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成果轉化愈發成為市場考量的重點 11月1日,華蘭生物的疫苗子公司華蘭股份上市,直接跌破發行價。 事實上,近期已至少有3家醫藥公司破發,另兩家是10月25日創業板的醫療器械股可孚醫療、10月28日科創板上市的成大生物。醫藥股接二連三的破發,著實讓股民體
創新成果轉化愈發成為市場考量的重點

11月1日,華蘭生物的疫苗子公司華蘭股份上市,直接跌破發行價。
事實上,近期已至少有3家醫藥公司破發,另兩家是10月25日創業板的醫療器械股可孚醫療、10月28日科創板上市的成大生物。醫藥股接二連三的破發,著實讓股民體會到什么是“中簽如中刀”。
這不會是終點。近期,A股創新生物醫藥板塊的下跌尤其顯著。
港股的“18A”政策和科創板已經實踐了兩年有余,對于市場而言,單純追求創新理念已經很難被認可,創新成果的轉化愈發成為考量的重點。
科創醫藥顯疲態:放棄上岸
這一輪“破發潮”是有預兆的。
2021年9月,醫藥市場迎來一波動蕩,海和藥物與吉凱基因兩家生物醫藥公司的上市申請前后被證監會否決,這在科創板非常少見。
在此之后,科創板上市受理企業數量明顯發生了變化。9月份,科創板受理企業有13家;而10月份,科創板受理的企業僅為4家,沒有一家是生物醫藥公司。
如果說“創新”是科創板的天然基因,那么象征著未來的生物醫藥公司無疑是最佳上市對象??苿摪鍎傞_時,大批生物醫藥企業躍躍欲試。兩年后,情況不再樂觀。
健識局統計,科創板開板以來,至少有90家公司終止審核、上市被否。其中生物醫藥類企業占到24家,占總數的四分之一。而且,從2020年2月以來,上市失敗的生物醫藥類企業數量不斷增加。
2020年,生物醫藥領域在科創板吃閉門羹的企業為10家;而2021年前十個月,就已經有14家企業宣告IPO失敗。這還沒有算上正處于暫緩審議和中止狀態的。

終止IPO的生物藥企有一個共通點,即83.33%的公司系主動撤回IPO申請??苿摪彘_板以來,已有超300家公司獲批上市,募資金額超3800億元。陽光之下,還有不少藥企在焦慮和忐忑。
健識局注意到,撤回、被否、終止上市的生物醫藥企業,絕大多數是以“標準一”申請的公司。
科創板上市“標準一”,指的是最近兩年凈利潤為正、且累計凈利潤不低于5000萬元;或最近一年凈利潤為正、且營收不低于1億元。對創新企業而言,這樣的業績應當說經營已經比較穩健。
天峰資本投資總監湯浩表示:“大批IPO企業回撤大概有三個原因。其中之一是企業自身不符合上市標準,之前的申報只是為了闖關套利而為。也可能是對上市后的走勢不樂觀,或者其他可能被曝光的問題。”
創新性不足、不符合科創的要求,可能是沖擊IPO失敗最大的原因。
經不住檢查和追問,干脆主動撤回
回撤IPO數量增多,與監管力度的加強難脫干系。
科創板設立早期,如何界定“創新”還在處于探討階段,尤其是生物醫藥企業,其創新性很難通過財務表現來判斷。隨著時間推進,早期搶灘上市企業的問題顯露,直接導致監管趨嚴。
今年1月,證監會發布《首發企業現場檢查規定》,對首發企業現場檢查的基本要求、標準、流程以及后續處理工作進行了規范。但證監會留了一線:對于自認為不具備上市資質的企業,在收到現場檢查通知后10個工作日內撤回IPO申請的,原則上不再現場檢查。
就是說,如果不愿意被證監會查,可以自行撤銷上市。
新規實施當月,中國證券業協會公布了一組IPO企業現場檢查的抽簽情況,這一批被抽到現場檢查的共有9家,其中7家隨后撤回了IPO申請。
現場檢查已然成為資本市場照妖鏡。上市“老大難”仁會生物便是在IPO快要跑到終點時被現場檢查絆倒,最終撤回了IPO申請。

現場檢查之外,證監會的問詢也成為多家企業的“渡劫日”。愈發尖銳和細致的問詢,愈能看出企業自身的短板。上述主動撤銷IPO申請的生物醫藥公司中,多數在撤銷前接受了3次以上的問詢,有的不乏回復過六七次,最終還是選擇撤銷IPO,足以見得證監會追問時的執著。
從問詢內容本身來看,股權架構、核心技術、研發能力以及產品前景在以上公司的多輪問詢中均有出現,代表著“科創屬性”的License-in模式、專利、研發費用資本化等方面也成為監管部門追問的主要方面。
被問到“崩潰”的典型是海和藥物,在獨立研發能力,核心技術的來源、形成、權屬,以及管線進展及價值等方面,均被證監會直戳心窩。
新的監管形勢下,經得起檢查和追問,將成為赴科上市公司的必備素質。
市場偏愛摘得創新果實的企業
科創板對上市企業的把關更嚴了,可能是因為市場對生物醫藥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自2015年藥審改革,創新藥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6年過去,國內上市的PD-1已有6款,還有一大批“全球領先”的藥品躺在各大藥企的管線圖里。創新藥早已不新鮮,創新轉化變得越來越重要。
以恒瑞醫藥為例。恒瑞目前手握超50條創新藥管線,無疑是國內創新藥的沖鋒選手。不過在中報公布后,恒瑞醫藥股價便開啟跳水模式,與年初相比近乎腰斬。但恒瑞的研發投入并不算少,甚至算的上是業內的研發標桿。無法創造收益的創新,市場將始終對其塑造價值的能力持疑。
恒瑞醫藥的遭遇想必君實生物也深有體會。君實是早期登陸科創板的生物制藥企業之一,開盤當天最高報價220.4元,市值超過2000億元。而當下,君實生物的股價已不足50元,市值不到500億,創新藥沒能帶來好的資本市場表現。
“不論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話是老話,理是常理。不論仿制藥還是創新藥,概念上的先進必須要在醫保、集采圍攻之下創造營收,市場才愿意為其買單。
摘得創新果實的企業會有更廣闊的未來,后來者必然要考慮這一點。
文丨煙酰胺
運營丨廿十三
每天兩篇深度稿件,解碼醫藥健康
#生物藥企IPO##藥企創新發展之路#
本文來源:健識局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