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領域的產業資本積累越來越多,生物醫藥領域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節點。全球醫藥產業快速發展,眾多在國外擁有豐富經驗的生物醫藥人才回到中國,國內大型跨國藥企也給中國制藥產業生態和人才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尤其值得贊嘆,近年來國內醫藥監管制度
“中國各領域的產業資本積累越來越多,生物醫藥領域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節點。全球醫藥產業快速發展,眾多在國外擁有豐富經驗的生物醫藥人才回到中國,國內大型跨國藥企也給中國制藥產業生態和人才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尤其值得贊嘆,近年來國內醫藥監管制度體系創新改革,一個偉大的時代正在到來,我自己說不準什么時候也會蠢蠢欲動呢?”
兩年前,賽諾菲全球研究院簽約落地蘇州工業園區,彼時擔任賽諾菲全球研究部負責人的劉勇軍,在接受專訪時活躍氣氛的輕松玩笑,現在看來卻一語成讖。
今年10月初,業內已有消息傳出,賽諾菲首席科學官(CSO)Gary Nabel宣布辭職,其職位由Frank Nestle接任,同時,Frank Nestle還將接替劉勇軍擔任全球研究部負責人,而劉勇軍則將前往中國。此前,《醫藥經濟報》曾就這一職務調整求證賽諾菲,公司方面并未給出明確回復。
10月15日,信達生物官方宣布人事任命消息,確認劉勇軍正式加盟信達生物,擔任集團總裁,負責集團全球研發、管線戰略、商務合作及國際業務等工作,向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俞德超匯報。
頂級專家引發震動
劉勇軍于1984年在白求恩醫科大學取得內科醫學博士學位,并在1989年獲得了英國伯明翰大學的博士學位,隨后接受了兩年的博士后訓練。在此之后,劉勇軍進入產業界,先后在先靈葆雅與DNAX研究中心從事研發工作。
2002年,劉勇軍重新回到學術領域,出任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癥中心免疫系主任,2011年擔任貝勒研究所副總裁與首席科學家。學術領域深耕多年,他在Nature和Science等頂尖學術期刊上共發表了超過260篇論文,總引用次數超過94000次,這些研究為免疫學和腫瘤學領域提供了多個關鍵的藥物靶點,在腫瘤學、免疫學的基礎研究上做出了卓越成果。
不僅如此,作為世界級的腫瘤學和免疫學專家,劉勇軍還攜手劉陽、陳列平、陳建柱、付陽新、程根宏和蘇立山等幾位頂級學術“朋友圈”好友,在21世紀初共同參與組建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建立免疫研究團隊,為國內免疫學研究提供了巨大的科學支持。
2014年,劉勇軍被阿斯利康旗下全球生物制藥子公司Medimmune聘為首席科學官和全球研究負責人;2016年,劉勇軍加入賽諾菲,擔負起企業從研發1.0向研發2.0轉變的重大責任。
顯然,跨國藥企每一個重要人事變動無不牽動產業神經。劉勇軍作為橫跨學術界和產業界的杰出科學家,有著極為過硬的專業學術背景和豐富的產業實戰經驗,“自帶流量”的行業屬性,其個人選擇和去向不僅備受矚目,而且充分反映著產業發展的風向。
在此前《醫藥經濟報》的采訪中,劉勇軍對中國創新研發First-in-class創新藥物滿懷信心。“我是一個科學家,深刻理解中國科學生態,對中國優秀科學家也非常熟悉。很多人到現在也不相信在中國做First-in-class可以成功,其實能不能真正成功誰也不知道,這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只要邁出步子,行業就會有很大的希望。”
對于劉勇軍而言,從跨國藥企邁向本土創新企業,在“后疫情時代”全產業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特殊時期邁出的關鍵一步,是否就是他堅信的“天時地利人和”,行業對此充滿期待。
劉勇軍曾經告訴《醫藥經濟報》:“跟著感覺走很重要。當你覺得在一個地方沒有了新鮮感,沒有新的東西可以學了,沒有新的事情值得做了,那就是自己需要換地方的時候了。”
對于劉勇軍而言,新的選擇意味著新的開始,同時或許也意味著一段告別。
賽諾菲研發或調整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接替劉勇軍操盤賽諾菲全球研發的Frank Nestle,是在劉勇軍加入賽諾菲之后不久加入公司,此前作為北美波士頓研發中心的負責人,主要牽頭腫瘤、免疫、神經性疾病、罕見病等領域的研發項目。在加入賽諾菲之前,Frank Nestle曾擔任倫敦國王學院皮膚病學和免疫學教授、英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士。
近年來,賽諾菲處在研發調整的關鍵時期。在劉勇軍和Frank Nestle加入賽諾菲之前,公司新產品中有2/3源自于和外部企業的合作研發,僅有1/3是內部研發的成果,這種策略雖然節省了大量早期研究成本,迅速提升了研發效率和成功率,但長期來看并不利于自身核心研發能力的打造。
賽諾菲也認識到了這一風險,尤其面對各大跨國藥企大舉布局腫瘤和免疫治療產品創新的國際醫藥大環境,在圍繞腫瘤和免疫這兩個生物制藥核心領域,公司早期研發管線(Pipeline)近乎枯竭,調整公司結構并積極發展內外部創新以實現研發創新轉型迫在眉睫。
劉勇軍和Frank Nestle加入賽諾菲之后,對腫瘤和免疫領域的早期項目進行了充分優化篩選,砍掉了70%~80%的舊項目,并且引進了一批新項目,將產品線豐富延伸至7大核心治療領域,進一步夯實了腫瘤和免疫治療產品早期研發管線。
不過,伴隨賽諾菲經營管理和研發創新戰略轉型持續向好,架構重組引發的裁員也引發了行業關注。去年6月,賽諾菲宣布將在法國和德國裁減466個職位,目的是將重心聚焦至癌癥、免疫學、罕見病、疫苗領域,同時放棄一些不再適合其重心的研發項目。
事實上,在賽諾菲德國和法國的研發中心,糖尿病、心血管、代謝性疾病等均是其主要的研究領域,裁員引發的行業對賽諾菲將徹底放棄糖尿病和心血管領域的猜測,在短短半年之后得到印證。
去年12月,賽諾菲首席執行官韓保羅(Paul Hudson)正式對外宣布,公司將退出在糖尿病與心血管藥品這兩個曾經關鍵的治療領域的研發和投入。前不久,賽諾菲再次宣布裁員,計劃在歐洲裁減1700工作崗位,其中未來三年內在法國將裁減約一千崗位,即每年平均350人左右。
在中國,賽諾菲于2018年相繼投資5億元在成都高新區落戶“賽諾菲中國中西部運營與創新中心”及“賽諾菲全球研發運營中心”,并在蘇州工業園區投入建設賽諾菲全球研究院,以每年2000萬歐元研發經費投入,持續加碼中國研發。
然而,據了解,全球研究院及全球研發運營中心的建設進度并沒有達到預期,其中全球研究院如今仍然處在推進建設的階段,人員招募和運作都尚需時日。尤其在今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相關項目進展不容樂觀。

先后擔任賽諾菲中國及亞太研發的管理者 王勁松、張愚、劉勇軍、江寧軍(從左至右)
在此之前,原賽諾菲亞太研發中心總裁江寧軍離職創辦基石藥業,原賽諾菲中國研發中心總裁王勁松離職創辦和鉑醫藥,此次劉勇軍去職加盟信達生物,研究和開發團隊負責人接連離職,也讓行業對于賽諾菲在中國的研發投入和本土創新不無擔憂。
對于劉勇軍去職全球研究負責人的具體原因,以及賽諾菲中國研發管理架構和本土創新即將發生的變化,中國本土研發團隊是否裁員等問題,截至發稿,賽諾菲方面對于采訪并沒有做出回復,《醫藥經濟報》將持續關注。
■記者 張藍飛 編輯 陳雪薇
本文來源:醫藥經濟報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