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海濱城市青島,有一處名為“青島國際院士港”的園區,在這里,眾多國內外知名院士攜頂尖科研成果入駐并進行成果轉化。今天,我們走入園區,走入青島普美圣醫藥,與王玉田院士進行深度的訪談。 2016年,青島國際院士港引進了首家海外院
在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海濱城市青島,有一處名為“青島國際院士港”的園區,在這里,眾多國內外知名院士攜頂尖科研成果入駐并進行成果轉化。今天,我們走入園區,走入青島普美圣醫藥,與王玉田院士進行深度的訪談。
2016年,青島國際院士港引進了首家海外院士團隊,團隊落地后正式成立了青島普美圣醫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普美圣”或“公司”)。公司由加拿大皇家科學院王玉田院士擔任董事長及首席科學家,擁有全球領先的藥物研究和開發團隊,專注于神經系統疾病的藥物開發,瞄準未滿足的臨床需求,始終堅持原始創新。
這位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已成功創辦3家生物技術公司

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王玉田
普美圣創始人王玉田院士,為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國際研究員、中國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海外專家咨詢委員、中國科學院海外評審專家、中國自然科學基金海外評審專家、長江教授海外評審專家、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生命健康學院院長。
王玉田院士專注于神經系統重大疾病機理研究和創新藥物研發已有三十多年,在學習記憶障礙以及腦卒中、阿爾茨海默癥、藥物成癮、重度抑郁癥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機理研究和創新藥物研發中取得了一系列國際領先的成果,擁有眾多國際保護的藥物專利和可用于藥物開發的新型技術專利。
王玉田院士團隊在《Science》、《Nature》、《Cell》等頂尖學術雜志及其子刊發表突破性論文數十篇,總共發表了160余篇文章,總引用超過3萬多次。
除了科學家的身份之外,王玉田院士還是一個成功的創業者,擁有十幾年生物制藥產業界經驗。在創辦普美圣之前,王玉田院士還作為聯合創始人先后創辦過加拿大NoNO Inc制藥公司以及Primary Peptides制藥公司。
NoNO Inc公司的創新專利藥物NA-1已于2020年完成一項大型Ⅲ期臨床試驗,并于2020年2月在世界卒中大會上公布了研究數據,NA-1也成為了近50年來全球第一個真正有腦保護功能的神經保護劑;Primary Peptides公司授權給蘇州亞寶公司的SY-007項目已完成Ⅰ期臨床研究, 準備啟動II期臨床研究。
普美圣由王玉田院士2016年回國后創立,匯集了他此前數年積累且經大量實驗數據驗證的科研成果,也傾注了他無數的心血和精力。目前公司擁有藥物研發的三大核心技術平臺,產品管線擁有多個創新的多肽和小分子藥物。
這個不管是在學術領域還是科研轉化領域都有著斐然成果的科學家,他以及他所創辦的普美圣,會有哪些值得創業者以及初創公司借鑒和學習的地方呢?下面讓我們跟隨動脈網(以下簡稱“VB”)來一探究竟。
科研沒有捷徑,帶著興趣循序漸進地堅持才能到達“羅馬”
VB:科研道阻且長,您卻在腦科學科研領域一直前行了幾十年,您有什么戰勝困難的方法嗎?
王玉田院士:你的問題讓我想起了博士求學期間的一段往事,當時在做腦干切片試驗,花了差不多半年時間,但做的腦干切片始終無法存活,什么數據都拿不到,非常令人氣餒。我當時也想過放棄,轉向其他領域,但好在臨門這一腳的時候堅持住了,最終成功拿到了成活的腦干切片,當時的堅持不懈才成就了后來我在這個領域的發展。
現在再回過頭去看,我仍然覺得失敗和成功之間并沒有太大的差距,差別只在于是否堅持。
其次就是做研究,必須得自己感興趣,興趣就是堅持的動力。假如我們只是為了工作而工作、為了生計而工作,毫無疑問,當我們面對挫折時會被輕易地打倒。尤其是做科研,它的失敗次數遠超過成功的次數,一定要有足夠的熱愛才能夠堅持前行。
此外,我所走的每一步都是根據我的興趣和需求來規劃的。在我讀碩士期間,我就對科學界公認的皇冠學科——腦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當時受研究條件的限制我只能把大腦作為暗箱,從外周的研究來推測大腦的調制。之所以選擇去加拿大讀博,是因為當時那邊的實驗室可以為我的研究提供所需要的觀測腦切片的先進設備,從而可以直接觀察神經元間相互作用的結構和功能連接。
在我了解了神經網絡內神經元間突觸連接和功能調制之后,我心中仍有疑惑。因為這些水平上的發現還不足以使我們在分子水平了解大腦功能是如何產生和調制的,而這是了解疾病如何發生和進一步開發精準治療腦疾病的藥物的前提。因此,我在博士后期間又進一步選擇了能夠在單個細胞水平上研究分子機制和尋找藥物靶點蛋白的實驗室進行我的博后訓練。
時至今日,我始終認為科研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沒有捷徑可走。在這個過程中,只要我們在能夠提供條件的平臺上帶著興趣去堅持,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下去,就能夠到達“羅馬”。
創新藥物的發現離不開,具有深度和開創性的基礎研究
VB:除了普美圣之外,您之前在加拿大也創辦過兩家制藥公司,并且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科研轉化這條道路比單純的科研要困難許多,作為一個已經創辦了三家公司的科學家,您有什么科研轉化方法論或者是經驗可以分享嗎?
王玉田院士:我個人覺得想要做出好藥,最重要的是你的基礎研究必須達到深度和具有開創性。以往藥物研發艱難,多以失敗而告終,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之一是藥物靶點的選擇不夠精準。因此需要更深入的創新性的研究找到新的靶點。只要你發現新的作用機理和找到真正的靶點,設計藥物精準率和成功率就會大幅增加。
我本人是醫學院出身,我在做基礎研究的時候就會思考怎么樣以臨床疾病為導向,以便能夠使自己的基礎研究成果盡快轉化到臨床,回饋于社會和患者。
跟部分大藥企不同,大藥企是通過市場需求而選擇已知的靶點進行藥物研發。而基礎科學家是在研究未知機理過程中發現新的靶點,再根據靶點的適應癥進行藥物研發。科學家的藥物成果多為研究的副產品,其轉化是基于基礎研究已經達到一定深度而自然衍生的過程。因此,其研發成功幾率也將大幅上升。
真實的情況也是如此,如今生物醫藥企業的創始人大多是基礎科學家出身。科學家們通過與高校和藥企進行合作,加速轉化進度。所以,我其實也沒有什么特別的訣竅,只要我們的基礎研究足夠深、足夠有開創性,藥物的衍生與成果的轉化不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政策、投資、市場、風險,全面解讀普美圣目前發展
VB:相較于國外,中國的科研轉化在哪些方面有所不同?
王玉田院士:中國在科研轉化方面的不同體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是政策。中國的藥物審批政策更注重藥物的安全性。畢竟藥物屬于一種特殊的商品,它的受益人是急需走出困境的病人。由于國內對于新藥批準的態度比較保守,在安全性方面控制十分嚴格,審批的難度往往更大,這也可能會消磨一部分人的創新熱情。所以我們需要在保證安全和激勵創新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然后是投資。藥物的開發有兩個特點,一個是時間線長、另一個是失敗率高。高投入、高風險導致國內的投資機構對早期公司的投資熱情不高。但是政府在這方面會提供一些指導和資金支持,孵化和扶持一些早期的企業,通過政府和私有資本的合作,共同促進轉化。另外,科學家通過與大藥企合作也是加快轉化速度和提高成功率的可能途徑。
在此環境下,普美圣也是一家依托青島國際院士港所創立的創新藥物研發企業,我們的核心成員均具有海外學習背景和工作經歷,具備世界領先的科研能力、豐富的臨床醫療和制藥企業管理運作經驗。另外我們也積極與國內外高校合作,整合高校的科研力量,包括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近30人的研發團隊以及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生命健康學院計劃組建20-30人的博士研發團隊。
VB:請您從業內角度詳細地談一談,目前普美圣聚焦的市場——神經系統創新藥物的開發難點以及市場。
王玉田院士:首先,鑒于中樞神經系統的復雜性和藥物的研發難度,許多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都有著遠遠未被滿足的臨床用藥需求,如腦卒中、藥物成癮、重度抑郁、精神分裂癥、阿爾茨海默癥等,它們的巨大市場是顯而易見的。
其中,就阿爾茨海默癥來說,目前全球有超過5000萬患者,中國患者超1000萬,面對這全球萬億市場目前卻沒有真正有效的治療藥物。在中國,隨著國內老齡化進程加快,退行性中樞神經疾病藥物占據的市場也會越來越大,目前占比已超20%。另一方面,中樞神經系統疾病與腫瘤等惡性疾病不同,它一般不會立即致死,而是致殘率極高,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急需開發出真正安全有效的藥物以滿足市場需求。
但是中樞神經藥物開發難度確實很大。人類對大腦的科學研究已經有幾百年歷史,但是受科學技術的制約,直到近20年才取得了一定的突破。盡管如此,大腦有數十億到百億的神經元,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通過相互作用形成神經網絡介導信號傳導,我們對人類大腦的認知程度還不及大腦全部結構和功能的10%。
神經中樞的復雜性也讓它的藥物開發進展落后于其他領域的藥物。但是隨著高精尖儀器的不斷更新換代,目前我們已經有能力研究單個的神經元和突觸,基礎研究已達到了突破的臨界值。所以,預計未來10年,中樞神經領域將有更多的疾病能夠得到有效的藥物治療。
VB:雖然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藥物擁有巨大未滿足的市場空間,這也源于該類藥物的開發具有很大難度。作為一家創業公司,難度越高伴隨的風險也越大,普美圣有什么布局或策略減少公司創新研發的風險嗎?
王玉田院士:風險是相對而言的。隨著人們對腦科學基礎研究的積累,對于中樞神經系統藥物的研發風險也在逐漸減小。
普美圣在這方面也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公司目前擁有覆蓋藥物研發的全流程技術平臺,包括疾病機理研究、靶點發現、藥物設計與合成、藥效學評價、成藥性研究、制劑處方小試開發等。其中最為核心的是三大藥物篩選和設計平臺,包括靶向蛋白相互作用的干擾肽設計平臺、多肽介導蛋白靶向溶酶體降解技術平臺以及基于蛋白晶體結構的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平臺。
通過此前數年基礎研究的積累以及目前基于技術平臺的轉化,普美圣作為初創公司的研發風險也將大幅降低。
核心項目已完成所有臨床前研究,即將開展臨床I期研究
VB:立足于未滿足市場,普美圣目前已有4個在研項目,它們目前的進度如何?近期會有哪些重大突破?
王玉田院士:我先介紹一下我們的產品管線,主要包括PMS-001 (AMPA受體內吞抑制劑)、PMS-002 (NMDA受體亞單位變構調節劑)、PMS-003(脂質合成轉錄因子SREBP1抑制劑)、PMS-004(JNK細胞死亡通路抑制劑)等,囊括治療腦卒中、藥物成癮、重度抑郁、阿爾茨海默癥、精神分裂癥、心肌梗塞、痤瘡和肥胖等重大疾病的多肽藥物和小分子化學藥物。
目前這四個項目均為公司科研團隊獨立研究、自主創新的成果,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產權和全球專利保護。由于公司在研項目均定位于臨床急需、市場短缺(部分產品為國家戰略需要)的產品市場,因此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商業價值以及重大的社會效應。
我重點介紹一下我們的PMS-001和PMS-002項目。PMS-001項目的適應癥為腦卒中、藥物成癮、阿爾茨海默癥和重度抑郁。AMPA受體在很多病理情況下會發生過度的細胞內吞,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PMS-001可以競爭性的抑制AMPA受體內吞,以促進神經元間突觸傳遞的強度和突觸傳遞的可塑性,從而減少神經細胞凋亡和促進學習記憶,而治療各種相關疾病。
與PMS-001相關的研究結果均被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上,受到國際同行的廣泛關注和認可,療效也已經得到了世界上多個實驗室獨立研究結果的驗證。目前,PMS-001已完成臨床前所有研究,并向NMPA提交了腦卒中適應癥的IND申報并被受理,我們預計將在2022年年初啟動PMS-001的臨床Ⅰ期研究。
PMS-002屬于小分子化學藥,是NMDA受體亞單位的陽性變構調節劑,包括Npam043、Npam105以及Npam217三個化合物。
其中,Npam043是NMDA受體 GluN2A亞單位的選擇性陽性變構調節劑,可提高含有 GluN2A亞單位的 NMDA 受體的活性,從而激活細胞保護通路而抑制細胞死亡,用于腦卒中的治療;Npam105和Npam217作為GluN2A和GluN2B亞單位雙陽性變構調節劑,可顯著增加突觸可塑性和認知可塑性,用于阿爾茨海默癥和精神分裂癥的治療。
目前,PMS-002正在開展臨床前制劑處方的開發工作,并且前期毒理探索試驗已經完成,數據顯示該系列化合物具備良好的安全性。我們在2022年年初將正式啟動PMS-002的臨床前研究。
此外,我們還會根據實際需要,及時建設GMP規范的現代化多肽藥物生產車間,為多肽藥物PMS-001,PMS-002和PMS-004的臨床用藥和產業化提供產能保障。
VB:創業當前,普美圣有何主要需求嗎?
王玉田院士:作為初創公司,企業的需求是跟隨公司發展而動態變化的。目前我們的需求主要在兩方面,一是資金,二是人才。資金方面,我們正在積極對接投資機構,進行A輪融資,為PMS-001的臨床研究和其他產品的臨床前研究募集資金;人才方面,目前我們急需融資和公司上市等方面的管理人才。另外隨著項目即將進入臨床,我們需要繼續擴充我們的臨床團隊,吸引更專業的臨床人才加入我們,為項目的臨床期研究保駕護航。
VB:最后,請您概括一下普美圣醫藥的目標規劃和愿景。
王玉田院士:企業的發展就像人的成長一樣,分為初創期、成長期和成熟期。
初創期,我們希望能夠盡快發現有效的靶點和藥物,以及擁有一個合適的核心團隊來管理公司和推動項目的進展;成長期,隨著公司構架的逐步完善和項目發展到臨床階段,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以及團隊的擴充,來全力加速項目的轉化,普美圣目前正處于這個階段;然后是成熟期,藥物進入商業化階段,需要建立專業的生產和商業化團隊以保障藥物的生產和銷售。在企業發展的每個時期,我們都需要專業的管理和運營。
總的來說,普美圣的愿景和規劃就是順應企業的發展規律,積極推進管線上各個產品的開發,逐步成長為全球領先的神經系統疾病藥物開發企業,為全球的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療藥物,為促進人類健康做出我們的貢獻。
本文來源:動脈網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