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4日,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拉開帷幕。 代表履行職責、委員參政議政,話題都是行業的風向標,一定程度上預示著行業的走向。健識局獲悉,恒瑞醫藥董事長孫飄揚、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齊魯制藥總裁李燕等200余位醫藥醫療界代表委員將從生物創新藥產業發
2022年3月4日,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拉開帷幕。
代表履行職責、委員參政議政,話題都是行業的風向標,一定程度上預示著行業的走向。健識局獲悉,恒瑞醫藥董事長孫飄揚、貝達藥業董事長丁列明、齊魯制藥總裁李燕等200余位醫藥醫療界代表委員將從生物創新藥產業發展、中醫藥傳承復興、基藥目錄調整等多個角度為行業建言獻策。
不過,今年醫藥健康領域還有一個特殊話題尤其引人注目,熱度最高、最“出圈”。
健識局統計發現,截至3月4日,已有來自企業界、政府、高校等不同領域的十余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公開表示:自己今年的建議、提案與生育問題相關。
多位代表委員表示,在完善生育配套設施的同時,也要重點解決不孕不育難題。也就說,除了解決“不愿生”,也想辦法解決“不能生”。
十余項建議提案直指生育問題
大部分關注點仍集中在如何解決“不愿生”。
全國人大代表、溫州大學研究員蔣勝男建直接建議,將男性帶薪陪產假延長至42天;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政府參事胡衛則認為:可以以國家的名義為新生兒家庭送禮盒,為新手媽媽制備必需品。不需要的媽媽們,可以把禮包兌換成津貼。
這些“催生”建議背后,是中國出生率的大幅下降。根據七普數據,2020年中國育齡婦女的總和生育率為1.3,處于較低生育水平,甚至低于英國、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過去的十年中,國內人口年平均增長率僅為0.53%,是196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另有一些代表,將目光對準了4000萬想生卻“不能生”的群體上。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涿州范陽醫院院長周松勃認為,要鼓勵研發新興的輔助生殖技術,將成熟、安全的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民革中央提交的38項提案中,也提到應提高對育齡人群生殖障礙問題的重視,構建起“制度性保障體系”。
太平洋證券數據顯示,因為不良生活方式、工作壓力、環境惡化等原因,國內不孕不育率持續走高,預計2023年將達到20.4%。
中國的生育結構出現了微妙的變化,一些有生育意愿的人不孕不育;有生育能力的人群又缺乏生育意愿。因此在政策端要解決“生育困境”,需要從多方面發力。
輔助生殖產業火熱
2021年5月31日,“三孩政策”突然落地。
自那以后,三孩和母嬰概念股一度被市場看好,“輔助生殖第一股”錦欣生殖、健康管理公司愛帝宮、醫療器械公司貝康醫療、甚至做童車的好孩子,都在短期內股價大漲。
2013年以來,從“單獨二孩”,到全面放開二孩、三孩,國家生育政策不斷調整的同時,對輔助生殖行業的支持和監管也在同步進行。
2001年,中國頒布了《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管理辦法》,申請設立輔助生殖機構需要統一審批。到了2007年,國務院選擇將審批權限下放至各省,并規定每省最多只能有一家輔助生殖機構。

隨著生育政策逐步放開,輔助生殖監管辦法也在調整。2021年最新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應用規劃指導原則》規定,把230萬-300萬常住人口作為開辦輔助生殖機構數量的參考標準。
資本聞風而動。據企查查數據,2014年以來,輔助生殖賽道總共發生了60余起融資事件,僅披露的融資金額就接近40億人民幣。其中,2020年和2021年的融資項目數量均達到了10起以上。
數據來源:企查查
此前中國輔助生殖技術以公立醫院為主開展,錦欣生殖等一系列民營企業的參與,將市場盤活。目前錦欣生殖的市場占有率已經突破3.9%。
還有大批新興企業在冒出頭。2021年8月,剛剛成立兩個月的女媧生命拿到了數千萬天使輪融資。公開資料顯示,這家企業聚焦于試管嬰兒技術服務,目前已經在國內開展了近千例胚胎檢測的臨床前研究。
風口依然離不開政策
不過整體來看,國內輔助生殖的滲透率并不高。東吳證券數據顯示,2018年時,國內的輔助生殖滲透率僅為7%。同期,這項技術在美國的滲透率已經達到30.2%。
價格是原因之一。國內普及程度較高的輔助生殖技術包括人工授精和體外受精兩類。體外受精就是外界理解的“試管嬰兒”,對于一些生育困難的人群來說,試管嬰兒是最好的輔助生殖方式,但其短處也十分明顯:貴。
太平洋證券數據顯示,國內人工授精的成本一般在5000元/周期,而二代試管嬰兒的成本則大致在25000-40000元/周期左右。這只是做一次的價格。
據Front Endocrinol數據,平均而言,國內35歲以內、35-39歲,以及大于40歲的人群所需對應周期分別為2個、3個和9個左右。隨著高育齡患者的增加,國內人均周期將從2016年的3.46個提升至2030年的4.61個。算下來,做二代試管嬰兒想要成功懷孕平均花費在10萬元以上。
政策層面已經開始努力了。2021年9月,國家醫保局在答復將“不孕不育癥輔助治療納入國家醫保提高人口增長的建議”時,就曾表示會逐步將醫保能承擔的“技術成熟、安全可靠、費用可控的治療性輔助生殖技術按程序納入醫保支付范圍”。
2022年2月底,北京市醫保局等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規范調整部分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的通知》,宣布將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16項輔助生殖技術納入北京醫保甲類門診報銷,實際報銷金額在70%左右。以胚胎單基因病診斷這項三代試管嬰兒技術為例,報銷后,患者每檢驗一個胚胎,只需自費1515元。
對此,盡管醫保基金能否“持續負擔”的質疑聲屢屢出現,但行業普遍持樂觀態度,認為各地可以酌情鋪開,最終將其推廣至全國。
文 | 古月
運營 | 廿十三
每天兩篇深度稿件,解碼醫藥健康
#聚焦兩會##三胎政策#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