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市就是好” 年關將至,PD-1/PD-L1市場彌漫的氣氛卻不那么喜慶。 12月21日,基石藥業的PD-L1舒格利單抗正式上市。至此,國內市場PD-1/PD-L1產品已達到了12款,其中國產品種8個。 業內已經不講“內卷”了,而是說:我們每家都需要PD-1。 “聯用”的說法,
“早上市就是好”

年關將至,PD-1/PD-L1市場彌漫的氣氛卻不那么喜慶。
12月21日,基石藥業的PD-L1舒格利單抗正式上市。至此,國內市場PD-1/PD-L1產品已達到了12款,其中國產品種8個。
業內已經不講“內卷”了,而是說:我們每家都需要PD-1。
“聯用”的說法,和當年的“萬能抗癌藥”一樣,很容易被市場打得找不到牙,各家都明白這個道理。于是,有的藥企開始努力證明自己是“最優的”。
12月16日,正大天晴自研的PD-L1單抗TQB2450 聯合安羅替尼,開展了一項對標百濟PD-1替雷利珠單抗的頭對頭Ⅲ期臨床試驗。這是正大天晴為自家這款產品啟動的第二項頭對頭試驗,另一項對照的是默沙東的K藥帕博利珠單抗。
多年來,K藥不進醫保,今年甚至都沒參加醫保談判,但依然是PD-1領域“神一樣的存在”。上市7年來,K藥拿下了29項適應癥,銷售額遠超其他品種。啃下K藥,成了國內外PD-1/PD-L1的理想。
健識局粗略統計,包括恒瑞、百濟神州、君實、信達、樂普在內,諸多國內企業都曾開展過針對K藥的頭對頭或對照試驗。
藥企們嘴上都很淡定,身體卻很誠實:
PD-1領域的競爭沒有特殊空間,只有擠掉對手才行。
白月光K藥
一個有意思的數據是:2021年以來,用在對照組的K藥就可能治療了500多名癌癥患者。

K藥在療效上的地位確實難以撼動。
自2018年開始,K藥的銷售額連續三年摘得PD-1/PD-L1市場桂冠。2020年,K藥在全球總共賣出了143.8億美元,比第二名的O藥高出了2倍不止。

尤其是11月份,CDE關于腫瘤藥物臨床研發的指導原則正式落地,“陽性對照”成為必選項。未來,只有證明自身“優效性”的藥物才能夠被認可,這讓腫瘤藥上市的門檻變得更高。
像正大天晴這樣,還沒上市就開始琢磨“頭對頭”,時也命也。
早在今年7月,CDE新規征求意見稿出爐之時,有藥企研發負責人就曾對健識局表示:這其實是在暗示,一些小藥企應該轉換思維,不要在PD-1等內卷靶點上“死磕”了。
然而,能像當年禮來那樣及時止損的企業畢竟不多。頭對頭試驗的風險和成本是明擺著的,眾多已上市的國產PD-1/PD-L1只能選擇將K藥作為對照藥物。
上述藥企研發負責人認為:目前國內PD-1/PD-L1的競爭,考驗的其實是商業化能力。如果只是想拿適應癥,未必需要做頭對頭。
“開展頭對頭,更重要的目的在于開拓海外,尤其是美國市場?!?/span>
另有藥企人士也向健識局證實,由于不同人種在數據結果上還是存在差異,如果有海外入組數據,會更受國際認可。
海上也不安全
PD-1需要出海,是所有企業的共識;但在海的另一邊,FDA正在收緊準入規則。
12月20日,信達生物召開線上會議,緊急回應有關美國收緊PD-1/PD-L1藥物上市政策的傳言。信達生物回應稱,信迪利單抗出海進程“按計劃的時間表在走,公司對藥效也有信心”。
此前,信達生物基于國內進行的Ⅲ期臨床數據,向FDA提交了信迪利單抗上市申請,并沒有納入足夠數量的海外患者。對此,FDA啟動了外部專家投票。
更為重要的信息是,12月中旬,FDA的兩位頂級癌癥醫生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聯合發文表示:全球PD-1/PD-L1市場已經冗余,但數據顯示目前仍有超過2000項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已上市的適應癥中,45%都是選擇先單臂試驗申請加速審批上市,再做臨床確認。
走捷徑的惡果是:數據結果不一致。
健識局注意到,羅氏、阿斯利康、百時美施貴寶、默沙東4大PD-1/PD-L1企業,都曾因為后續驗證性試驗未達終點“自愿撤銷該項適應癥申請”。
“行業應該遏制過度的研發熱情,不要執著于開發me too藥物?!眱晌籉DA專家直言,如果企業真的像自己說的那樣在做“優效”產品,就直接做頭對頭試驗。
業內人士分析,這其實不是在鼓勵大家真的盲目去做頭對頭,而是希望企業都冷靜下來,將關注點重新聚焦到藥品質量本身上。
和單臂試驗相比,頭對頭成本高很多。多數國內創新藥企在海外其實沒有什么臨床團隊,只能選擇把項目外包給CRO公司,無形之中又增加了成本。
前述藥企人士估算,如果按照國內當前的成本,臨床試驗平均每個患者身上的花費在30萬元到50萬元不等。但如果對照K藥開展國際多中心試驗,費用還會高出很多。
目前,國內K藥年費是17.9萬元,以此推算,300人以上的Ⅲ期臨床試驗,光是買對照藥就要幾千萬。如果是海外頭對頭臨床,買藥花費可能要上億。
頭對頭試驗的失敗者很難再在市場上立足。今年年初,默克宣布終止PD-L1/TGFβ對比K藥進行的針對非小細胞肺癌的Ⅲ期臨床試驗。原本被寄希望于成為二代PD-1的明星產品,就此失去了一大批忠實的擁護者。
出海問題上,國內第一梯隊的PD-1生產企業紛紛選擇了對外授權。如百濟與諾華、信達與禮來、君實與Coherus,把市場化風險和壓力轉移給了國際大藥企。目前,這也是一條大家都擠破頭的渠道。
“早上市真好啊?!?/span>一位藥企人士對健識局感慨。
文 | 古月
運營 | 廿十三
每天兩篇深度稿件,解碼醫藥健康
#國內PD-1生產藥企##國內上市藥企#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