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晚,華大基因發布半年報顯示,預計實現歸母凈利潤15.3億-16.3億元,同比暴漲672.83%-723.35%。
利好放出第二天,華大基因應聲跌停。
這天,正好是華大基因上市三周年。三年前,華大的開創者們帶著光榮夢想,喊出萬億市值的豪言壯語,股票突破千億大關;而經過砥礪奮進的三年,華大市值如今只剩600億左右。
華大的夢想還在嗎?
01
重回風口
時間回到8個月前。
2019年12月底,包括華大基因在內的多家基因測序公司,收到了來自武漢當地醫院的多起未知病毒的基因測序委托,并很快檢測出這是一種新型冠狀病毒。
疫情剛露苗頭,華大掌門人汪建就進入警備狀態。
科學家出身的他深知,如果早期病毒傳播未得到有效抑制,病例將會爆炸式增長,甚至形成不亞于1918年“西班牙流感”的大流行病。
華大當即成立應急指揮部,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公布三天后,就研發出試劑盒,一星期后被國家藥監局緊急審批通過。
大年初二,65歲的汪建更做出驚人決定——趕往疫情最前線。
此時的武漢,街上空無一人。
據財新報道,當被問及為什么這時來武漢時,汪建半開玩笑地說:“我來就是旅旅游的!”
這很符合汪建“玩世不恭”的性格。
事實上,汪建的到來,對彼時的武漢猶如一場及時雨。
疫情迅速蔓延,病人急劇增加,但做不了核酸檢測就無法確診,交叉感染風險正大幅增加,感染人數呈幾何倍數增長。但在武漢,最初只有湖北省疾控中心具有核酸檢測資質,日檢能力兩三百人份。
很快,華大被指定為第三方檢測機構,全力保障核酸檢測試劑盒的生產供應。
汪建和團隊則蹲進實驗室里,日以繼夜進行新冠病毒的基因學研究。
這本是企業家社會責任感的集中體現。但在當時,對汪建“表演”“作秀 ”的質疑不絕于耳。
汪建不怕被罵,“你們罵我,我聽不見”。接受《創業家》采訪時,汪建直言:“你有本事你當面跟我罵,量你沒那膽量。”
靠著加班加點,華大核酸檢測試劑盒的產量很快上來了。但受制于人工操作,檢測速度又一時跟不上。
原本就有點“匪氣”的汪建急了,在武漢市領導主持的一次工作會上,他拍桌子說道:“請政府拿出魄力,支持像華大這樣有能力有決心的企業施展更大的戰斗力!”他還當面立下軍令狀,保證華大日檢測能力提到4000人份。
這次會議,促使武漢市下決心籌建萬人級檢測通量實驗室,由華大負責采購華大智造生產的高通量自動化制備系統(MGISP-960),以實現每80分鐘自動完成192個樣本提取,徹底突破人工操作的速度瓶頸。
金猴奮起千鈞棒,還須火眼辨陰陽——汪建將實驗室命名為“火眼”。
在武漢疫情最嚴重的階段,“火眼”將檢測速度從每日不到4000人份,驟升到1.6萬人份;本輪北京疫情中,“火眼”更火速完成了120萬人份的檢測。
目前,“火眼”實驗室已完成在全國16座大中城市的布局。在海外,華大更啟動“火眼”82座,另有13個國家或地區的35個“火眼”正在推進中。
02
雙面華大
國內疫情已實現可控。
當災難情緒褪去,資本市場開始探究,華大在核酸檢測這門生意中究竟賺了多少錢?兼具商人和科學家身份的汪建,又如何看待隨疫情而來的名與利?
雖然兩種身份都指向同一目標,但若用科學家的濟世情懷來包裝商人的欲望,未免虛偽。
而且,這種稍顯狹隘的揣測,也并非沒道理。
近年來,伴隨華大成為萬眾矚目的上市公司,一舉一動都在聚光燈下,由此屢屢陷入負面泥潭,其追夢的腳步也變得不再輕快。
2018年7月,虎嗅網一篇《華大癌變》,把華大架上了風口浪尖。
文章指責華大提供的無創產前篩查業務誤導醫生,一些篩查結果明明顯示“低風險”,使醫生和產婦放棄或忽視了唐篩、超聲、穿刺等產前檢測,最終產下“唐氏綜合癥”患兒。
華大的主營業務中,最重要的一項,便是生育健康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服務。具體而言,就是在孕前、孕期、新生兒及兒童各階段,進行出生缺陷防控和改善,以提高兒童健康水平。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中國出生缺陷總發生率約為5.6%,嚴重影響著兒童的生存和生活質量,給患兒及家庭帶來巨大的痛苦和經濟負擔。
文章揭示出,一些家庭即便做過類似的無創檢測,卻依然深受此害。在一個名為“無創假陰”的QQ群里,有近百個受害家庭,其中在華大做過檢測的,就有19位家長,在群中比例最高。
一時間,眾多有相同遭遇的家庭站出來聲討華大,公司形象及股價受到嚴重打擊,華大的立身之本都遭遇動搖。
▲無創DNA檢測呈“低風險”結果、依然生下
唐氏兒的家庭在貼吧中的討論
禍不單行的是,7月底,南京昌健譽嘉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把華大基因告上法庭,控訴其單方面解約、名譽侵犯等不當行為,導致公司陷入癱瘓狀態。
昌健譽嘉是華大基因的合作商之一,此前,它負責為華大采集客戶細胞樣本、提供細胞存儲技術。2018年年初,華大以“多次違規使用國家基因庫、華大品牌,甚至冒名發表相關言論”和“未完成合同約定目標”的名義,與昌健譽嘉和其他10家合作機構解約。
但據知情人透露,這是因為細胞存儲技術還沒有明確的政策支持,而華大又在準備上市。同時,“魏則西事件”震驚全國,衛計委遂叫停了所有細胞免疫治療在臨床中的應用。因此,華大暫停推廣細胞存儲業務。
有人認為,華大這是在卸磨殺驢。
如果說,上述事件暴露了華大在臨床服務、公司管理上的諸多短板,那么“舉報門”則進一步揭開了籠罩在華大表面的夢幻面紗,露出了藏在身后的狐貍尾巴。
在解約案進行的同時,昌健譽嘉總經理王德明舉報華大,“涉嫌不正當接待,以贈送基因檢測細胞儲存等(高價值)服務賄賂相關官員、套騙國家土地資源和政府財政補貼等”。
王德明所指的,是當時正在建設中的蘇州健康小鎮項目。
該項目的運營方蘇州高新在公告中明確指出,小鎮的“研發中心”和“生命科學服務平臺”是為華大基因量身打造。
收到舉報后,蘇州高新管委會對此解釋道,華大系產業內容合作方,負責引入基因公司、醫藥公司等健康產業類企業。并稱,“公司希望通過生命健康小鎮項目積累產業地產開發、運營經驗,并推動公司從傳統地產向產業地產轉型升級”。
作為全球明星企業,華大的名號對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確實有顯著的帶動作用。
但事實上,掛著“華大基因”名號的健康小鎮,已經在全國遍地開花。值得注意的是,同為蘇州健康小鎮合作方的萬科,其掌門人王石還是華大基因的聯席董事長。
此中交易,撲朔迷離。“賄賂”之外,“圈地”又成了華大的新罪名。
“華大沒有錢買地”,華大高管朱巖梅澄清道,“不是說一塊地沒有,做企業總歸需要些物業,但華大購買的是企業發展需要的土地”。
朱巖梅堅稱,華大就是一個引擎,能幫助地方政府“招商引智”,將數據留在當地,推動地方創業。
華大基因CEO尹燁在接受《界面》采訪時,則道出了華大真正的目的,“我們需要的是政策的保駕護航,而不是給多少資金支持,政策很大程度上是對新興產業最好的催化劑。”
由于基因研究系前沿領域,很多臨床服務還沒有完備的法律體系予以支撐,甚至有可能產生市場失靈的問題。與政府合作,能夠增強其公共品屬性。
因此,參與地方康養項目建設給華大帶來的回報是:借助政府之手來推廣自家產品,借助行政力量壓低價格,從而排擠競爭對手。
然而,這個獨有的合作模式看似精明,卻隱隱透出“吃老本”的端倪。
一位投資人曾委婉批評華大這一做法,稱其“分散了時間和精力,不是真正培養國際巨頭的好辦法,長遠來看,這種朝著非市場化運作傾斜的模式,可能會留下后遺癥”。
回望2017年的盛景,華大頂著“生物界騰訊”的名號登陸A股,汪建給華大設定的四部曲是:科研服務、科技服務、醫學服務、人人服務。
汪建稱,“我們現在才走到第二步,第三步正在加速。科技服務能到一百億,醫學服務能到一千億,人人服務能到一萬億”。
眾多投資人認準了華大基因在未來可能有十倍乃至百倍的增長。4個月后,華大股價飆升至261.99元,市值從最初的78.85億元飆升至千億,股價僅次于茅臺。
但僅隔一年,華大的形象便一落千丈。
隨之下墜的還有股價,2018年7月16日,華大2.06億限售股解禁,當天開盤跌停,截至7月30日收盤,報74.19元/股,市值慘跌至296億元。
03
難回巔峰
前車之鑒,后事之師。
如今,國內外的“火眼”實驗室相繼落地,“重估華大”的聲音開始此起彼伏,令華大迎來一波瘋漲。最瘋狂時,其日均漲幅超5%,最高達199.4元/股。
眾多資本陸續加碼。其中,鈦信資本重度投資近1億美金,刷新了基因測序領域單筆融資額的最高紀錄。但即便如此,華大也沒有重回巔峰的千億市值。
相反,上市三周年這天,華大放出7倍凈利的利好,股價卻背道而馳,當日跌至176元/股,之后股價更是一降再降。
7倍凈利沒能撼動投資者的心智。有機構認為,華大的未來空間已被透支;也有人認為,經過幾十年的市場教育,投資者越來越理性了。
疫情期間,感染防控業務營收暴增,但它并不是華大的主要收入來源。2019年,該業務在總營收中占比僅為2.9%;而作為核心業務的生育健康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服務業務,基本持平,未實現明顯增長。
而觀察華大歷年財報可以發現,營收增長乏力,凈利增長下降,凈利潤從2017、2018年的3.98億、3.87億,降至2019年的2.76億。其中,政府補貼一直在上升,2018年是3807萬,2019年為4673萬,占利潤比例上升了6個百分點。
雖然華大聲稱,在全球范圍內建立的火眼實驗室,在疫情之后,還將用于各地分子基因學研究、公共衛生基礎配套等。但這種短期搶占行為,很難讓人相信,會給華大帶來更長遠的戰略性發展。甚至,由于疫情始終在變化之中,隨時可能戛然而止,導致華大的表現越出眾,投資者越謹慎。
這也反映了投資者對國內基因組學應用行業的觀望態度。
而華大的主營業務——生育健康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服務,也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
2019年7月,國務院發布意見明確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嬰兒死亡率分別控制在7.5‰及以下和5‰及以下,孕產婦死亡率分別下降到18/10萬及以下和12/10萬及以下”的目標。
12月,全國人大又通過了《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
這些法規和政策的頒布,明確了國家對基因組學應用于生育健康的態度,也加強了社會對基因技術的信任和重視,使得相關需求水漲船高,市場空間開始釋放。
這對華大看似利好,實則不然。
國家政策的明確、基因技術的進步,帶來的是成本下降、競爭加劇。據不完全統計,除了華大基因、貝瑞和康等老牌基因檢測企業以外,2011年后,基因檢測初創企業數量呈爆發式增長:2011年新增13家,2014年35家,2015年23家……
截至目前,約有400多家生物企業涉足基因,紅海掘金。
由于空間巨大,行業亂象叢生,不少公司打著基因檢測的旗號,提供紛繁復雜的產品,資質也頗為混亂,導致虛假宣傳遍地,醫療事故頻發,就連華大、貝瑞等行業龍頭也未能幸免。加之國內相關法律尚不健全,監管缺位,令此類現象屢見不鮮。
因此,國內基因組學應用行業的發展還處在初級階段,就算投資者看好前景,但高標準的基因測序能力和“基因科技造福人類”中間,還隔著重重已知或未知的障礙,在當下還可望不可及。
04
追夢赤子
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就忘記當初為什么出發。
人們還依稀記得,當年,汪建在未獲得政府授權的情況下,宣布“代表”中國加入國際人類基因組,承擔了其中1%的檢測任務。
汪建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而且是唯一一個吃螃蟹的人。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貫穿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史,在中國基因事業管控條例尚屬空白之際,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地,汪建的“造反”獲得了政府的同意,并出資5000萬元予以支持。
這是第一次,汪建憑借一身孤勇,贏得了嶄露頭角的機會。而他的暴脾氣,更像一種特別的外交技巧,在僵硬的規則面前實現微妙的逆轉。
2003年,SARS來襲,病毒破譯迫在眉睫。華大雖然因水稻和桑蠶基因測序項目,奠定了在中國基因組學界的地位,但信心滿滿的汪建,卻因非國家人員的身份,被隔絕在外。于是,他“喬裝”混進防治非典小組會議,怒斥所有人各自為政:
“我們華大只要拿到病毒樣本,幾個小時就可以解出來結構。有了這個,你們可以馬上做疫苗!”
汪建的話,震驚四座,也為華大贏得了一次“上臺表演”的機會。
于是,華大團隊加班加點,只用36小時,就破譯出四株SARS病毒全基因組序列;只用96小時,就研發出檢測試劑盒。之后,他將30萬份診斷試劑,全部捐給國家。
事成之后,汪建不無得意:“我只不過是小露了一手,讓你們看看厲害。”
2007年,美國的技術突破讓汪建看到了新機會,但當時身在中科院的他,卻受到了多方的詆毀和掣肘。于是,他與中科院分道揚鑣,又把華大基因搬到了深圳。
有人質疑這些逃離北京的科學家,學術水平肯定不行,汪建懟道,“發論文發得你們都不好意思”。
當年10月,華大宣布完成繪制“第一個中國人基因組圖譜”;第二年,同等量級論文達到7篇;第三年,23篇;第四年,51篇……要知道,在生物科學領域,全廣東從建國伊始,此類論文僅有2篇。
強化科研能力的同時,華大進一步整合了基因測序產業。
2010年,華大從美國Illumina公司購置了100多臺基因測序儀,隨即在產業鏈中下游呈現出巨大的優勢。這讓汪建看到了基因產業鏈上游的優勢地位,于是在2013年,華大對因經營不善面臨虧損的硅谷公司CG進行了收購。
這是一場擊破Illumina的“反壟斷”之戰。CG既有測序服務,也有測序儀制造,卻遭遇Illumina的專利訴訟纏斗。Illumina針對CG的收購甚至抬高了價格,卻被CG拒絕。這才給了華大一擊即中的收購機會。
當年,這就讓人類基因組測序的價格顯著下降,使得百萬量級的人類基因樣本檢測成為可能。
如今,在獲取CG核心技術的基礎上,華大已經研發出自主的核心專利,實現了基因測序工具的進口替代和自主可控,再也沒有“卡脖子”之憂。
這在當下的疫情狀況和國際形勢下,顯得別具意義。
回頭看,華大的創業歷程是如此純粹而生猛。早期的步步為營,使華大在全產業鏈、專利技術與產品線、規模布局、基因組大數據、臨床研究等方面,積累了強大的核心競爭力。
汪建總說,自己想把人生活出一份精彩來,希望華大在人類歷史上可圈可點。他幻想的藍圖是,在未來三五年,女性不再擔心宮頸癌;孩子出生了,不再有地中海貧血;中國的聾啞學校,要關掉95%。
更遠一點,汪建還把依靠基因技術實現質變的未來工業、農業和人類社會,描述為:“萬物生長不靠太陽,立體農業不靠土壤,掌握生老病死不是夢想。”
這是一個科學家對未來世界的構想,也是對自己所從事領域,甚至是對華大的未來雄心。當這個構想和雄心在現實世界被撞出一道道裂縫并不斷失色,很多之前被認為可能的也都變成了不可能,很多之前相信的也變成了不再相信。
資本市場有句名言:“行情總是在絕望中產生,在猶豫中上漲,在瘋狂中滅亡。”回望諸多科學家改變世界、技術成就偉大公司的軌跡,大抵也是如此。
1.華大基因歷年年度報告
2.棱鏡《華大基因“圈地”真相》
3.南方日報《專訪華大集團董事長汪建:希望“火眼”實驗室模式,為全球戰疫提供支持》
4.虎嗅網《華大癌變》
5.i黑馬《華大基因IPO煉成記:沒商業計劃書VC大鱷14億狂追》
6.財新網《華大汪建逆行入漢,十天建成萬人級“火眼”實驗室》
【本文作者王 寒,由投資界合作伙伴微信公眾號:華商韜略授權發布,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投資界立場。如內容、圖片有任何版權問題,請聯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資界處理。】本文來源:投資界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