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塞力斯醫療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塞力醫療”)宣布與挪威高科技分子診斷公司GeneticAnalysis(以下簡稱“GA”)簽署針對中國市場的實驗室自建項目檢測(LDT)的開發和評估合作協議。 雙方將共同評估和開發基于腸道微生態的創新診斷解決方案
近日,塞力斯醫療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塞力醫療”)宣布與挪威高科技分子診斷公司GeneticAnalysis(以下簡稱“GA”)簽署針對中國市場的實驗室自建項目檢測(LDT)的開發和評估合作協議。
雙方將共同評估和開發基于腸道微生態的創新診斷解決方案,以滿足中國快速增長的腸道微生態市場需求。塞力醫療將充分依托集團位于上海的獨立醫學檢驗所,進一步開發和分銷基于靶向的多組學GAmap?分析技術,用于識別和表征東方人群腸易激綜合征(IBS)和炎癥性腸炎(IBD)患者的菌群失調,幫助解鎖和建立東方人群獨有的腸道微生態評估標準。
塞力醫療秉承為健康中國而創新的企業使命,持續探索全球高端IVD領域頂尖技術,本次與GA合作的腸道微生態項目,是分子診斷市場中一個新的、未觸及的領域,意味著塞力醫療在國內整個腸道微生態產業的創新領跑。
一.最龐大微生態系統催生巨大產業前景
作為“人體第二基因組”的人體腸道微生態在維持人體健康和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世界面臨的如新冠疫情等重大傳染病的爆發流行、食源性疾病、致病性耐藥“超級細菌”等問題趨于嚴峻,威脅著人類健康。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糖尿病發病率的上升、老年人口的增長以及制藥廠和學術界的持續關注,我國人體腸道微生態市場一直在大幅增長。
>>>>微生物組學檢測市場
最新預測顯示,人類微生物組學檢測市場在2022年至2029年期間將以22.5%的速度增長,到2029年達到9.65億美元。無論是從循證醫學研究,還是從新藥物上市的角度來說,預計中國將與美國一起成為加速全球市場增長的主要貢獻者之一。
與此同時,對經過臨床驗證的微生物組學檢測的需求也在不斷增長。中國人群IBS的總體患病率為1.4%~11.5%,女性略高于男性,中青年人群居多。雖然IBS在基層醫療和胃腸病門診很常見,但最新的IBS中國專家共識指出,只有25%的IBS患者就診,反映IBS患者發病率可能被低估。此外,預計到2025年,中國IBD病例總數將達到150萬例。
此外腸道微生態藥物研發具有較大潛力,目前腸道微生態醫藥產業格局已成形,上游腸道微生態檢測與下游藥物開發相輔相成。目前正處于科研向產業轉化的前期,正值布局良機。
>>>>傳統微生態制劑市場
益生菌是臨床使用最廣泛的微生態制劑,中國益生菌行業市場接近千億規模。2020年中國的益生菌市場達850億元,2012-2020年間復合年均增長率17.11%。益生菌市場成長驅動強勁。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將加速中國消費者對免疫營養品的認知及重視,益生菌產品因其改善胃腸道、增強免疫力等因素備受追崇。推動因素包括:中國益生菌管理法規與標準健全,利好益生菌品類的規范化和長期穩健發展。此外龍頭企業加入和市場品牌增多,益生菌產品不斷創新,產品功效逐漸滿足消費者腸道保健需求。
目前本土益生菌廠家占整體市場規模小。 國外廠商美國杜邦(50%)與丹麥科漢森(35%)為中國益生菌原料占比最大兩家公司,占國內整體原料市場的85%,其余廠商約15%。益生菌原材料市場上具有一定規模的中國廠商相對較少,年產能及產值在千萬規模以上的公司主要有北京科拓恒通、江蘇微康生物、河北一然生物及上海潤盈生物四家。
中國益生菌產業起步較晚,知識產權和技術落后,本土公司占整體市場規模15%,企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以滿足益生菌制品生產、貯存。
>>>>創新微生態藥物/療法市場
微生態新藥行業未來的想象空間將空前巨大(微生態藥物是指利用正常微生物或調節微生物正常生長的物質制成的藥物制劑,通過腸道-身體網絡調控全身的免疫反應,適應癥非常廣泛)。據相關報道,預計到2025年,該市場空間在美國將達到百億美元。根據目前已經進入臨床階段研究的疾病市場規模預估,現階段全球微生態藥物落地空間約500-600億美元。根據腸道微生物相關疾病研究文獻,假設一定比例的患者使用微生態藥物治療,預估微生態藥物可滲透的市場空間大約有1,000億美元,腸道微生態藥物將陸續登場。預計未來3-5年將有大量的微生態藥物涌現。
2016-2025年美國微生態藥物/療法市場預測(按疾病領域)
數據來源:GroundView Research
腸道微生物菌群失調導致的疾病日益流行,以及為生物藥物開發研究提供大量資金,成為了肯定該市場增長的關鍵驅動因素。
微生物組療法在各個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其中包括艱難梭菌感染、克羅恩病、炎癥性腸病(IBD)和糖尿病。其中,艱難梭菌在2015年占據了超過40.0%的最大市場份額,這可能僅僅是因為FDA批準FMT用于艱難梭菌的治療。另一方面,克羅恩病有望成為微生物療法中增長最快的應用。超過20%的藥物用于克羅恩病的治療。隨著RP-G28等藥物在2019年后的商業化,預計其他疾病的應用(如治療乳糖不耐癥)在預測期內將出現快速增長。
二.腸道微生態作用多種疾病譜,新調節機制頻受關注
近年來,腸道微生物相關研究文獻數量快速增長,腸道微生態研究不斷升溫,10年間研究論文數量增長15倍。針對人體微生態的研究包括基礎科研和疾病關系研究,如炎癥性腸病治療和PD-1免疫療法等研究在Nature、Science、Cell等頂級期刊發表腸道菌群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和關聯也逐步得到證實。
腸道菌群已走入科學研究的舞臺中央,未來相關文獻還會快速增加。同時,全球臨床研究的發表成果也持續高漲。腸道菌群研究熱潮還會持續。
PubMed中菌群和腸道菌群相關文獻的增長趨勢
微生態全球臨床研究概況
(資料來源,腸道菌群:從因果到多中心臨床研究,周宏偉)
人體微生態,尤其腸道微生態失衡已被證實與包括腫瘤、免疫系統、代謝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等疾病在內的50多種重大和慢性疾病直接或間接相關。而包括遺傳、分娩方式、年齡、環境(如飲食、喂養方式)、用藥等在內的多種因素都能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和塑造我們的腸道菌群。因此,通過對腸道菌群進行調整和干預,進而改善人類健康和疾病也被寄予厚望。微生物群由寄生在宿主上皮屏障上的共生細菌和其他微生物組成。其中,共生菌群對生物體的健康和生存具有重要意義。微生物群對機體生理功能影響包括:維持機體局部屏障穩態,調節機體代謝、造血、炎癥、免疫等系統功能。以下將重點就癌癥、代謝疾病、免疫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的作用機制重點闡釋:
>>>>微生態與癌癥
據相關文獻報導,在上皮屏障和無菌組織中,微生物群也參與癌癥的發生、發展和擴散;尤其是腸道微生物群,調節了對癌癥治療的反應和對有毒副作用的敏感性。調控菌群在改善抗癌治療療效上同樣發揮重要效應,包括免疫療法在內的新療法已經極大地改善了許多癌癥患者的預后。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其他宿主因素(如宿主基因組學和微生物組)可以顯著影響治療反應。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幾種不同的策略對微生物群進行修飾,來改善癌癥治療結果。同樣,用微生物制劑或其產品治療癌癥也有縮小腫瘤的潛力。未來的抗腫瘤治療可以將免疫療法和微生物群調節及其產品聯系起來,以便能更直接地針對惡性細胞。現在的證據表明,這些微生物可能對某些癌癥具有易感性,也可能影響對治療方法的反應。
>>>>微生態與與糖尿病、腎病、心血管疾病等代謝疾病
腸道微生物群已被認為是肥胖和肥胖相關代謝功能障礙等疾病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動物模型中進行的實驗已經為腸道微生物群在肥胖和胰島素抵抗病因學中的因果作用提供了證據。感染與心血管疾病和動脈粥樣硬化的發展息息相關。過去十年的研究發現,人體不同部位的微生物生態系統會導致代謝和心血管相關疾病。
心臟代謝疾病(CMDs)與腸道微生物群組成的變化有關,在臨床前模型中發現宿主環境和微生物群之間存在聯系。此外腸道菌群在治療難治性高血壓也能對血壓調節產生的代際影響,以及腸道菌群修飾在改善健康和預防疾病方面的治療潛力。
疾病預測:腸道菌群的基本規律與動態變化
(資料來源,腸道菌群:從因果到多中心臨床研究,周宏偉)
>>>>微生態與免疫疾病
微生物群為免疫系統的發育和功能提供了重要的信號,隨著微生物群落分析技術的日益普及,也促使許多免疫學家進入宿主微生物研究這一不斷發展的領域。腸道生物失調與包括炎癥、自身免疫、代謝、腫瘤和神經退行性疾病在內的大量多因素疾病都相關,基于免疫學與微生態的關聯概述,目前已提出了合理設計新的治療方法思路,指出從分子水平了解失調的起源、其內源性和環境調節過程及其下游效應,可能有助于針對多種免疫介導的常見疾病,開發出微生物靶向療法,比如人體內微生物與宿主相互作用的機制,并確定了預防或調節炎癥性疾病和提高癌癥免疫治療效果的治療靶點。
>>>>微生態與消化系統疾病
微生態在炎癥性腸病(IBD)的發病機制中起著多方面的作用,分子分析已經揭示了許多證據,提示微生物分類學成員和微生物代謝物與IBD有關,但它們作為臨床生物標記物的應用仍處于初級階段。宿主血清學微生物標志物的開發和驗證,是IBD診斷和預后研究的一個重要進展,也是確定IBD疾病狀態和表型中其他類型微生物標志物的模板。在探究重建腸道生態系統的針對性方法,包括明確的適應癥、治療方法和診斷方法,可能還需要數年的時間,但在一些早期試驗中,通過重建腸道微生物群來治療復發性艱難梭菌感染,已經取得了顯著成功。
三.不斷革新的診斷及臨床應用助力深度探索腸道微生態
人類腸道微生物與人類健康和疾病有著重要關聯。高通量測序技術的發展開啟了人類腸道宏基因組及其與人類宿主關系的研究。此前,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啟動了人類微生物組計劃(HMP),歐盟發起的人類腸道宏基因組計劃(MetaHIT),為研究人類腸道微生物提供了豐富的數據資源。已有研究表明,人類腸道微生物與消化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精神系統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一些感染性疾病相關。隨著研究的深入,腸道微生物的相關信息或有助于多種疾病診斷和治療。
幾種不同的微生物調節機理示意
>>>>腸道微生態檢測仍屬新興領域,行業標準亟待設定
目前腸道微生態產業鏈以上游檢測為主,下游微生態藥物尚屬早期。在海外,美國人體微生物初創公司有36家,歐洲有10家,各家企業業務布局包括微生物治療、微生物相關技術(如數據庫、數據分析、口服制劑技術等)、益生菌保健品、微生物診斷。國內,腸道微生物產業發展方向包括腸道微生物檢測,疾病的診斷、治療、健康檢測,保健品和藥物研發等。
腸道微生物群落分子檢測仍是新興領域,即便是美國市場也仍無相關的成熟分子診斷產品,國內更是一片空白。據悉,現有的腸道微生態檢測手段多以細菌培養為主,大部分的腸道細菌仍不能培養,這為通過腸道菌群檢測以了解健康狀況和診斷疾病帶來了極大阻礙。
提到檢測大家首先考慮到的肯定是測序。但用16SrRNA的方法或者是Shotgun(鳥槍法)的方法,通過二代測序,可以更快地了解整個菌群的組成還有功能,并且在不同的疾病狀態之下都會看到菌群的不同隨之找到一系列標志物。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檢測手段越來越發達,16SrRNA基因文庫的誕生為腸道微生態檢測帶來曙光。16SrRNA基因文庫方法只需少量的糞便樣本,便可測定腸道中幾乎所有菌群的分布情況,通過全面檢測腸道獲知腸道菌群的代謝情況以及人體免疫情況,對疾病風險進行預測,達到更快速、方便、準確,獲取信息更多的目的,同時可以提供有針對性的健康干預建議,更好地維護健康與促進疾病的治療。
在拓展此技術領域的同時,雙方并沒有忽略腸道微生物組學領域的微生物成分在研究人類疾病時的重要作用。與直接測序人類基因組的人群基因組學研究相比,這仍是一個相對新興的領域。如今,人們用來表征腸道中微生物群落的主要研究工具還遠非理想。
例如,根據該領域的專家調查,大多數研究仍在使用通過NGS進行的16S部分可變區域測序來研究腸道微生物組,一些有遠見的科學家將HiFi的全長16S測序與NGS的部分16S可變區域測序進行了比較,發現NGS方法學很有局限性,會導致結果偏倚。
由于與NGS的價格漸趨均等,通過此16SrRNA基因文庫法可以輕松地進入這個市場。雙方已經設定與中國微生物組領域合作的目標,以建立中國腸道種群固有的全長16S數據庫。另一方面的應用就是基因組區鳥槍法宏基組領域,各種跡象表明在此領域HiFi的優勢也是壓倒性的。雙方與該領域的多個關鍵意見領袖(KOL)的合作已顯示出巨大的希望。
作為描述腸道微生物群落復雜差異的簡單工具,菌群失調指數評判標準的價值顯著存在,此外,一些菌群失調指數已被成功應用于描述不同疾病或病癥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群特征,它們可能在特定的疾病和治療方面有重要的應用。
>>>>微生態開辟新藥研發新路徑,掘金千億廣闊藍海
近年來腸道微生物已成為熱門研究方向,腸道菌群對宿主免疫系統的發育和功能產生根本性影響,同時直接影響腸道及其他器官的相關疾病,此外,大量的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與包括心血管、腫瘤、神經、消化等多種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通過對腸道微生態的檢測,可了解人體健康狀態,預測相關的疾病風險,為疾病的治療提供指導,使精準治療更具針對性。
基于微生態系統與人體潛在疾病的密切關聯,近年來一個炙手可熱的領域——微生態新藥研發,正在火速升溫。腸道微生物藥物開發,引領了整個藥物開發進入一個嶄新時代,相較于傳統小分子、大分子藥物,腸道微生物藥物具有一系列優勢特點:首先,腸道微生物藥物的安全性更高;其次,腸道微生物藥物的研發周期更短。再者,腸道微生物藥物能夠適用更加廣泛的適應癥。
微生態藥物的作用機制圖片來源: Evelo Biosciences 官網
腸道微生物中,無論是細胞數目、基因數目,還是可成藥靶點數目都遠遠大于人體。它們與人體內機體功能有著密切關系,例如免疫作用、代謝作用、神經調控作用等等。除此之外,腸道微生物還能起到調節人體微生態作用,這都為腸道微生物領域藥物開發提供了廣闊的前景。
2009年到2018年,腸道微生物相關研究文獻數量快速增長,關于腸道微生物治療手段相關臨床研究注冊數量也快速增長。在此背景下,很多國際藥企都積極加入腸道微生態制藥當中,與腸道微生態制藥企業進行綁定,針對具體適應癥進行藥物開發。
腸道微生態制藥臨床開發現狀(資料來源:未知君)
腸道微生態藥物主要分為活體生物藥、糞菌移植、小分子微生態調節劑,其中活體生物藥為主力軍。統計數據發現,這些合作模式是多種多樣的,既可以體現在細節,例如在單菌、配方菌,以及菌相關小分子合作,也可以體現在藥物開發,生產制造等方面合作。技術發展到現在又形成了一些具體的治療形式。其一,是糞清移植(FMT)技術,通過腸鏡或是口服腸溶膠囊的方式,在臨床上應用全菌對患者進行治療。其二,是配方菌藥物,當菌種成分明確時候,可以形成特定配方菌藥物。其三,是代謝產物藥物,當我們對具體菌種和其宿主之間作用機制有了十分清晰的認識,就能夠針對代謝層面實現藥物產業化。其四,是人工改造菌藥物,部分制藥公司會針對現有菌種進行一定改造,以實現特定基因功能高效表達,并應用到特定治療場景上。
由此,國內微生態藥物研發尚處初期,未來發展將大大可期。從相對成熟的臨床治療手段看,糞菌移植治療、腸道微生態制劑已率先取得研究進展,被認為是今年的突破性醫學進展。
隨著人工智能和高通量篩選手段,能夠解決傳統方式下,將微生態藥物開發時間和成本問題,幫助開發者提前錨定藥物有限性,弱化人體應用過程中系統轉變帶來的不確定性,以革命性提升微生態制藥速度。
不同于“細胞-動物模型-人體”的傳統醫藥研發路徑,新型AI科技公司的微生態藥物開發平臺將腸道微生態做為基礎,利用“人工智能+生信分析”技術,與腸道微生態技術相結合,通過數據積累與AI算法加持,對AI算法持續改進與評估,通過分析工具深度解析關鍵通路及主要貢獻的腸道菌群樣本庫和測序數據集,極大地提升了新藥的研發效率和成功率。預測未來藥物研發模式逐漸由小分子藥物演變為大分子藥物、基因編輯,最終發展為以人工智能生信分析驅動的細胞治療、微生態藥物。
AI挖掘微生物組學分子的研究方向 (資料來源:數據和方法驅動的微生物組研究,王軍)
四.腸道微生態投融資火熱,微生物組療法未來可期
腸道菌群相關研究自2006年起開始突飛猛進,既與科學界對菌群功能的認識逐漸深入有關,也和國家的戰略支持密不可分。高額投入實現了高產,在《熱心腸日報》近四年收錄的文獻中,有超過1/3來自于美國的研究機構(圖5)。不過中國(包括港澳臺地區)、英國、德國、加拿大、法國等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在持續加大投入。據估算,全球在過去十年對菌群相關研究的資金投入已超過17億美元。
不同國家腸道菌群相關公司融資額
與此同時,腸道菌群相關的產業轉化也在持續發展,菌群及相關生物技術公司的成立如雨后春筍,資金投入也越來越大。截止到2019年,全球有超過30億美元投入到腸道菌群相關創新公司(圖6)。與基礎研究情況類似,美國以超過24億美元投資一馬當先,其他國家正迎頭追趕。
其中腸道微生物群正在被視為新的藥物靶點,藥企巨頭以及投資者們摩拳擦掌,紛紛入局。短短幾年時間內,各大生物技術/科學公司獲得大量投資,例如輝瑞聯合領投SecondGenome B輪4260萬美元,百時美施貴寶參投VedantaBiosciencesC輪4550萬美金融資……目前,全球微生態藥物在研的國家/地區一共有17個,其中在研藥物數量5個以上(含5個)的國家/地區有7個,主要覆蓋了腸道微生物、口腔微生物、生殖道微生物和皮膚微生物領域,其中,腸道微生物仍是主要聚焦領域。
微生態藥企地區分布/融資情況(來源:知幾未來研究院)
此外,關于未來微生態會往何方向發展、行業里會有何領域的重大突破,我們根據InformaConnect上對未來5年微生物組療法的前景預測,匯整了行業內七位專家的意見:
Jack Gilbert:
Professo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基于微生物合成的且人體能感應的小分子代謝物,來干預調節轉錄和細胞活性是關鍵,這些將產生最大的中期影響。
當然關鍵問題是,都有哪些代謝物?它們是單獨起作用還是協同起作用,以及我們如何在不使用益生菌(可能有效也可能無效的益生菌)的情況下將它們應用于醫藥?
細菌將代謝物輸送到身體的方式與我們輸送相同化合物的方式顯著不同——這對療效和劑量依賴性有什么影響?
Mark Smith:
CEO, FinchTherapeutics
在接下來的五年里,我相信移植完整的微生物群落療法(糞菌移植)將繼續在微生物療法領域中占主導地位。這些治療,跟免疫球蛋白和其他血液制品一樣,來自健康捐獻者,僅通過一次干預即可重置病人的全部微生物群落。
今天,基于健康捐獻者的完整微生物組療法已經在臨床上得到廣泛應用,超過45,000名艱難梭菌患者使用過這種方法。
隨著我們對復雜的微生物生態系統理解的加深,我相信這一領域將會朝著簡化方向發展,即下一步將是從整個微生物群落向下轉化為可以純培養的關鍵生物群系。
我相信微生物全譜療法和精選的組合方法對該領域都是至關重要的,微生物全譜療法在未來五年在臨床和商業上最為重要。
Martha Carlin:
CEO,The BioCollective
我認為腸腦軸療法是最有希望的領域之一。
雖然IBS/IBD在早期微生物投資中處于領先地位,我們從這些早期投資中已經學到了很多東西。在腸道和大腦之間的關聯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快速進展,這意味著這方面的機遇大有希望。
我們已經看到精神分裂癥、自閉癥、帕金森氏癥、多發性硬化癥、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癥,甚至阿爾茨海默病與影響腸道和大腦化合物的潛在病原體有關。
Regina Au:
Principal,New Product Planning Consultant at BioMarketing Insight
隨著我們進一步了解微生物群在機體生理和疾病中的作用,我認為這個領域將繼續發展。有三個領域將會發展最快:1)腸道(腸易激綜合征、炎癥性腸病、結腸癌等)有持續的熱點和研究;2)大腦或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腦腸軸理論;3)免疫系統。
從研究的角度來看,一旦這些領域被更好地理解,它將迅速擴展到所有其他領域,因為一切都是相關聯的。
從治療的角度來看,該行業還沒有找到如何實現共生或恢復機體的正常功能。一旦研究人員發現這一點,市場上的產品將會出現爆炸式增長。
Dr Chengwei Luo:
CEO,DeepBiome Therapeutics
在過去的5年里,我們在微生物與人體健康的關系上,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數據和監測結果,但是微生物-宿主相互作用的機制仍然未知。這種機制可能通過微生物合成的小分子物質,或者是通過宿主免疫系統識別的抗原。
我認為對于這些方面的理解并從這些機制中獲得治療方法具有廣闊前景。
Gitte Pedersen:
CEOand Co-founder Genomic Expression
我對這個答案有傾向性,因為我重點關注癌癥。很明顯,微生物群在免疫治療,特別是檢查點抑制劑的反應中起著重要作用。
我相信,我們將破譯這一點,使之能夠將益生菌作為免疫治療的輔助療法,也可能作為其他癌癥治療的輔助療法,這是令人興奮的,因為這種療法非常有效。
Bharat Dixit:
VP of Bioprocess and Analytical Development,Finch Therapeutics
我認為在腸-腦軸和藥物代謝調節領域的發展和進步將是非常重要的,并在塑造整個微生物組學領域中發揮關鍵作用。
從行業專家的意見不難發現:在新技術的發展基礎上解析微生物組在多種人類疾病中的作用機制,在發現潛在新型干預靶點上,腸道微生態的研究將大有所為。憑借新技術和大數據的研究基礎,腸道微生態勢必會將各種疾病機制的生理功能更好地闡釋出來,并逐步深入臨床的應用階段。
五.跨國聯手,鑄就腸道微生態診斷產業化新高度
在微生物研究中,評估腸道微生物群落的“菌群失調”越來越被認為是一種常規分析,它為疾病和其他不良狀況的預測和表征增加了相關信息。然而菌群失調不是一個明確定義的條件:雖然目前已經提出并應用了各種不同的菌群失調指數,但它們的基本方法、研究對象和研究條件存在很大差異。
鑒于還沒有關于這些指數的所有不同方法和應用的全面概述和比較,以及針對東方人群的腸道微生物菌群失調的健康評估的缺失,此研究方案的提出是獲得該領域意義結果的關鍵思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同時,由于GA-map?已經在評估腸道微生態菌群失調已經具有成熟的評估技術體系,對評估東方人群腸道微生物菌群失調的解決思路和技術支持將提供重要支撐,對未來相關科研及臨床研究中選擇和使用菌群失調指數有重要意義。
GA-map? Dysbiosis Test的技術開發流程示意
GA研發的GA-map?技術分析平臺是現階段全球少有的實現產業化應用的腸道微生物檢測技術。GA也是人類微生物組領域的創新先鋒,也是全球MTIG(微生物組治療創新聯盟)組織的第一個“診斷型”公司成員,在腸道微生態研究和產品開發方面擁有10余年的專業科學研究基礎和技術轉化經驗。其獨特的GA-map?平臺,基于預設靶標(PDT)多重基因微陣列(Multiplex Gene Array)檢測方法,可以在一個反應中同時分析30-200種腸道細菌的基因,并基于GA-map?軟件算法自動生成、快速獲得結果。公司旗下的GA-Map?Dysbiosis test 可用于鑒別和表征IBS、IBD患者的菌群失調。
GA的腸道失調檢測試劑
基于GA-map?算法的腸道失調數據分析報告
塞力醫療與GA達成戰略部署和技術轉移合作,將對潛在關聯疾病提供精準診斷及全方位疾病量化調控,助力本地化科研及臨床成果發表,并基于伴隨診斷的腸道微生態新藥靶點發現助推研發效率,實現國內腸道微生態診斷、研發、新藥一體化的產業鏈開發。雙方將在解鎖和建立全球標準腸道微生態檢測緊密合作的基礎上,將致力于:
01以腸道微生態基因圖譜檢測為特色開展微生物學檢測,即通過多重基因探針識別技術,檢測和診斷IBD和IBS患者為代表的腸道微生態特征及營養健康評估;
02基于腸道微生態的基因數據庫和疾病樣本庫,建立國內首個特有的腸道微生態樣本庫;
03對潛在關聯疾病提出精準診斷及全方位疾病量化調控;
04助力本地化科研及臨床成果發表;
05基于伴隨診斷的微生態新藥靶點發現助推研發效率,實現腸道微生態診斷、研發、新藥的一體化產業鏈協同發展。
顯然,此次塞力醫療與GA合作,在國內率先推廣GAmap?分析技術,將極大滿足中國對新興腸道微生物群落檢測技術的迫切需求。依托塞力醫療覆蓋30余個省市、2000余個城市、1000多家醫院的強大銷售網絡,以及與國內3990余家供應商和制造商的穩定關系,GAmap?分析技術將為深度探索國內腸道微生態提供極大助力
在該技術孵育同時,塞力醫檢還將充分依托母公司塞力醫療在體外診斷多個細分領域的體系化自研平臺,建設以常規項目為主體、并以癌癥分子、免疫、細胞學診斷、高血壓、自身免疫性疾病、腸道微生態基因圖譜檢測為特色的醫學檢驗所,并加深與國內外知名研發機構(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美國斯坦福大學遺傳學系、哈佛大學系統性藥理學實驗室、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挪威奧斯陸大學)的合作關系。
五.來自簽約雙方的商業評論:
塞力醫療董事、集團總裁王政表示:“我們很高興與GA達成深度合作,依托LDT模式和塞力斯(上海)醫學檢驗所(以下簡稱“塞力醫檢”)獨有的研發、轉化及檢驗服務能力,探索和謀求中國的分子腸道微生態診斷檢測新機遇。塞力醫檢于2021年設立于上海寶山,塞力醫療將成為我國首家通過獨立醫學實驗室子公司推出這項創新PDT技術的上市公司。”
“快速發展的微生物組產業,以及將腸道微生物組與不同疾病的聯系及其重要性,讓我們看到其他令人興奮的巨大潛在機會。腸道基因檢測可以在藥物開發和臨床試驗中發揮重要作用,確定治療應答者和監測療效。在微生物組公司苦苦尋求循證治療的過程中,我們期待為相關的研究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塞力醫療董事、集團總裁王政先生談到。
“中國的腸道微生態市場是分子診斷市場中一個新的、未觸及的市場,市場空間極大且將保持持續增長。GA還與診斷行業的全球創新公司合作,如Luminex Corporation(總部位于意大利的Dia Sorin的全資子公司),這為我們針對腸道基因分析檢測的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們的合作是指向全球的戰略布局,聚焦開發在診斷學和生物技術的創新產品組合,該兩大領域都將為疾病研究、診斷和治療領域提供巨大的商業機會和堅實的應用場景。”
GA首席執行官羅尼·赫森曼表示:“我們很高興能與塞力醫療締結深度合作關系。塞力醫療在醫學研究和診斷領域都擁有全球合作的足跡,其供應鏈的專業經驗及客戶分銷渠道,對我們在廣闊且快速增長的中國市場中保持競爭優勢至關重要。GA的一個關鍵目標是為全球領域擴張做好準備,中國是我們重要的市場,本次合作完全符合GA的IPO所傳達的目標,是公司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塞力醫療是一家在醫療機構檢驗實驗室綜合運營與服務方面,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經驗的企業。公司于2016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SSE)主板上市(股票代碼:603716.SH)。
依托塞力醫療在產品分銷、解決方案和服務方面的專業知識、規模優勢和領先技術,塞力醫療立志成為中國醫療體系最具創新性和值得信賴的合作伙伴。塞力醫療專注于患者、醫生和合作伙伴最關注的事情。其遍布全國的IVD分銷和服務網絡覆蓋30余個省(市)和2000余個城市,為1000多家醫院和300多家醫院檢驗科提供產品和服務,并與國內3990余家供應商和制造商建立有穩定的戰略合作關系。塞力醫療的總部位于武漢和上海,截至2021年底,擁有50多家銷售服務型子公司和1500多名員工。通過投資單細胞分析和mRNA轉錄組學領域的幾家具有開創性和創新性的初創診斷企業,塞力醫療同樣致力于創新的生命科學和診斷技術領域的深入戰略布局。
Genetic Analysis(GA)是一家挪威的高科技診斷公司,具有微生態診斷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在人類微生態的研究和產品開發方面擁有超過十年的行業經驗,致力于利用其GA-map?平臺來檢測人類糞便樣本,以表征受試者的腸道微生態失調狀況。公司旗下的GA-map? DysbiosisTest產品能夠用于識別和表征腸易激綜合征和炎癥性腸病患者的菌群失調。GA的愿景是成為全球標準化腸道微生物群檢測的領先公司,致力于通過其最先進的技術幫助解鎖和恢復人體微生物群。
塞力醫檢是塞力醫療集團旗下的獨立醫學檢驗服務公司。塞力醫檢致力于為客戶提供“醫學診斷服務整體解決方案”,積極推進第三方獨立醫學診斷平臺的多服務領域拓展,目前已具備包括質譜技術平臺、高通量測序平臺、生化免疫技術平臺、微生物鑒定技術平臺、分子診斷技術平臺等在內的檢測平臺。值得一提的是,除常規檢測項目外,塞力醫檢還可以提供腸道微生態基因圖譜基礎上的慢病管理、內分泌代謝診斷、腫瘤標志物篩查、CTC腫瘤精準診斷及腫瘤用藥檢測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細菌、真菌等微生物培養鑒定及膿毒癥等藥敏試驗,血培養鑒定、分子生物學及免疫學綜合檢測等。
參考文獻:
1.Microbiota: a key orchestrator of cancer therapy,Nat Rev Cancer,2017
2.Modulating the microbiome to improve therapeutic response in cancer,the LANCET ONCOLOGY,2019
3.Anticancer effects of the microbiome and its products,Nat Rev Microbiol,2017
4.Role of the Gut Microbiom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Obesity and Obesity-Related Metabolic Dysfunction,Gastroenterology,2017
5.Role of gut microbiota in atherosclerosis,Nat Rev Cardiol,2017
6.The gut microbiome, diet, and links to cardiometabolic and chronic disorders,Nat Rev Cardiol,2015
7.Dysbiosis and the immune system,Nat Rev Immunol,2017
8.The microbiome and innate immunity,Nature,2016
9.From Hype to Hope: The Gut Microbiota in Enteric Infectious Disease,Cell,2015
10.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Microbial Biomarker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Gastroenterology,2015
11.7 predictions for how microbiome therapeutics will look in 5 years,Andrew Burrows, 2019
本文來源:動脈網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