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希諾2020年以來的走勢,無疑是市場預期、投機交易與行業特性三者疊加推動的又一案例。
2020年9月23日,康希諾(688185.SH),開啟反彈趨勢,兩天之內累計上漲20.56%,報收352.51元。這讓此前在IPO時買入康希諾的投資者心中有了些許的欣慰。
被投資者寄予厚望的“疫苗第一股”——康希諾,采用生物制藥類公司中常見的A+H配置(康希諾港股代碼:06185.HK)。在8月13日登陸A股市場后,康希諾股價經過13個交易日才止跌企穩,期間累計下跌幅度達43.93%,接近腰斬。
這和康希諾港股今年連續上漲趨勢,形成鮮明對比。2020年1月2日,康希諾港股收盤價為58.95港元/股,7月31日,其收盤價為區間新高285港元/股,累計上漲360.39%。
復盤康希諾這一段時間的走勢,為A股投資者更好把握“A+H”的新股特性提供了鏡鑒。
01 價格透支
康希諾的估值,早已在登陸A股市場之前已被大幅透支。支撐其2020年初港股上漲的三個因素,有兩個到了預期反轉時刻。
第一,康希諾的資深創始人團隊。
支撐一家藥企研發實力的,是研發團隊。公司創始人團隊都是原海外跨國藥企擔任高管的海歸技術人才,在疫苗研發方面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技術經驗。
創始人宇學峰,微生物學專業博士畢業。在創辦康希諾前的11年間,歷任國際制藥巨頭賽諾菲-巴斯德(Sanofi-Pasteur Limited.)產品開發部科學家、細菌疫苗開發全球總監、加拿大發酵開發總監,是公認的行業內資深人士。
首席科學家朱濤,化學工程專業博士,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博士后;2004年至2005年,任Integrated Genomics Inc科學家;2006年至2008年,歷任賽諾菲-巴斯德(Sanofi Pasteur Limited.)科學家、高級科學家;2009年加入康希諾后,主要負責管理疫苗研發項目相關的事務,包括研發進度、臨床試驗、技術完善等工作。
康希諾創始人及核心技術人員,大多在生物制藥行業擁有超20年從業經驗,且均曾就職于研發、生產及商業化國際重磅疫苗的全球制藥或生物科技公司,并擔任高級職位。
正因如此,康希諾2019年3月港股上市后,就被認為具備國際頂尖疫苗企業的成長基因,受資本追捧。
第二,疫情助推股價。
2009年,康希諾創辦伊始,就以疫苗技術平臺自主研發聞名業內。目前,康希諾已經建成腺病毒載體疫苗技術、蛋白結構設計和重組技術、結合技術、制劑技術四大核心技術平臺。
平臺先進性,促使康希諾獲得與權威機構建立持久合作關系的機會。2017年,康希諾與權威機構合作的首個產品埃博拉疫苗Ad5-EBOV獲新藥批準。研發、生產該疫苗過程中,權威機構在數據采集和研制方面,起到不可替代作用;制劑制造和商業化運營方面,康希諾均承擔主導作用。康希諾自主研發的兩款流腦疫苗(MCV2、MCV4),均已提交上市申請。
研發優勢及與權威機構的合作,令資本市場更確信其為國內疫苗自主研發第一股,給康希諾帶來的搶籌效應。疫情的全球肆虐,令其港股股價在2020年的前四個月、81個交易日累計漲幅達到179.05%,走出旗幟鮮明的上漲趨勢。
第三個因素,推高估值,為A股發行價確定“錨點”。
利用港股市場的股價,來為A股上市公司發行價格“背書”,提供“錨點”,是A+H股公司的普遍估值邏輯。
如中芯國際,詢價公告日6月30日至首發定價日7月6日,其港股價格在4個交易日內,從26.6港元/股升至40.25港元/股,區間累計漲幅達到50.75%。
4月30日,康希諾獲得科創板上市委批復。
7月28日,康希諾開啟科創板初步詢價并安排路演。其港股股價在28日之后3個交易日內放量拉升25.36%:從211.4港元/股,拉升至30日收盤的265港元/股。
7月30日,康希諾將首發定價為210.91 元/股(約合233.23港元/股),實現“安全上壘”。
7月31日,資本迅速撤離。康希諾港股股價在隨后10個交易日內下跌24.98%,從280港元/股下跌至8月13日收盤價198.8港元/股。
值得注意的是,康希諾港股股價從7月31日開始下跌,到9月2日股價企穩,累計下跌幅度是41.13%。自8月13日科創板上市交易開始,到9月2日股價企穩,康希諾A股市場跌幅,為43.93%。
支撐康希諾港股股價上漲的三個因素中,除穩定的團隊外,新冠疫情炒作和價格錨定因素已經到了“兌現時刻”。其股價自然難以支撐如此的高估值。
康希諾2020年中報數據顯示,公司最近三年及2020年上半年營收,分別為18.72萬,281.19萬,228.34萬及402.96萬元;同期凈利潤,分別為-0.64億,-1.38億,-1.57億及-1.02億。
2020年1月2日,康希諾港股總市值,是133.47億港元(約合119.38億元)。經過上半年資本炒作之后,市值最高超過700億港元,漲幅接近600%。康希諾孱弱的財務基本面,顯然不足以支撐如此高的估值。
02 III期效應
一般來說,和其它藥品一樣,疫苗的I,II期臨床試驗的規模較小,所以注射疫苗所帶來的不良反應總體可控。
臨床III期試驗階段,數以萬計的試驗對象所產生的不良反應,可能會指數級上漲。這令眾多種子選手倒在終點線前。
9月8日,英國制藥巨頭阿斯利康宣布,因一名受試者在III期臨床試驗中出現嚴重不良反應,暫停新冠疫苗AZD1222項目在全球所有疫苗試驗。
面對III期臨床試驗的巨大不確定性結果,提前退出觀望,就成為眾多資金的必然選擇。
曾扮演美國研發疫苗救世主角色的Moderna。其研制的mRNA新冠疫苗,目前進入III期臨床試驗階段。
自7月20日起,Moderna(MRNA.O)的股價,從94.85美元跌至9月8日的54.34美元,區間累計跌幅達到42.71%,接近腰斬。
同樣的,這種資金的臨床III期效應,也給康希諾的股價帶來了壓力。
03 技術路線與產能
康希諾采用的新冠疫苗研發技術,是腺病毒載體技術。其原理是改造長期與人類共存的腺病毒,讓其作為“改裝車”攜帶已經失活的目標病毒基因,進入人體并激活免疫應答系統,從而達到人體免疫效果。
因不能保證載體本身的絕對安全,目前腺病毒載體技術研發進度逐漸落后于競爭對手。前文所述,采用和康希諾同一技術路線的阿斯利康,在III期臨床試驗過程中,就疑似因腺病毒自身不穩定性,造成志愿者出現嚴重不良反應而暫停試驗。
此外,和其他技術相比,腺病毒載體疫苗產能擴張方式,還存在困難性和滯后性。
業界認為,從免疫反應的特點來看,各類疫苗產能擴張能力各不相同。
國藥集團采用的減毒疫苗由于是完整的毒株,因此免疫反應維持時間較長,但存在風險也較大,并且減毒毒株的獲取和培養也較為困難;
康希諾所在的重組載體疫苗(如腺病毒載體疫苗)領域,主要風險在于載體蛋白免疫反應可能影響最終接種的有效性,由于制程長,制作工藝復雜,因此產能擴張能力受限;
而Moderna的核酸疫苗目前主要存在安全性顧慮,雖未得到大規模使用,但生產工藝簡單,且成本低廉,便于大量供應。
在生產方式便捷性上,Moderna占優,康希諾和國藥集團略遜一籌。從疫苗產能形成時間上,康希諾的劣勢更為明顯。
康希諾生物董事會主席宇學峰,在7月30日的科創板網上路演時表示:“目前公司為新冠疫苗(腺病毒載體)規劃的產能為1-2億劑,計劃明年內建成。”
而此時,康希諾的主要競爭對手,美國藥企Moderna(核酸mRNA)正按計劃生產5億至10億劑的新冠病毒疫苗。
和康希諾在產能方面競爭的,不只有國外的競爭對手。
國藥集團董事長劉敬楨近日表示,國藥集團中國生物公司的新冠疫苗“大概3個月左右就可以進入最后審批階段,疫苗有望在今年年底前上市”。目前其位于北京、武漢的兩個新冠滅活疫苗生產車間,目前合計年產能為3億劑。
行百里者半九十,即便和權威部門合作研制的進程再順利,但是和競爭對手的mRNA疫苗、滅活疫苗的生產難度相比,產能擴張成為康希諾未來面臨的最大問題。
康希諾2020年以來的走勢,無疑是市場預期、投機交易與行業特性三者疊加推動的又一案例。對于投資者來說,如何預判市場預期,與精英對齊交易心理,更深入的理解行業特性,仍是一門需要長期學習的課程。
【本文作者白旭盛,由投資界合作伙伴阿爾法工場授權發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投資界立場。如內容、圖片有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本文來源:投資界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