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的血液引流到體外循環機中,心臟停止跳動,體溫降到22攝氏度左右。在這臺主動脈夾層手術中,孫立忠教授需要將病人病變的血管切除,替換人工血管。他需要往病人的降主動脈真腔內植入支架,再用四分支人工血管替換病人的主動脈弓,再對血管進行吻合。 孫立
病人的血液引流到體外循環機中,心臟停止跳動,體溫降到22攝氏度左右。在這臺主動脈夾層手術中,孫立忠教授需要將病人病變的血管切除,替換人工血管。他需要往病人的降主動脈真腔內植入支架,再用四分支人工血管替換病人的主動脈弓,再對血管進行吻合。

孫立忠教授在手術中
在等待孫立忠教授不到1小時后,他就完成了這個在常人看來驚心動魄的手術。實際上,作為專門針對主動脈A型夾層患者而設計的“孫氏手術”的發明者,他早已輕車熟路。
對于孫立忠教授來說,每一場手術都容不得一點馬虎,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和死神賽跑,緊張忙碌的生活一直都是常態,每天的手術日程都安排得滿滿當當。
但手術場中并不適合個人英雄主義,孫立忠強調,“(主動脈夾層)手術不是單純依靠個人力量,它需要整個團隊進行協作?!笔中g的意義也不單是挽救患者,“在手術推進的過程中,整個團隊在不斷地進步和磨合,學科從一個個案例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漸地發展起來?!?br>但想要讓心外科領域在國家層面真正地發展起來,需要產學研各方積極地配合。“企業需要了解醫生需要什么、患者需要什么,再根據醫生和患者的需要設定研發目標,通過相關技術人員、包括醫務人員的配合去進行研發”,并通過臨床實踐一步步改進產品,最終推動行業的發展。
死亡率從20%降到2%:血管支架創新下的孫氏手術
由孫立忠首創的“孫氏手術”,早已獲得業界的普遍認可。據統計,去年各個醫院開展的這類手術數量累計高達8500例。目前大約有100多家醫院的醫生可以開展該手術,技術已經推廣到多個國家、地區治療主動脈夾層。

孫立忠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華醫學會心胸外科分會候任主任委員
他不無自豪地表示,“對很多患者而言,一旦發病便可就地治療,不用再進行長途轉運。在最短時間內接受手術,可以使患者免于長時間等待造成的死亡?!?strong>新的手術方式,使得主動脈夾層患者手術死亡率由20%-30%降低到2%-3%。
作為一名心血管外科醫生,孫立忠主任很早就發現,“由于當時所處的時代技術水平有限、材料有限,醫生難以開展主動脈手術,主動脈疾病患者往往放棄手術治療”。為了更好地幫助到患者,他展開了一系列的探索,并率先將目光瞄準了國外同行。
但是他很快就意識到,國外的主動脈弓部手術方式并不一定適合國內患者。在1998年12月,孫立忠引入了由德國醫生在1987年發明的、用以治療復雜的主動脈弓部病變的手術方式——主動脈弓替換+象鼻手術,并為國內主動脈夾層患者進行手術。但這個適用于主動脈瘤的手術并不適用于主動脈夾層。從1998年到2003年期間,他僅僅進行了26例手術。手術操作不僅十分困難,手術效果也不甚理想。
2003年,在非典肆虐期間,仍舊困擾于如何簡化手術幫助患者的孫立忠,在被封閉的安靜的醫院內,有了更多的時間琢磨如何更好地展開手術。他十分謙遜地表示,“新手術方式借鑒了德國的象鼻手術、日本醫生的支架血管材料以及換主動脈弓的策略”。在這一基礎上,通過對新材料支架血管的成功研制以及對神經系統保護整套方法的建立,構建起了有中國特色和有著完善系統的主動脈弓替換+支架象鼻手術。
在新術式的建立過程中,新材料支架人工血管的出現十分重要。孫立忠強調,“不只是外科手術,醫學的進步與科技的進步是同步的。沒有科技進步,醫學很難進步。尤其是心血管外科,對材料的依賴程度非常高。比如,心臟瓣膜替換手術,如果沒有人工心臟瓣膜進行替換,手術難以展開。如果沒有體外循環機等,也不可能存在心臟外科?!?br>他補充到,“所有產品一個小的技術改進,就可能改變臨床治療效果。未來也需要繼續鼓勵工程技術人員在新產品研發上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只有這樣,醫生和患者才能真切地體會到科技進步帶來的醫學進步。”
從臨床到實踐:符合臨床醫生需求的新材料
實際上,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既懂醫療又懂研發的人才始終都會十分缺乏。要創造出改變臨床技術的新材料,最終均需要臨床醫生與企業研發人員的配合。
在他發明支架血管的過程中,企業便在其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收到他的需求后,上海的一家企業派駐了一名工程師前往他所在的醫院,與他一同進入手術室,以便了解他的需求。
當時,他初步的想法是 “在人造血管內部置入水囊,等到人造血管植入到位后,通過往水囊內注水撐起人造血管?!焙髞砼c工程師進行了多種嘗試,確定使用自膨功能的人造血管,并最終解決了輸送支架血管的輸送裝置問題:將線纏在導絲上,放入血管內只需拉取導絲,線就會自然攤開,把線取出后,支架血管就放到了合適的位置。
據他回憶,從最初的想法到最后新材料的出現,整個過程用時近兩年。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提出需求,工程師根據我們的需求,進行產品的研發和改進。做出來產品后,我們會進行各種臨床試驗?!彼赋?,鑒于醫生有著迫切的需求,通常會積極配合新產品的臨床使用,“關鍵是看其產品是否能夠真正簡化臨床操作,確保患者安全的同時,讓醫生更為省力?!?br>他對新材料新方法運用于臨床是否可以持續下去有著三個判斷標準:
第一,對于患者來說產品必須是安全有效的。兩者缺一不可。
第二,對于醫生來說,應當是幫助其簡化操作的,而非增加困難程度。
第三,產品正式推廣應用后,由患者和社會承擔的費用應當是越來越低的。
而無論是新材料研發過程還是應用過程,都需要臨床醫生和企業工程師的配合。“越是高精尖的產品,越需要醫務人員與研發人員的團隊協作。比如人工心臟雖然都是工程師們研究出來的,但是沒有臨床醫生的直接參與,僅僅依靠工程師,無法研究出這樣的產品。”想要更好地進行應用推廣,則需要“醫院與企業一同通過各種學術活動、講座進行推廣,告知外界如何使用。”
在這一過程中,除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外,想要推動其加大研發生產,需要經濟效益驅動。孫立忠也表示,希望政策能夠持續鼓勵企業參與科研創新。他也強調,首先得有臨床需求?!霸谥鲃用}弓重建方面,企業目前也在進行研究探索,比如免縫合的支架血管等。這些材料未來有可能改變我們臨床模式?!?/p>
市場、行業發展的第一推動力:患者需求
相對于臨床醫生的需求,他表示,患者的需求是第一位的。“如果產品應用量小,即便是高精尖產品可能也沒有什么市場。沒有后續的生產就不可能繼續推廣其價值。”市場要求將患者的需求擺在第一位。
將臨床醫生需求放在第二位,是因為患者需求推動著整個市場的出現,臨床醫生的需求僅是推動著醫療設備材料的出現。醫生需要省力的醫療設備、材料,如果材料太過復雜,即便患者有需求,醫生也無法予以滿足,產品無法進一步推廣應用。
患者扮演著付費者的角色,設備應當是患者能夠負擔的。“中國雖然有十分多的心衰患者,但是心臟輔助裝置并沒能得到推廣應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患者承擔不起。類似的機器人輔助心臟手術等,也只有特殊人群才能使用,部分原因也是患者無力負擔,這也使得產品無法大范圍推廣?!?br>孫氏手術能夠逐步推廣開來,正是因為新產品“物美價廉”的特點能夠滿足患者的需求。大量國內外醫生都在前往孫立忠所在醫院進行培訓,據其統計,目前醫院已舉辦了十五、六期國內培訓班,七、八期國際培訓班,進修學習的醫務人員更是不計其數。也因為這個緣由,國內外開展孫氏手術的醫生都直接、間接與其有所關聯。
在這個過程中,由于患者需求的存在,也培養出了大量的醫務人員。并不單只是心外科醫生,還包括麻醉醫生、體外循環醫生、監護醫生,以及大量護理人員、技術人員等等。孫氏手術的推廣,使得大量技術人員獲得了培訓,其所在醫院的心血管外科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
邁入發展新階段:需要各方協作
當我們詢問在解決了主動脈夾層這一問題后,心外科領域面臨的痛點是否有所不同時,孫立忠憂心忡忡地表示,“目前心血管外科處于瓶頸階段。中國心血管外科分為4個主要板塊,包括先心病、瓣膜病、冠心病、大血管疾病等。大血管疾病領域手術在過去10年有了迅猛的發展,其他病種只有瓣膜病手術人數有所增加?!?/p>
一方面,患者因為傳統思想觀念影響,對開胸手術存在顧慮。另一方面,受制于當前經濟水平、醫療服務能力等,無法充分滿足患者需求。他表示,目前,心臟外科醫生極為缺乏,全國僅5000名左右。在心外科領域需要醫療政策進一步改革,包括調整醫務人員工資待遇等,讓醫務人員獲得與之相應的尊嚴。
即便是孫氏手術,在過去15年也在隨著科技發展進步而改進。比如,有醫生在探索遠端免縫合材料,也有醫生在探索其他多分支的人工血管材料。在手術方式上,有醫生在嘗試采用腔內縫合的方法。他對未來的前景較為看好,并指出,“未來的主動脈弓手術在改進,在進步。”
采訪中,孫立忠不止一次地強調,要促成心外科領域發展,需要多方協作,走出自己獨特的道路。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政策制定者改善醫務人員的待遇,讓醫務人員獲得尊重;鼓勵企業研發創新產品,并獲得相應的經濟回報,持續可循環地投入產品研發;商業保險介入醫療支付體系,更好地滿足患者的需求。
他不無驕傲地表示,當前國內心臟瓣膜等產品與國外發達國家的產品幾乎沒有什么差異,國人應該樹立對自己產品的信心?!皬膬刃膩碚f,希望未來我們的同行能夠仰起頭來做事情?!?/p>

為了更好地促進心臟外科的進步,需要產學研醫深度聯合及不斷創新。由孫立忠教授發起的“中國心臟外科前沿技術論壇(2020FTC)”,將于12月12日在北京召開,本次論壇以“心紀元”為主題,設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前沿技術動態、產學研醫聯動四大板塊,學術、產業嘉賓匯聚一堂,全面解析中國心臟外科現狀與挑戰,鑄就中國心臟外科全國科室聯動大聲浪。
報名鏈接:http://ftc.pgdxg.com/
本文來源:動脈網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