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父親制藥救子、母親代購救兒藥被認定“販毒”的事件接連發生。在黑色幽默般的人間荒誕背后,是遺憾的事實: 只有5%的罕見病有藥可治,即使成為5%中的一員,一些中國患者也只能望藥興嘆,因為很多藥尚未在國內上市,一些罕見病藥物在國內上市比國外滯

2021年,父親制藥救子、母親代購救兒藥被認定“販毒”的事件接連發生。在黑色幽默般的人間荒誕背后,是遺憾的事實:
只有5%的罕見病有藥可治,即使成為5%中的一員,一些中國患者也只能望藥興嘆,因為很多藥尚未在國內上市,一些罕見病藥物在國內上市比國外滯后10年。
為了活命,許多罕見病患者只能選擇海外淘藥,很多患者因此被騙,家庭經濟雪上加霜。
如果說罕見病是一種遺傳魔咒,支持藥品研發上市的政策,就是打破魔咒的關鍵。
藥企的難題
2012年,第一屆中國罕見病高峰論壇召開時,幾乎沒有國內企業的身影,參加會議的外資藥企也屈指可數,僅有拜耳、健贊等企業。
近10年來,中國創新藥物層出不窮,為什么罕見病用藥還是那么少?
擔心研發收不回成本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山東省醫學科學院院長、山東省罕見疾病防治協會會長韓金祥的看法是:一般認為患者人數在30萬到50萬人時,一款藥才有可能賺錢。而美國將患病人數小于20萬的疾病稱為罕見病,中國雖然尚未有官方認定的罕見病定義,但國內很多罕見病病種的患者人數不足10萬人,甚至低于3萬人,這意味著單個罕見病藥品的市場太小。
另一個是,即使藥企決定在中國布局罕見病藥物,也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
首先是藥品獲批時間漫長。2015年藥審改革啟動之前,藥品從開始申報上市到最后拿到批件要歷時18個月。同樣的罕見病藥物,澳大利亞這個過程是5天,美國、韓國則是1個月。

一位曾就職于美國FDA的研發人員對健識局表示:美國FDA有幾千人在審批,國內的藥品審批的專業人數太少,審批速度慢。2014年底時,藥審中心專門做技術審評的審評員只有89人。
其次是研發難度和成本。一般來說,新藥開發都遵循“雙十定律”,10年時間研發,花費10億美元。健識局在2021年中國生物醫藥產業創新大會上了解到,新藥開發的成本逐年攀升,最高可達到26億美元。罕見病由于患者人數少,臨床試驗組織十分困難,成本也就更高。
不少企業做了一個“聰明”的決定。一家罕見病企業的研發人員表示:罕見病當中8成比例是基因遺傳病,有2成不到跟腫瘤有關。大部分開發“罕見病藥物”的企業選擇了針對腫瘤。
再就是市場保護的顧慮。一款罕見病藥品成功過上市,也要面臨被仿制的挑戰。
其實,整體上看,罕見病藥物開發的成功率超過其它創新藥。
根據藥明康德的研究,2011年至2020年,非腫瘤適應癥的罕見病用藥在美國開發并獲批的成功率平均達到17%,高于藥物的平均開發成功率7.9%。在罕見病藥物的4個臨床開發階段,轉化成功率也高于行業平均值。
罕見病多為遺傳病,有明確治療路徑,這一點可以提高開發的成功率。此外,在開發罕見病適應癥之后,藥企還可以拓寬藥物的適應癥,擴大目標市場。
有罕見病企業在2017年對媒體總結到:雖然國家也一直在鼓勵罕見病藥物研發,但還遠遠不夠,也缺乏具體實施的細則。
政策在轉變
中國市面上的罕見病藥物,主要是進口專利藥和國內仿制藥,國產原研還處于起步階段。
2017年,國家計劃出臺《第一批罕見病目錄》的消息傳開了,市場意識到:可能會有相關藥物審批的利好政策。因為,目錄明確了哪些是罕見病,政策才能有的放矢地給予幫助和支持。
在2021年中國罕見病大會上,時任國家藥監局藥品注冊司化藥處處長的徐曉強總結:通過法規制度的建立,加快了罕見病新藥上市的進程,這是藥監局近年來的政績之一。
《第一批罕見病目錄》發布之后,國家藥監局主要做了3大塊工作:一是加快審評審批,降低企業的時間成本;二是幫助企業臨床開發,減少企業的研發成本;三是對罕見病藥品進行數據保護,保證上市后一定期限內的回報。
*點擊圖片可放大查看
在加快審批上,藥監局窮盡了各種手段。一般情況下,新藥的審批時間為130個工作日,在《第一批罕見病目錄》發布之后,藥監局將罕見病藥的審批時間壓縮到70個工作日以內。
這就像是從綠皮火車直接換乘了高鐵。
壓縮審批時限,賽諾菲的體會尤其明顯。在多發性硬化癥納入《第一批罕見病目錄》之后,賽諾菲的治療藥物“奧巴捷”在短短58天內上市,創下了當年中國罕見病用藥上市速度之最。
與此同時,藥監局還敞開大門,鼓勵國外優秀的罕見病用藥到中國來上市。
目錄出臺之后,國家藥監局連續發布了3批臨床急需新藥名單,73個藥品當中,罕見病藥就有34個,幾乎占了一半,而且可以接受境外的數據直接批準上市。
2020年11月,藥監局表示:境內未上市的罕見病藥品,在滿足臨床需求的前提下,可以附條件批準上市。
由于罕見病患者人數少,難以開展隨機雙盲對照試驗,國家藥監局于2020年8月開始,允許通過國內真實世界臨床效果的證據,適當減免臨床數據,減少罕見病藥品的開發難度。
2022年1月6日,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發布《罕見疾病藥物臨床研發技術指導原則》。該原則建議,罕見疾病臨床數據可通過疾病自然史研究、公開文獻報道、患者登記平臺、臨床工作人員調研以及患者調查等途徑來獲得。
根據國家醫保局公布的數據,截至2021年12月31日,國內已經獲批了60多種罕見病藥品。其中據健識局不完全統計,《第一批罕見病目錄》發布至今,國家藥監局批準上市了至少27個罕見病藥品,覆蓋了目錄中的16個病種。加上治療如“神經營養性角膜炎”等臨床急需的非目錄罕見病用藥,不到3年時間,藥監局已經陸續批準了近30種罕見病藥品上市。
藥企對于仿制的擔憂,國家藥監局也給出積極回應,于2018年4月發出《藥品試驗數據保護實施辦法(暫行)》(征求意見稿)稱,對罕見病用藥或兒童專用藥,自該適應癥首次在中國獲批之日起給予6年數據保護期。
這就打消了企業對于市場競爭的顧慮。
新的期待
借《第一批罕見病目錄》的東風和政策利好,今天中國罕見病市場的“熱”,已不只停留在概念上了。
外資藥企紛紛在中國申報罕見病藥物。2018年收購夏爾制藥之后,武田成為世界罕見病治療領域的領頭羊,同時積極將一批罕見病用藥引入中國。在2021年的醫保談判當中,武田的2款罕見病藥品成功納入醫保目錄。
武田中國總裁單國洪認為:在中國布局罕見病用藥正當其時。
賽諾菲、羅氏、安進等外企也步步緊跟,渤健的“70萬一針”的罕見病藥納入醫保,受到社會各界關注。
一大批國內企業的研究熱情也被帶動起來,如曙方醫藥、德益陽光、瑯鈺集團、信念醫藥等等,北海康成更是以“罕見病第一股”的光環成功上市。
2021年10月,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政策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劉軍帥在第六屆中國醫藥與創新與投資大會上表示:國內的罕見病市場需求很旺盛,上升趨勢很明顯。
盡管取得了一定成績,國家藥監局仍舊認為存在相當的挑戰。
國內對罕見病的認識水平不夠,是影響罕見病藥研發的第一個難題。缺少病因、病理的基礎研究,就談不上研發罕見病藥物。
除此之外,藥審中心也建議企業在研發之初,要開展相應流行病學調研,盡量獲得可靠的數據。
罕見病患者登記與流行病學研究方面,中國已啟用國家罕見病注冊系統,并建立罕見病患者登記制度。首個重癥肌無力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已經公布,溶酶體貯積癥篩查項目和首個軟骨發育不全隊列研究也正式啟動。這些工作還任重道遠。
至于如何加強對罕見病的基礎研究,健識局從2021年中國罕見病大會上了解到,國家藥監局明確表示要加強與各部門的聯動和配合。
罕見病的特殊性決定了藥物研發需要特殊的對待和管理。徐曉強表示:希望能夠搭建更多溝通的平臺,對藥企的罕見病藥物研發作好科學引導和幫助。
參考文獻
【1】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 藥品審評中心 唐凌,張杰,艾星,等.罕見病藥物研發現狀與思考【J】. 中國臨床藥理學雜志,2021年12月,37(23):3295-3299.
【2】2021年中國罕見病大會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注冊司化藥處 徐曉強處長 新藥管法視角下的罕見病藥物監管,2021年12月18日
【3】中國藥科大學國家藥物政策與醫藥產業經濟研究中心 蔣蓉,邵蓉,美國罕見病藥物資格認定管理政策分析及對我國的啟示【J】. 中國食品藥品監管 2020,4(6):88-93.
【4】軍事醫學科學院毒物藥物研究所 周辛波,孫陽,鐘武.關于中國罕見病治療藥物的發展建議【J】 國際藥學研究雜志 2017,44(2):85-94.
【5】【美】Philip J. Hilts 保護公眾健康【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014:87-92
【6】賀彩紅,張麗雯,阮梅花,等. 罕見病領域研究現狀與趨勢分析【J】.遺傳 2021年6月,43(6):531-544.
【7】牟燕,吳敏,何有琴,等. 基于政策工具視角的我國罕見病領域政策文本分析【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 2021年1月,14(1):17-23.
【8】萬志前,冉光清. 健康中國背景下孤兒藥創新激勵的制度安排【J】. 中國新藥雜志2020年,29(5):494-499
【9】胡佳佳,論藥品實驗數據保護的中國方案【J】西南知識產權評論 2021年,第十輯 127-150.
【10】Tony Ellery, Neal Hansen, 藥品生命周期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7:25-41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