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由《醫師報》主辦、《臨床麻醉學雜志》協辦的“麻醉專科建設高質量發展論壇”在京舉行,麻醉科攜手外科和藥學領域的專家,聚焦探討加快術后康復(ERAS)理念引領下的麻醉領域發展。 ERAS是以循證醫學證據為基礎,通過外科、麻醉、護理、營養、康復理

2月26日,由《醫師報》主辦、《臨床麻醉學雜志》協辦的“麻醉專科建設高質量發展論壇”在京舉行,麻醉科攜手外科和藥學領域的專家,聚焦探討加快術后康復(ERAS)理念引領下的麻醉領域發展。
ERAS是以循證醫學證據為基礎,通過外科、麻醉、護理、營養、康復理療、心理等多學科協作,優化圍手術期相關治療的臨床路徑,緩解患者的圍手術期應激反應,進而減少術后并發癥、縮短住院時間,并改善術后康復和預后,其最大的受益者是患者。
會議認為,新時代麻醉學科發展要以安全麻醉、學術麻醉、品質麻醉和人文麻醉為導向,借力多學科合作(MDT),提升醫療品質,立足ERAS,推進學科高質量發展。
加快術后康復,助力麻醉學科高質發展
會上,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現任主任委員、國家麻醉專業質控中心主任、北京協和醫院麻醉科黃宇光教授指出:隨著現代麻醉技術的日臻完善,麻醉安全大大提升,麻醉相關病死率已經顯著下降。麻醉學已經向圍術期醫學轉變,而ERAS理念的出現進一步助力了學科的發展。
開展ERAS 已經成為評價醫療質量管理能力與水平的重要標志,MDT是實施ERAS的必備條件,臨床麻醉涵蓋ERAS圍術期全程,貫穿于術前管理與優化、麻醉方法、疼痛管理、圍術期體溫保護、圍術期液體治療等諸多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普外科楊尹默教授認為,ERAS真正的內涵是減少應激并促進術后康復,是經過循證醫學驗證,有助于改善患者術后轉歸的一系列臨床路徑,而非一個獨立學科。“ERAS不可一概而論,要個體化;不可一種模式,要多學科;更不可一蹴而就。”
圍術期疼痛管理,阿片類鎮痛藥不能少
在臨床工作中,疼痛已成為繼體溫、脈搏、呼吸、血壓4大生命體征之后的第5生命體征,并日益得到重視,有效的治療和控制圍術期疼痛,可直接影響手術患者的預后和轉歸。
在ERAS的理念推動下,術后疼痛管理正經歷著不斷的發展與變革,學術界開始從“阿片類藥物主導型鎮痛”向“阿片類藥物節約型鎮痛”轉變。
會議開放討論環節中,專家們指出,減少阿片類藥,但鎮痛藥不能少,因為只有良好的鎮痛,患者才能早期下床活動,盡早恢復經口進食、飲水。要把鎮痛做好,盡可能用ERAS 理念讓患者快速康復。麻醉醫生和外科醫生在實踐中已總結經驗,如采用多模式鎮痛方式,盡量選擇不良反應少的鎮痛藥物,包括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阿片部分激動劑等。
指南推薦術后采用多模式鎮痛方案,多模式鎮痛是指聯合應用不同鎮痛技術或作用機制不同的鎮痛藥,作用于疼痛傳導通路的不同靶點,發揮鎮痛的相加或協同作用,又由于每種藥物的劑量減少,不良反應相應減輕,從而加速患者快速康復。
例如,可以考慮與阿片受體部分激動劑或非甾體鎮痛藥物聯合使用,實現多模式鎮痛,增強鎮痛效果的同時降低各類藥物的用量,從而降低不良反應,推動多模式鎮痛理念的應用與發展。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