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代,擁有自由、共享屬性的醫生集團如何賦能基層醫療? 整理|段香香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近日,國家衛健委發布的一項報告指出,我國醫療資源分布不平衡的問題依然存在,下一步,國家要重點加強中
后疫情時代,擁有自由、共享屬性的醫生集團如何賦能基層醫療?
整理|段香香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近日,國家衛健委發布的一項報告指出,我國醫療資源分布不平衡的問題依然存在,下一步,國家要重點加強中西部地區和基層的能力建設,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來著力解決醫療資源“不平衡”的問題。
后疫情時代,擁有自由、共享屬性的醫生集團如何賦能基層醫療?10月24日,在由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上海市社會醫療機構協會、上海交大社會醫療機構研究所指導,《看醫界》傳媒主辦的2020上海醫交會上,倫琴醫生集團創始人、原復旦大學副校長、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名譽主委、華山醫院終身教授馮曉源分享了“醫生集團業態賦能基層醫療機構發展”的主題演講。在本次醫交會上,倫琴醫生集團的馮曉源-腦健康篩查團隊獲得“2020年度中國品牌醫生團隊”獎項。

醫生在醫療資源配置中處于核心地位
抗擊新冠疫情取得了階段性勝利,整個社會進入了新常態,新常態下醫學要有什么樣的改變?馮曉源認為,新冠疫情在全球的大爆發已經涉及到政治、社會、經濟等范圍的考量,已經不能夠只將其看成是公共衛生系統、醫療系統問題,尤其是當我們對新冠病毒還不了解時,專業知識主要起到輔助決策作用,不能光用專業知識或者專業觀念來解釋。
前不久,國家最高領導人召開了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會上提出了要提高基層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換句話說,我們分級診療到‘十四五’一定要落實。”

醫生集團和基層醫院存在什么關系?“從某種意義來說,醫生在整個醫療資源配置過程當中仍然處于核心地位”,在馮曉源看來,我國的醫療資源分配不平衡,短期內是不可能改變的,在這當中醫生資源和全國醫療環境不匹配短期內無法改變尤甚,因為大量的基層醫院即便配置了裝備,但卻缺少會有效使用的醫生。
“醫生集團的核心要務就是平衡我國匱乏的醫生資源。”國家衛健委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醫療機構診療人次87億人次,與此同時全國執業(助理)醫師只有386.7萬人。對此,馮曉源反復強調:面對如此龐大的患者群體,僅僅靠公立醫院、醫聯體、醫協體等肯定是不行的,必須要有一些機構,或者是一些能夠運營醫生資源的機構來盤活現有的醫生資源。當前,由于公立醫院的分配機制問題,還無法實現醫生資源運營效率的最優化,所以只能靠民營醫療機構、社會來一起運營現有的資源。
不突破組織性質、落地實體,醫生集團很難發展
作為能夠盤活醫生資源的典型——醫生集團現在的業態如何?馮曉源總結出了兩個關鍵點:目前醫生集團不是行政意義上的醫療機構,這是醫生集團的痛;醫生集團不落地實體是很難存活的。
“醫生集團不是行政意義上的醫療機構,這是醫生集團的痛。”馮曉源解釋道,在沒有落地實體醫療機構之前的醫生集團并非行政意義上的醫療機構,沒有醫療機構的資質,導致的結果就是當醫生想加入醫生集團的時候,它無法完成注冊。
“這一點不能突破的話,對醫生集團來講考驗太大了,因為沒有行政意義上的醫療機構資質,醫生集團是很難做下去的。”馮曉源感嘆,為了獲得醫療機構資質,現在的醫生集團紛紛去開醫院、開診所,為什么?因為醫療業務比較復雜,醫生要發展,除了診療之外還涉及到教育培訓、晉升。如果不落地實體獲得醫療機構資質,最后醫生集團很有可能淪為一個中介機構。
但是當醫生集團作為一個行政意義上的醫療機構,醫生可以在這里注冊,醫生和醫生集團成為了同一方,才能真正實現醫生的自由執業。
“所以某種意義來說,現在的大部分醫生集團只是大家的行為共同體,只是幾位醫生關系比較好,信得過一起做事情而已。”馮曉源給出了一個警醒:醫生集團在組織性質上不突破、不落地實體,很難發展。

2016年10月25日,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創新醫務人員使用、流動與服務提供模式,積極探索醫師自由執業、醫師個體與醫療機構簽約服務或組建醫生集團。”這是“自由執業、“醫生集團”第一次寫進“國字號”文件。
“醫生集團寫進國字號文件之后,沒有任何一個文件、政策,任何一個可以落地的東西來支持”馮曉源指出了醫生集團在政策上的軟肋,他認為目前來講,在政策層面上醫生集團還只是處于探索階段。所以,如果醫生集團不開醫院、診所等實體醫療機構,是很難存活的,這也是醫生集團目前的現狀。
實際上,《看醫界》傳媒聯合上海交大社會醫療機構研究所發布的《2020中國醫生集團發展報告》也披露了這一趨勢:2020年中國醫生集團的實體化及輕型專科連鎖趨勢進一步凸顯,醫生集團已經成為醫生辦實體醫療機構的重要途徑,醫生集團用技術及資金控股或參股實體醫療機構趨勢明顯。
且僅在最近一年間,包括上海冬雷腦科醫院、張強醫生集團旗下的思俊外科連鎖診所在內的上海多家知名醫生集團布局的醫療機構已相繼宣布開業,知名功能神經外科專家、上海壹博醫生集團創始人孫成彥也向《看醫界》透露,上海壹博醫生集團第一家實體醫院——上海壹博醫院預計2021年春節后開業。
醫生集團三大方式賦能基層醫療
醫生集團如何賦能基層醫療?主要通過利用新技術賦能、醫生資源的調配、教育培訓這三種方式。
一是利用新技術賦能:互聯網遠程醫療。新冠疫情加速互聯網醫療發展,使得線上檢查、線上會診,甚至未來通過線上手術成為現實。新技術發展,使得醫生集團的知名專家可以賦能基層醫院。
二是醫生資源的調配。當患者掛不上專家號時,醫生集團通過調配專家到基層偏遠地區服務。
三是教育培訓。很多醫生尤其是基層醫生缺乏教育培訓的機會,通過線上教育,線下實際的手把手教育,這也是醫生集團賦能基層醫療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馮曉源介紹,倫琴醫療是全國最大的影像醫生集團,可以充分利用線下的第三方醫學影像診斷中心和線上的醫學影像云服務平臺,為全國大大小小的醫療機構賦能,提升診斷水平。在會上馮曉源展示了倫琴醫療的專家在三地同時為寧夏西吉縣人民醫院的患者提供遠程會診服務的場景:畫面流暢、高水平專家會診。倫琴醫療也組織多學科會診,除了自己的影像醫生,還組織腫瘤科等其他臨床科室的專家一起會診。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最重要的是醫生集團為基層的醫生賦能,提高他們的水平,這才是最根本的。僅僅派醫生去,通過互聯網醫院會診還是次要的,提高醫生的水平才是主要的。”馮曉源介紹,倫琴醫生集團每天都有微課、線上讀片,每周還會組織一次頂尖專家的讀片會,跟地方連線一起讀片,這些都是非常好的教育培訓手段。
總而言之,醫生集團在我國是新生事物,到現在6年,但是6年也還是一個小孩子。馮曉源認為,醫生集團、民營醫院都是我國醫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營醫院、公立醫院、基層醫院、醫生集團相互合作,相輔相成,一定會為國家的醫療衛生事業做點貢獻,為患者就診更方便提供幫助。(本文為《看醫界》發布,轉載須經授權,并在文章開頭注明作者和來源。)
本文來源:看醫界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