑的上市情況


本文來源:E藥經理人 作者:白小空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