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注定是罕見病產業爆發澎湃活力的一年。 11月初的醫保談判中,7款罕見病用藥最終談成進入醫保,尤其是原價70萬元一針的髓性肌萎縮癥藥品諾西那生鈉,以極低的價格入圍,無論對患者還是藥企,這都是中國醫保基金向罕見病藥物敞開的關鍵一步。 回望2014年,
2021注定是罕見病產業爆發澎湃活力的一年。
11月初的醫保談判中,7款罕見病用藥最終談成進入醫保,尤其是原價70萬元一針的髓性肌萎縮癥藥品諾西那生鈉,以極低的價格入圍,無論對患者還是藥企,這都是中國醫保基金向罕見病藥物敞開的關鍵一步。
回望2014年,上海市醫學會罕見病分會主委李定國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曾介紹“目前沒有任何一家中國制藥企業從事罕見病藥物的研發”。如今不到10年,國內罕見病藥物開發已燃起星星之火。
這次新納入的7款罕見病用藥中,有一款乙型血友病的治療藥品人凝血因子Ⅸ。這款國產藥物開發歷時7年、研發費用上億元,進入醫保后價格遠低于進口同類產品。
資本市場也有利好消息。12月10日,成立于2012年的北海康成制藥有限公司正式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成為中國罕見病第一股。
這一系列變化,與2018年《第一批罕見病目錄》出臺不無關系,更受到近幾年醫保支持的鼓勵。業內認為,罕見病高價藥的納入極大鼓勵了國內罕見病藥物研發,預期醫保還會繼續納入更多罕見病用藥。
此前出于盈利考量,國內藥企在罕見病市場罕有動作。這一次,中國罕見病產業彎道超車的時機到了嗎?

數據來源:民生證券
政策突破口
據商業咨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預測,中國罕見病藥物市場將由2020年的13億美元急速增至2030年的259億美元(折合人民幣1665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34.5%,而美國及世界其他國家的同期年復合增長率分別為10.5%及10%。
中國罕見病藥物市場正在迅速擴大,這是2021年發生的新變化。
罕見病患病人數少,藥物研發難度大,回報不確定性更高,這限制了藥企研發積極性。此外,罕見病藥物的高定價導致可及性難以提高,這是企業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從歐美罕見病藥物開發歷史可見,研發、注冊、支付等各環節均需要政策性支持。《孤兒藥法案》于1983年的出爐即成為美國罕見病藥物提速的助推劑。
回溯國內罕見病產業發展,最大的突破莫過于2018年《第一批罕見病目錄》(下稱《目錄》)的發布。《目錄》為制定罕見病相關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雖然《目錄》僅包含了121種罕見病,與國際上公認的7000多種罕見病相比并不全面,但它起碼完成了兩項使命:界定了罕見病的邊界;為國內罕見病產業指引了方向。
《目錄》發布后,中國相關部門制定印發《罕見病診療指南》并建立全國罕見病診療協作網,建立罕見病病例信息登記制度。2019年2月,財政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和國家藥監局聯合發布《關于罕見病藥品增值稅政策的通知》,對首批21個罕見病藥品按簡易辦法依照3%征收率計算繳納增值稅。
談及《第一批國家版罕見病目錄》的出臺,瑯鈺集團副總裁李楊陽表示:“其實大家很早就關注到罕見病領域,政策不太明朗的時候,確實也不知道怎么著手去做。《目錄》的作用和意義還是很大的,起碼給了從業者方向和信心。”
只有在《目錄》出臺后,這一系列政策才有了落地的依據,相關藥物開發也才有了方向。
從歷年醫保目錄收錄罕見病用藥數據可以看出趨勢所在:
2009年版醫保目錄包含22個罕見病用藥,覆蓋13個病種的罕見病;
2017年版醫保目錄包含30個病種的罕見病用藥,覆蓋15個罕見病;
2019年版醫保目錄包含39罕見病用藥,覆蓋19個病種的罕見病;
2020年版醫保目錄包含45罕見病用藥,覆蓋22個病種的罕見病;
2021年12月,已有40余種被納入了國家醫保目錄,涉及25種疾病。

數據來源:中國醫保藥品管理改革進展與成效藍皮書,公開資料
2021年醫保談判中,“靈魂砍價”被演繹成了“對哭砍價”,痛點就在于:國內沒有相應的藥物,進口罕見病藥的價格就很難降下來。
據《中國罕見病高值藥物醫療保障研究報告》,截至2020年10月1日,有14種罕見病的國內上市的16種治療藥物未被納入國家醫保目錄。其中有5種藥物尚未有仿制藥,年治療花費皆超過百萬元且需要患者終身維持用藥。
2021版醫保目錄納入的7 款罕見病用藥中,兩款就是這樣的“天價藥”,包括渤健的諾西那生鈉注射液和武田的阿加糖酶α 注射用濃溶液。
客觀的說,如果不是2020年那一場“70萬天價藥”的輿論風暴,諾西那生鈉很難坐到談判桌前,更不會開出超低價。
和全球原研藥行業一樣,只有競品出現,才能逼迫原創新藥降價爭奪市場。這就是中國為什么要有自己的罕見病藥物的根本原因。
環境成熟了
中國的罕見病研發起步并不算晚。
1991年,中國開展了針對B型血友病的基因治療臨床試驗。1997年,出版了《基因治療》的彭朝暉回國創業,創立了國內第一家基因治療專業公司:深圳賽百諾基因技術有限公司;2003年,賽百諾旗下的“今又生”獲批上市。
這是國內獲批上市的第一款、同時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款基因治療藥物。可以說,基因治療這股熱風,中國并沒有錯過。
但是,沒有錯過不等于能夠把握。2000年初,國內醫藥行業以大宗原料藥、仿制藥和中成藥為主,“今又生”鶴立雞群的同時,面臨渠道、定價等方面的懵懂。同時,當時國內藥監體系并未與國際接軌,國際上對”今又生“認可度不高。
屋漏偏逢連陰雨,加上同期國際上出現了一例因接受基因治療而死亡的患者,基因治療行業整體蒙灰,國內基因治療的發展走向停滯。
回望“今又生”從輝煌走向平庸,研究基因治療的ASC Therapeutics創始人、董事長姜儒鴻表示:這本質上反映了當時國內創新藥商業環境的不成熟。
《目錄》發布帶來的信心推動了罕見病業務的繁榮,以及相關產品的接連上市。
首先是罕見病檢測。華大基因,貝瑞基因、明碼生物等公司紛紛布局罕見病檢測。鑒于80%的罕見病為遺傳性疾病,測序技術可以說是為罕見病而生。隨著測序成本的不斷下降,個體化的罕見病檢測成為可能。以華大基因為例,2007年第一個中國人的基因組測序耗資300萬美元,到2015年這個成本降到了600美元。
北京錦籃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的成立亦是順勢而為。該公司主要針對神經肌肉病、遺傳代謝性疾病、溶酶體貯積癥等多種嚴重威脅人類生命的罕見病開發基因藥物。企查查顯示,公司成立于2018年6月8日,而《第一批罕見病目錄》于當年5月11日正式發布。2021年2月,錦籃基因宣布完成近億元的天使輪融資。
再來看北海康成。2020年9月,北海康成宣布,治療黏多糖貯積癥Ⅱ型藥物Hunterase?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上市批準。
迄今,成立10年的北海康成有了13種藥物組成的產品管線,其中3種已上市(其中2款為授權引進)、4個處于臨床階段、1個處于臨床前階段,還有兩個臨床前的候選藥物、3個基因治療項目處于先導識別階段。這些產品主要針對較為常見的罕見病和罕見腫瘤適應癥。
2021年上半年,北海康成營業收入達到1219萬元,已經超過2020年全年。

產業鏈向好
政策指引加上融資環境友好,罕見病產業鏈條也正在逐步走向完善,最新的基因技術也加入到罕見病的治療中來。
以基因治療領域為例。截至2020年2月,中國開展的基因治療臨床試驗數量為1041項,位列全球第二;除臨床研發外,復星凱特和藥明巨諾兩款CAR-T產品的獲批上市,也進一步激發初創企業對于基因治療的熱情。
信念醫藥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科學家肖嘯表示:“目前基因治療產品的臨床申報等流程審批上時間縮短了不少,國家對遺傳類疾病的重大專項研究投入也在增多,這都堅定了基因治療行業從業者的信心。”
基因治療火熱,帶動了后續鏈條的逐步完善。國內CXO從業者藥明生基、金斯瑞蓬勃生物、博騰生物、和元生物等均已開始布局基因治療的CDMO服務。其中,12月7日,金斯瑞蓬勃生物宣布其在江蘇鎮江占地6400平方米的GMP生產車間正式投產。
業內人士對于基因治療產業的興起也抱有積極態度:雖然國內目前針對AAV技術的CDMO支持服務多處在臨床前或少數早期臨床試驗,距離后續的商業化還有一段路程,但整體勢頭向好。只要創新環境在,技術升級就不是問題。
除了各技術路線上的產業閉環正在形成外,面對整個罕見病的支持鏈條也在逐步完善。除了基因檢測服務已在國內得到重視,幫助罕見病患者健康管理平臺也越來愈多,如子昂健康、京東健康.
互聯網醫療讓罕見病藥物有了另一個終端出口,網上復診、線下配送,移動互聯場景下消費者熟悉的互聯網醫療模式,最適合罕見病藥物的推廣。但罕見病患者人數少且分散,物流要求高,這個市場只有具備規模優勢的互聯網醫療頭部企業才能有效服務。
喜憂交加
罕見病領域的藍海,也越來越被市場所看到,尤其是人口基數大的中國市場。
武田中國企業事務與患者服務部負責人張敏女士表示:未來的新技術突破很可能會發生在罕見病領域。
從《第一批國家版罕見病目錄》的發布,到醫保目錄納入罕見病用藥,可以看出:中國罕見病市場正在崛起。在罕見病領域,中國市場有望實現從追趕到齊頭并進甚至引領世界。
眼下,橫亙在罕見病市場面前的最大問題便是支付難題。2020年,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2189元。2021年12月醫保談判中,諾西那生鈉注射液以“地板價”進入醫保目錄,即使考慮醫保報銷因素,家庭負擔也不低。
而且,該事件振奮罕見病產業之余也帶來了一些思考,那就是:單純憑借藥企讓利,能否保證罕見病產業鏈條的持續運轉?
對此,業內多家企業均表示:政府確實看到了罕見病市場,這是件好事,不過中國仍需要探索出符合自身國情的多元化支付體系,才能刺激企業創新,讓更多患者用上藥。
在歐美國家,罕見病患者的支付難題主要依賴于商保來解決。以美國為例,由于商保體系發達,美國居民的商保率保持在70%以上,加上政府提供的公共醫療保險,患者用藥的實際承擔費用并不算高。
1983年《孤兒藥法案》正是在這一保險基礎上,才給予制藥企業定價自由權。而且美國政府要求,保險公司不能拒保罕見病患者。
美國罕見病藥物市場可以實現制藥公司、保險公司、患者同步受益,該模式能夠實行的前提是:具有真實準確的罕見病單病種流調數據。因為保險公司需要對賠付和獲益進行精算,需要有流行病學數據。
中國地域遼闊,人口基數大,醫療水平參差不齊,單病種流調數據很難完整呈現,尤其是在發病率極低的罕見病領域。這項工作需要醫療部門有長期、緊密的跟蹤,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
數據來源:中國醫保藥品管理改革進展與成效藍皮書
期待支付多元
目前格局下,最能符合各方訴求的,就是推動真實有效的多元支付方案形成。
其中最顯而易見的便是互聯網醫療的力量。新冠疫情影響下,互聯網醫療迅速全面開花。據2021年6月30日天眼查數據,國內目前存有9700家互聯網醫療相關企業,其中7成企業成立于1年內。
從商業保險藥出發的鎂信健康,溝通社會上多種資源,幫助罕見病患者提供支付解決方案;一向以電商及觸達為優勢的京東健康,通過其平臺建立了“罕見病關愛中心”,以關愛基金的方式為患者減輕支付壓力……
除了互聯網醫療外,地方醫保、惠民保及社會組織基金的發展和活躍,也為患者的支付困境帶來新希望。以惠民保為例,目前已有多地對罕見病提供了支付保障措施。雖然目前惠民保在保障范圍和理賠門檻上仍有進步空間,但也需要看到它為罕見病患者的支付難題提供了新的解題思路。
“從創新藥本質出發,藥企以藥物的有效性為擔保,與醫保部門合作,按照患者的疾病進程進行分期付款,也不失為一種好辦法。”有藥企坦言。
總的來說,目前國家主導的醫保支付體系雖然能量強大,但需要完成“保基本”的職能,對罕見病藥物的支持力度不會太大。沒有納入醫保的罕見病藥物,完全推給社會,商保又很難承接,只能靠慈善、公益來補充。
建立一套醫保、商保、慈善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支付體系,而不是“非此即彼”的支付方式,這才是今后保證中國罕見病藥物開發事業最有力的推動因素。
2021年9月,國家醫療保障局在對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3983號建議的答復中稱,將一方面強化醫療救助兜底功能,另一方面加強與慈善組織的合作,引導慈善組織、慈善力量在罕見病等特定領域發揮作用。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健全多層次醫保體系,大力推動發展商業健康保險,充分發揮商業保險風險管理和保障功能的作用,多層次提高參保患者醫療保障水平。
除了希望完善罕見病藥品的支付流程,對于即將到來的《目錄》能更新,業內給出的意見大都一致:希望盡快出新《目錄》,希望納入更多的罕見病種。
此外,還有業內聲音稱,對于國外有藥的產品的引進,也要考慮完善對其藥品的產權保護
參考:
1,《中國罕見病藥物可及性報告》蔻德罕見病中心&艾昆緯中國(IQVIA)
2,張曄,王翔宇. 從罕見病行業發展看醫藥企業社會責任及政府激勵作
用[J]. 醫學與哲學,2021,42(04):9-14.
3,許閑. 惠民保的前世、今生與未來[J]. 上海保險,2021,(05):13-20.
4,普惠型商業補充醫療保險罕見病保障觀察報告
5,國家醫療保障局關于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第4468號
(社會管理類371號)提案答復的函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