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體溫、戴口罩、勤消毒,是大多數人對新冠疫情的印象。
從1月底爆發肆虐,到4月初各地接連宣布解封,籠罩全國整整一個季度的疫情正逐漸得到控制。但隨著各大企業返工潮來臨,為了防止疫情復發,各地通過“核酸檢測”的手段進行精準防控。
疫情以來,核酸檢測一直作為鑒定是否感染新冠的有效手段。4月15日,北京市衛生健康委下發通知,所有返京人員均應隔離觀察14天,并出示7日內未見異常的核酸檢測報告。在“后疫情”關鍵時期,核酸檢測更是成為眾多員工復工的健康通行碼。
“原本以為北京會快速解封,卻沒想到隨著國外疫情的爆發,成為了全國疫情最嚴重的地區,即便要隔離,我也不想再等了”,蕭林對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講道。
可萬萬沒想到,核酸檢測成為蕭林進京的第一道難關。
1個人的「碰壁」VS10個人的「順利」
蕭林告訴Tech星球,在尋找可以進行核酸檢測的機構時,他多次碰壁。
蕭林先咨詢了定點隔離安置湖北返程人員的酒店,得知其只對隔離人員進行檢測。緊接著問到常去的醫院,醫院回復稱不針對個人做核酸檢測,個人需要提前做一個預先基本檢測,預先檢測有相關癥狀,才給予做核酸檢測。
擁有核酸檢測資格的機構很少,蕭林最后不得不求助市長熱線,才了解到三所檢測機構名稱。
由于北京的酒店只認7天內出具的核酸檢測報告,擁有核酸檢測資格的機構,大多每周只開放一天。蕭林費盡周折拿到當周的預約資格,在4月15日來到檢測機構,排隊了半小時檢測。
檢測過程大概不超過5分鐘,但蕭林尋找檢測機構過程卻用了好幾天。不同的是,電商代運營公司負責人周佳榮則通過手機淘寶,一鍵為員工完成復工預約核酸檢測,從檢查到拿到結果只用了24小時。
長達數月的疫情,讓企業經營大受創傷。復工復產迫在眉睫,周佳榮所在公司不到五十人。同事不少是來自湖北和黑龍江等疫情嚴峻省份,20多名外省員工復工,需要做核酸檢測。
“疫情的影響蠻大的,今年的品牌客戶減少了很多預算。很多人以為像我們這種偏運營類的公司,遠程辦公也可以保證正常運轉,但實際上并非如此。比如選品、設計等很多工種需要現場配合完成。”周佳榮表示。
由于對核酸檢測了解甚少,周佳榮便想到在手機淘寶上試一試。在新冠核酸檢測專區咨詢客服后,立即確定了公司附近可以直接預約10人團隊的核酸檢測地點。
“離我們公司不遠,線上預約又很方便,預約時間的選擇余地也比較靈活”,周佳榮找到了一條捷徑。
周佳榮介紹說,整個取樣過程,專業且迅速,護士每完成一個標本的取樣,就會更換手套消毒,“用棉簽在喉嚨取樣,會感覺輕微的不舒服,但取樣過程很快”。
一天后,周佳榮和同事們拿到了自己的檢測報告,公司隔天便順利復工復產。
其實,除了到達測試地點,阿里健康的新冠核酸檢測服務還支持上門服務,應對企業的各種需求。據悉,部分地區20人以上就可以預約核酸上門檢測服務,各地標準略有不同。
核酸檢查背后的阿里健康布局
疫情之下,生活中的各個基礎行業受到挑戰。教育、物流、辦公如此,醫療行業更不例外。“互聯網+醫療”在疫情中的重要性愈發突顯。
3月20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提到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國家衛健委的委屬委管醫院中,互聯網診療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一些第三方互聯網服務平臺的診療咨詢量增長了20多倍。
以阿里健康為例,4月21日,阿里健康宣布聯合美年大健康、迪安健檢、愛康國賓、博奧頤和等天貓旗艦店,推出了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在線預約服務。有需求的企業和相關團體,在手機淘寶、天貓、支付寶、UC或夸克搜索等APP中,便能夠輕松預約檢測。
根據阿里健康體檢行業負責人董宇透露的數據,服務推出后,相關預約量和咨詢量均出現大幅增長,其中約六成咨詢量來自企業或團體。
越是緊急時刻,越能體現企業的技術能力。此次疫情中,阿里健康從互聯網醫療、醫藥新零售、慢病管理、醫療人工智能、防疫科普等方面,迅速為多個醫療健康場景提供應急解決方案。能夠火速上線這一項服務,飛速推進核酸檢測在線預約,這背后是阿里健康“數年磨一劍”的數字化建設。
疫情之中,阿里健康運用自身的“數據+算力+算法”,一方面為復工企業提供核酸檢測方案,另一方面為檢測機構提升了工作效率,從而實現檢測資源的有效配置。
阿里經濟體各業務線“戰疫”的協同效應也發揮出來了。今年2月,阿里推行的支付寶健康碼,目前已覆蓋全國70%的城市;高德地圖推出疫情地圖、疫情科普應用;菜鳥物流協作調配運力;天貓聚劃算打通檢測入口;釘釘為全國300多個醫療隊搭建管理平臺,提升醫院的信息化建設能力;阿里云與疾控中心CCDC合作,通過后臺算法進行疫情研判,為國家疾控中心官網進行安全維護,為地方醫院搭建業務系統。
阿里生態中的各個分支,都將自己的技術長板運用在醫療健康中,為阿里巴巴健康數字新基建夯實根基。
隨著醫療成為社會亟待提升效率的重要一環,阿里健康的業務也正悄然升級。
2014年,阿里收購中信旗下的二十一世紀有限公司,10月更名為阿里健康,正式進軍健康賽道。緊接著在阿里集團支持下,阿里健康延伸了自己的觸角。對保健產品品牌收購,增加營收支柱;在此基礎上,阿里健康落子不斷,與醫院合作,打通在線掛號、問診、購藥流程,形成線上線下一體的醫藥健康服務體系。
同時,阿里也建立了自己的互聯網醫院,打造成為擁有數萬名專業醫生、藥師和營養師的龐大線上機構。此外,通過投資并購幾大線下健康機構,融入阿里云、達摩院的先進技術,阿里大健康開始全面升維。
從武漢封城后推出對湖北地區的免費問醫服務,到疫情蔓延至全球后將問醫服務覆蓋全球華人,從推出“買藥不出門”、“放心購藥計劃”、“慢病福利計劃”,解決疫情隔離措施下的全國3億慢性病患者的買藥問題,到上線全國100城在線預約新冠核酸檢測服務,幫助全國復工復產。疫情期間,接連不斷的業務動作既是多年深耕健康領域的厚積薄發,也傳遞出阿里布局數字健康新基建的決心。
“阿里集團其實把健康當成一個非常重要的賽道,一個戰略的重點來進行布局”,阿里健康資深副總裁馬立在4月1日一次媒體采訪時表示。
2020年3月15日,阿里健康換帥,朱順炎出任CEO。伴隨人事調整,阿里健康表示,朱順炎的加入, 將為面向未來的創新加強組織保障和投入,助力加速全社會醫療健康領域的數字化“新基建”。
背后的基石——數字健康新基建
如同疫情中加速發展的在線教育、遠程辦公,眾多場景需求被催生,互聯網醫療也是如此。互聯網線上問診,地方醫療服務,互聯網醫藥服務,醫療云建設等等,應運而生。
對于如何建設數字健康新基建,馬立進一步闡釋了阿里健康與其他平臺布局健康服務的不同之處。
“技術驅動是基礎,為互聯網、大數據、云的能力,還是AI人工智能提供能力。再者是產業結合,從傳統互聯網過渡到產業互聯網,要跟產業的各種環節要進行緊密的整合。最后場景為王,不能脫離真實的使用場景而閉門造車。”馬立說道。
“在重視應用的基礎上要對產業有深入的理解,然后進行場景整合”,與其他企業在單一領域布局健康服務不同,阿里健康結合的是阿里巴巴全平臺的生態協同能力,包括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電子商務、物流等。
阿里內部科研機構達摩院,從AI技術角度,基于阿里巴巴的數據中臺能力,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醫療監測領域,影像AI技術的研發將新冠CT篩查縮短至20秒,準確率高達96%。針對各種疾病的基因檢測與診斷,也通過AI技術大幅提升效率。
“像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部分一樣,這一部分能不能做得好,其實是依靠90%的在水面下面的那些基礎能力的支撐。”馬立總結道。
伴隨著疫情期間互聯網醫療的快速建立社會公眾認知,一場名為“數字健康新基建”的變革如火如荼展開。
在此前媒體總結的阿里巴巴數字健康新基建的具體醫療場景中,涉及到六大板塊,包括:區域醫療云、醫療人工智能、電子健康檔案、互聯網醫療、藥品流通網絡和藥品追溯系統。
阿里巴巴健康新基建版圖
這六大業務板塊彼此交織融合成一套生態體系,為復雜的醫療健康行業提供一套橫向打通的、完善的醫療健康基礎設施。支撐阿里巴巴數字健康新基建這座巨大冰山,除了阿里健康原有業務聯動之外,還有阿里生態中其他業務的鏈接,共同探索互聯網醫療領域,呈現出目前的阿里生態下各種醫療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疫情中凸顯的“剛需”,阿里健康的此次“起飛”,有著政策東風的加持。
自2月份以來,包括國家衛健委在內的政府機構陸續出臺政策,鼓勵開展互聯網醫療的實踐,以應對疫情中慢病患者不方便線下就醫等難題,4月28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更是明確,要適應群眾數字消費新需求,促進網上辦公、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應用。
云計算、數據智能、智聯網和移動協同技術組成的新基礎設施,阿里大健康已經俱備。在此次新冠疫情中,阿里數字新基建搭建起了支撐數億人防控疫情、復產復工的數字防疫系統,成熟的數字化開發能力正在醫療健康行業蝶變。
5G時代正在疾馳而來,國內疫情正在逐漸退散。陰霾消散,人們分明看到,阿里數字健康新基建的藍圖雛形俱現。
【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 投資界轉載,文章版權歸 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投資界立場,轉載請聯系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得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系(editor@zero2ipo.com.cn)】本文來源:投資界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