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醫院的支付改革進入到第二階段。 11月26日,國家醫保局印發通知稱,從2022到2024年,全面完成DRG/DIP付費方式改革任務,推動醫保高質量發展。 此前,國家醫保局曾在2019年10月確定了北京、天津、河北邯鄲等30個城市入圍DRG付費國家試點城市。當初確定“三
全國醫院的支付改革進入到第二階段。
11月26日,國家醫保局印發通知稱,從2022到2024年,全面完成DRG/DIP付費方式改革任務,推動醫保高質量發展。
此前,國家醫保局曾在2019年10月確定了北京、天津、河北邯鄲等30個城市入圍DRG付費國家試點城市。當初確定“三年三步走”的策略,現在來看步子邁的比想象的還要大。
DRG/DIP是兩種原理近似的醫保支付方式。DRG是給每種疾病分組給費用;DIP是在DRG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將疾病分成若干點數進行結算。《通知》要求,在2019-2021年試點基礎上,從2022年到2024年,分別啟動不少于40%、30%、30%的統籌地區開展改革。
醫保局草草結束試點,并立即開展DRG/DIP支付改革第二階段,或許與醫保大盤子有關。
價格談判、集采等政策已經進入縱深,很難再有大幅度的價格下殺空間;而且,限價政策已經不再是“鼓勵先進”,而是對所有醫藥企業形成沖擊。醫藥行業需要“喘口氣”,醫保部門則需要進一步壓縮支付,DRG/DIP是一個很好的工具。
整體上看,DRG/DIP對醫院、醫生的沖擊會更大。打破“以藥養醫”模式,這正是國家醫保局推進縱深改革的方向,當然也會間接影響中國4000家藥企今后的方向。
涉及90%病種,三年統籌地區全覆蓋
全面實施DRG/DIP支付的最大好處就是:公立醫院將自主控費。
根據國家醫保局的工作部署,DRG/DIP涉及的病種原則上要達到90%。此前,在北京、上海、浙江金華以及廣西柳州執行的DRG改革,試點醫院的醫療成本均有所下降。
DRG/DIP的付費方式要求醫院想法省錢,才能獲得更多節余,才好有錢分給醫護人員,或用于醫院建設。業內普遍認為,支付改革會讓大批醫療機構提高醫療服務能力,降低藥品、耗材費用的積極性極大提高,實現醫療服務質量、質量的雙控。
2019年到2021年,多個城市為期三年的DRG改革試點結束。試點城市之一的無錫,2020年9月曾披露過運行數據:例均費用中的醫技、耗材、藥品費用同比分別下降3.88%、0.66%、4.49%。
2020年,全國掛網采購藥品總金額9312億元,如果按照4.5%左右的節約比例,DRG/DRP全面推行后,至少每年節省400億元左右的藥品費用。
這一數字實際非常驚人:2021年初,國務院發布會上曾說過一個數字,集采“累計節約千億元”。當時國家集采開展已滿2年,組織了共4輪。也就是說,全面推行DRG/DIP節省的藥費,相當于每年全國進行兩輪集采,醫保支付壓力必然減輕。
不僅是總量上的減少,DRG/DIP制度下,醫療服務的數量、開展頻率變得可以預測,醫保部門可以通過定期評估,報告機制等,對統籌地區開展更便捷的監督,進一步減少醫保的跑冒滴漏。
支付端卡緊之后,國家醫保局在源頭端開展的價格談判、集采等一系列嚴格限制藥價的政策,可能會有緩和。
根據國家醫保局的規劃,DRG/DIP付費醫保基金支出三年后將實現占醫保基金支出的70%,其中,第一年的進度就要達到30%,后兩年各20%。
當然,醫院開展DRG/DIP需要有個過程。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醫療保障和護理保障研究室主任王宗凡認為,很多醫院目前都是以增加床位、依靠更多病人提高營業流水。
對此,國家醫保局也沒有更好的辦法。《通知》要求,各醫院要建立“干中學、學中干”的良性互動機制,交叉評估交流,國家醫保局每年組織1-2次交叉調研評估活動。
醫院收入結構性調整,4000家藥企壓力不小
雖然醫保部門的壓力隨著DRG/DIP的推進而減小,但對于全國4000家藥企來說,從支付端卡脖子的滋味更加不好受。
以前醫院實行的是醫保總額預付模式,醫療機構可以通過大處方、甚至產生過度醫療的方式為醫院帶來營收,同時也提高藥品銷售額。但DRG/DIP改革后,醫療機構的收入來自于醫保基金的結余。單個病人的治療費用越多,醫院對應的收入就越少。
醫院必須改變用藥習慣,降低不合理用藥比例,這會傳導到整個產業鏈。
長期以來靠藥品高定價、渠道空間大拉動銷售的傳統藥品營銷方式將走到盡頭,可以預見,臨床采購量大、安全無效的輔助用藥,或是臨床價值不明確的藥物將會遭到淘汰。
DRG/DIP作為支付改革標準,讓醫療機構選擇使用零售價格與臨床效果之間最最為合理的產品。業界分析,支付改革在三年之后,倒逼醫療機構合理使用醫保基金。
按照國家醫療保障經辦管理規程要求,圍繞DRG/DIP付費全流程管理鏈條,構建“國家-省-市”多層次監測機制,加強數據分析,優化工作流程,提升信息化水平,建立管用高效的監測體系。
當下,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最大的變化是,藥企銷售人員不僅要了解自家產品,還必須掌握競爭對手以及整個市場的走向。從單個產品銷售,向一組產品銷售來轉變。這給所有藥企提出了最新要求, 醫藥代表也將進一步回歸職業的根本,醫藥推廣的專業度進一步提升,否則將會整個行業被淘汰。
#醫保##集采##支付改革#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