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當快藥,送藥比男朋友靠譜多了”,網絡上一句調侃,點出了如今“外賣”式買藥打動人的地方。
就是這個28分鐘送藥到家的互聯網醫藥健康企業,近日完成了10億元人民幣的B+輪融資,由泰康、海爾醫療、龍門投資攜手招銀國際招銀電信基金、國藥中金、軟銀中國等共同投資。而就在兩個月前,叮當快藥剛宣布完成來自天壹資本、高新創投的一輪股權融資。
兩個月兩輪融資,給這家醫藥O2O大戰后的幸存者增添了一層神秘色彩。叮當快藥創始人楊文龍,也是仁和集團董事長,他一手打造的“誰用誰閃亮”、“洗洗更健康”廣告語多年來成為廣告界洗腦式的存在。
從江西山區一個藥材采購員起步,成為上市公司的董事局主席,而后轉型互聯網二次創業,楊文龍帶領叮當快藥在醫藥O2O行業哀鴻遍野中脫穎而出。
但戰勝舊對手的叮當快藥,隨即又面臨著與阿里健康、京東健康、美團甚至線下藥店轉型升級的激烈市場爭奪。在新老巨頭混戰的互聯網醫藥領域,近憂遠慮同時存在。
藥品不是普通商品,背后是醫生、藥師以及互聯網醫療服務。叮當快藥未來的想象空間在于將業務擴大到處方藥、醫生以及互聯網醫院。而隨著業務的拓展,微醫、平安好醫生等互聯網醫療企業也都會成為其直接競爭對手。而隨著互聯網醫療的普及,屬于互聯網醫療一環的醫藥業務,也可能面臨降維打擊。
未來,互聯網醫藥巨頭會從哪兒誕生,值得期待。
醫藥O2O創業集體折戟
當你感冒體弱無力去藥店時,當你半夜突然發燒時,當你不好意思去買一些隱私藥品或保健用品時,甚至僅僅是你太忙了或犯個懶不想去買藥時,打開手機軟件下個單,藥品就像外賣一樣28分鐘送上門,相信這樣的服務沒有人會拒絕。
更何況,線下藥店的體驗實在太差了。你本來只是得了個小感冒,扛著也能過去,但想著吃點藥好得更快,硬著頭皮去了藥店,結果店員冷著臉推薦給你一盒感冒藥加一盒消炎藥售價60元。如果你想要便宜的藥,尷尬不說,還得忍受店員鄙夷的眼神。普通藥物尚且如此,更不用說買一些私密藥品。
線下價格高、體驗差,客戶流失越來越嚴重,而線上的醫藥電商受制于物流,難以解決急性用藥需求。
嗅到這一商機的創業者早在2014年掀起了醫藥O2O大戰。叮當快藥、快方送藥、藥給力、藥快好等項目紛紛拿到融資,搭建線上平臺連接藥店和用戶,主打1小時藥品送達。2014年11月底,藥給力獲得數百萬元天使輪融資,2015年6月獲數千萬A輪融資;2015年,快方送藥A輪、B輪共獲得2.5億元融資,在2017年4月C輪獲得步長制藥的6000萬元融資;2015年6月,叮當快藥獲得5000萬元投資,2016年12月獲得A輪融資3億元。
但買藥本身是個低頻的事情,速度和服務卻又異常重要,客服響應慢、配送不及時、價格不合理、售后服務差,任何一環都能將剛剛對新事物有點好感的用戶打回到線下藥房。
這邊用戶吐槽,那邊創業者叫苦不跌,僅僅鏈接藥店和用戶的O2O模式,藥店的服務難把控,成本高利潤低,燒錢補貼后只剩下一地雞毛。很快,醫藥O2O相繼難以為繼,入局的十幾家企業紛紛停運。2016年6月,藥快好停止北京地區電商送藥業務,同年5月19日,藥給力1小時送藥的業務暫停。
業內人士認為,這些公司的業務只是單純扮演了快遞角色,而送藥屬于低頻次消費且送藥時間較長,對于用戶10分鐘走路就能買到的藥,多數送藥O2O企業1個小時才能送達,顯然不能滿足用戶需求。另外從商業角度,低頻業務,賺錢必然很難。再加上,眾多平臺同質化嚴重,醫藥O2O企業前期采用燒錢換市場策略,陷入補貼與虧損的惡性循環,又難以找到持續盈利的業務。
在一眾項目中,叮當快藥的表現最為亮眼。認識到簡單的連接線上線下模型跑不通,叮當快藥及時轉型,自建藥房,把控供應鏈和配送服務,以28分鐘到家的口號樹立了品牌。
叮當快藥背后的仁和集團本來就是一家成立20年的醫藥企業,因強大的供應鏈能力,叮當快藥在疫情期間狂刷了一波存在感。在各大電商平臺口罩都售罄的情況下,叮當快藥APP上“平價口罩,每日補貨,9/15/21點3個時間上架,每人每天限購2個”的標語讓人瘋狂。
有用戶反饋,最嚴重的一次,在深圳一檔節目和公眾號發布叮當快藥即將大量補貨的第二天,因大量人群涌入,叮當快藥APP一天系統崩潰了三次。
叮當快藥的核心是強調快,但除了快,在這件低頻的事情上,叮當快藥還能夠完成商業閉環。
御湘湖國際健康城信息中心總經理、互聯網醫療專家曲曉良向深燃解釋:“藥品銷售在同一時間同一區域是低頻的,但當公司體量夠大的時候,就把區域和藥品品類、人群服務范圍擴大了,線下店也不是單純賣貨的藥店的功能,還相當于是一個前置倉、體驗倉,是服務的一環。”
事實上,叮當快藥“快”的背后需要的是多方支撐。如藥店覆蓋范圍廣、配送人員充足,而線下店和人力這樣重資產的投入,必然需要更低的成本和合理的利潤空間來維持。叮當快藥一方面依托仁和集團這樣深厚的藥品供應鏈優勢,能夠在廠家直采上獲得優勢,同時,互聯網一定程度上能彌補醫藥行業地域和低頻的局限。
配送覆蓋范圍和時效依賴的是門店數量。2018年11月,叮當快藥宣布啟動“百城千店”戰略,計劃在3年時間里覆蓋300個城市,開2000家店。截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市場,叮當快藥用了100家線下店覆蓋了全城,整體業務擴展到了北上廣深等10多個省市。
目前,叮當快藥并未公布整體門店數,但在今年融資后,楊文龍提出將加快公司戰略項目“千城萬店”布局,計劃在年底內新增10個服務城市,預計2021年全面覆蓋全國一二三線核心城市。
同時叮當快藥已經開放了加盟,其公布的加盟方案顯示,約需要24-27萬元,就可以在縣級城市、地級城市、省會城市加盟一家叮當快藥門店。由此看來,叮當快藥目前處于商業模型基本跑通,開始快速復制擴張的階段。
新老巨頭鏖戰醫藥新零售
打敗了舊對手的叮當快藥并不能高枕無憂。
行業內,叮當快藥雖然沒有模式完全相同的對手,但潛在的市場爭奪者不在少數。
純線上醫藥電商B2C業務的1藥網母公司111集團已于2018年上市;以美團、阿里健康、京東健康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都在醫療健康領域有了多年積累,今年因為疫情,阿里健康與平安好醫生的股價比年初翻了一倍,即將上市的京東健康估值也高達200億美元;而傳統的線下連鎖藥房也在去除沉疴,搭建互聯網平臺。
各家的優劣勢也很明顯。1藥網背靠醫藥巨頭,根基深厚,屬于高度依賴流量的純電商,而且一些急性藥的時效問題難解決,慢病需要的藥品基本上都在醫保覆蓋范圍內,未打通醫保的第三方難以分食這個部分。
醫療行業分析師陳喬姍向深燃分析,阿里依托餓了么,京東依托京東到家,美團依托美團外賣,三者都有較強的互聯網基礎,有流量,但這幾家的共同點是門店少,線下部分偏弱,更多像是給藥店配送的“二道販子”。
“這樣帶來的直接問題就是互聯網平臺對于貨品和用戶沒有直接話語權,從任何一個APP上搜到的是一個藥店,買了藥之后,藥店、平臺、派送之間是相對割裂的,相應地,藥企也不能直接觸達自己的用戶。”陳喬姍說。
還有一類是線下連鎖零售藥房,他們有著散布在大大小小城市密集的門店,也有供應鏈優勢,只需要搭一個互聯網平臺即可做起線上賣藥業務。實體藥店做線上 ,更多的是對自己現有存量用戶的深度挖掘,通過線上化提高會員服務效率,相對來說拉新很難,各家的目標群體一致,地域競爭比的就是服務了,看誰更便捷,更有效。傳統藥店如果管理做得好,用戶粘性好,寧可多走幾步也要去。
事實上,一些傳統藥房已經搭建了線上平臺,它們的難題在于慣性太大,轉身太難,門店業務在集團內還要經歷內部籌備、推動,效率不一定高,體系改革也很難推動。
一個很直觀的例子,我們去藥店買藥會覺得藥越來越貴了,背后的原因可能是藥店或藥師引導用戶購買利潤空間更大的藥品,用戶體驗就會很差,要想改變這一現象,需要推動整個藥品體系的改革。
“事實上這種長期以來的機制也很難改變,如果行業在這些方面做得好,叮當快藥們可能也沒有發展起來的機會了。事實上近年來的趨勢是叮當快藥們分走了傳統藥店的用戶。”曲曉良提到。
比較來看,如果從實體店數量、配送能力、服務能力幾個維度打分的話,叮當快藥綜合能力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未來是誰的天下?
近年來,互聯網醫藥正大步向前邁進。
京東健康的招股書顯示,2017年、2018年及2019年的營收分別為56億元、82億元、108億元,醫藥及健康產品銷售占比87%;而阿里健康財報顯示,2020財年GMV超835億元,營收為96億元;2019年四大上市醫藥連鎖零售公司大參林、益豐藥房、老百姓及一心堂的收入規模均超過100億元,分別達到111.41億元、102.76億元、116.63億元、104.79億元。
各家目前來看各有優勢,但互聯網醫藥領域的戰爭才剛剛起步。
據曲曉良介紹,在醫療健康領域,第一終端是醫院,第二是醫療機構,第三是零售藥店,第四是醫藥電商,第五是互聯網醫院。目前各企業走的通常是其中幾個環節。
比如從藥品角度切入的企業,1藥網是純電商,叮當快藥結合了自營線下藥店和線上醫藥電商,美團是純O2O模式,做線下藥店和用戶的連結者,京東健康以自營醫藥電商業務為主,而阿里健康作為平臺連接商家居多。除此之外,還有從醫生角度切入的,如微醫、平安好醫生等企業的路線是主打在線問診和互聯網醫院。
曲曉良表示,涉及到醫藥電商,最大的難題是政策合規性問題。藥品有其特殊屬性,把它當藥品來賣還是當商品來賣差別很大。規范的方式是按照藥品來賣,那就要有正規的處方,有自己的醫生、藥師,價格、利潤范圍都有標準,這樣做必然效率較低。而如果將藥品當做商品來賣,用戶自主選購,中間有很大的政策風險。
叮當快藥未來要想突破醫藥的低頻和市場瓶頸,必然需要擴展到處方藥,也就是鏈接醫生和患者,建立互聯網醫院。由于仁和集團的藥企基因,叮當快藥在藥品方面有先天優勢,而在醫生方面,未來不管是自建還是合作,公司將會面臨一定的挑戰。
另外,互聯網醫療的大范圍普及,可能會對叮當快藥造成降維打擊。早期二者不構成直接競爭關系,是因為像微醫這樣的互聯網醫療企業是從醫生角度切入在線問診的,他們的直接競爭對手可能是三甲醫院,普通民眾對互聯網醫療還不太信任的時候,一個遠程醫生很難吸引用戶,但隨著市場教育展開,互聯網醫療最終能做到的是也能看病、開處方、配送藥品。
而叮當快藥從藥品切入,首先打動的是用戶,它的藥品快速響應,在用戶中建立了好感,占據一席之地。醫療行業的邏輯是醫、藥、人。微醫們走的是一條正向的路線,而叮當快藥們是倒著來的,從藥品的快速響應切入。但隨著鏈條的延展擴充,處方藥和非處方藥市場的重合,最終二者的業務模式會越來越趨同。
也就是說,如果微醫、平安好醫生、丁香醫生、春雨醫生等為代表的互聯網醫療被廣泛認可接受,同樣是看病、買藥、配送,用戶會做什么樣的選擇還要考驗各家的綜合服務能力。
在曲曉良看來,如今的叮當快藥有自己的壁壘,但壁壘還不夠深,如果把它定位成以藥品銷售為主的藥企,行業內好的藥企比比皆是,如果它的優勢是配送,隨著快遞行業的深入,配送的解決方案也很多,所以公司未來要做的必然是品牌和服務。
他預測,互聯網醫療的大范圍普及可能還需要十年時間,所以他推測十年之內叮當快藥應該還會保持一定的優勢,如果它能在互聯網醫院等方面得到更好的支持,打通全流程,則會成為行業巨頭。
但下一步,巨頭的戰爭只會越來越激烈,誰能坐穩行業龍頭還有待驗證。
【本文作者深燃團隊,由投資界合作伙伴微信公眾號:深燃授權發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轉載請聯系原出處。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投資界立場。如內容、圖片有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本文來源:投資界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