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2022年度全國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報名工作開始了。然而,中西部某省的一區縣在今年考試報名中突然“別出心裁”,給一些報考者造成了不小的困擾,甚至引起了一些報考者的恐慌。 作者|徐毓才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
最近,2022年度全國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報名工作開始了。然而,中西部某省的一區縣在今年考試報名中突然“別出心裁”,給一些報考者造成了不小的困擾,甚至引起了一些報考者的恐慌。
作者|徐毓才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最近,2022年度全國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報名工作開始了。
按照規定程序,考生須經過網上預報名、網上繳費、單位審核、現場確認、資格審核等步驟。報考資格經考區審核通過,方為報名成功。
別出心裁,一地新規讓非公醫療機構考生措手不及
然而,中西部某省在今年考試報名中突然“別出心裁”,給一些報考者造成了不小的困擾,甚至引起了一些報考者的恐慌。
一是社會辦醫機構的報考主體資格疑被取消。
報名須知在“單位審核”中規定,公立醫療機構人員以單位人員身份報名,考生須將相關證書、身份證原件及《申報表》送至工作單位人事部門進行證書審核和身份核驗。信息無誤的,報考單位在考生《申報表》上加蓋單位人事部門公章,并在ⅩⅩ衛生人才綜合服務平臺向上一級審核機構提交考生報名數據。
民辦醫療衛生機構從業人員,無需綁定小程序上的工作單位,其《申報表》需先由工作單位加蓋公章,再由托管其檔案的人事代理機構加蓋檔案專用章,考生持《申報表》、社保繳納證明、相關證書原件等到相應報名點進行現場確認。
在“現場確認”中規定,單位應將考生的《申報表》集中送至當地衛生健康委指定報名點進行現場確認,以社會人員身份報考的考生需自行到報名點進行現場確認。
這種對公立醫療機構與社會辦醫療機構不同對待的做法實際上疑似取消了社會辦醫機構報考主體資格。
二是要求檔案、社保和執業地點一致。
查找到某區衛健局的“現場審核”是這樣規定的:公立醫療機構人員,以單位人員身份報名,“ⅩⅩ衛生人才網”個人綁定至單位賬號之下,再進行報名。打印出來的《申報表》由單位審核并蓋公章。“ⅩⅩ衛生人才網”單位審核通過后提交至上一級單位“ⅩⅩ區衛健局”。
非公醫療機構,考生“ⅩⅩ衛生人才網”小程序與單位解綁,以社會人員身份報名(操作流程在ⅩⅩ衛生人才公眾號里面有),單位不用網上操作,但需要在考生《申報表》上加蓋公章。蓋好章后考生還須拿到托管自己檔案的人才服務中心(一般為人資局部門)蓋章。
為了便于考生報考,請大家務必先解決檔案問題,總體來說有以下幾種情況:
1.檔案在外市或者外省,工作單位在ⅩⅩ區的,要么檔案調到ⅩⅩ來,要么執業地點變更到檔案所在地,檔案和執業地點保持一致,再去現場審核;2.檔案在ⅩⅩ市內,但不在工作單位所在區的,由單位和檔案所在區人才蓋章,到個人檔案所在地的衛健局現場審核。
據了解,這一審核標準并不只是某一縣區規定。
這兩項突然出臺的規定,也許會讓社會辦醫療機構執業人員措手不及,如果時間來不及,甚或失去今年報考資格。
業界人士深感憂慮,呼吁一視同仁!
一是要求報考者檔案、社保和執業地點一致不太現實。
據了解,人事檔案是中國人事管理制度的一項重要特色,它是個人身份、學歷、資歷等方面的證據,與個人工資待遇、社會勞動保障、組織關系緊密掛鉤,是記載人生軌跡的重要依據。一般,一個人入職國家單位后,檔案自然隨人走。
但對于畢業后尚未就業的大學生的檔案,一般采取三種管理辦法:
(1)把檔案轉至生源地,由所在地級市的人社局下屬人才交流中心接收,并由個人去辦理托管手續。(2)把檔案留在學校,待落實工作單位后,將戶籍和檔案遷至工作單位所在地,申請檔案留校超過兩年仍未落實工作的,學校將其檔案和戶口遷回生源地,學校不再為其發放就業報到證。(3)把檔案轉至就業代理或人才交流中心。這種方式比較適合準備考研、創業、靈活就業的畢業生。
對于非公醫療機構,主要依靠“一老一小”,因此,有很多尚未就業的年輕人,他們大部分都需要報考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而且由于其流動性強,往往檔案、社保和執業地點不一致,而且按照新的規定,醫師執業以“省”或“縣”為地點,不再是某某醫療機構。檔案本來就是計劃體制的產物,而且有人的檔案可能暫時無法遷到工作單位,對考生報考就造成了重大影響。
對此,一些民營醫院管理者就擔心,如果連以考代評的也設置障礙,民營醫療何以能留住人才?希望相關地方政策制定者能夠落實國家關于社會辦醫“一視同仁”的改革精神,而不是制造障礙。(本文為《看醫界》發布,轉載須經授權,并在文章開頭注明作者和來源。)
本文來源:看醫界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