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賽柏藍旗下深度平臺“深藍觀”又一推文,為你講述小型創新藥企的未來。關注深藍觀,一起關注中國醫藥產業的過去、當下和未來。 高翼丨撰文 王晨丨編輯 最近,恒瑞三季報新出爐,二級市場反應寥寥——以往券商當天出業績報告的場景不再,居然這次沒有
編者按:賽柏藍旗下深度平臺“深藍觀”又一推文,為你講述小型創新藥企的未來。關注深藍觀,一起關注中國醫藥產業的過去、當下和未來。
高翼丨撰文
王晨丨編輯
最近,恒瑞三季報新出爐,二級市場反應寥寥——以往券商當天出業績報告的場景不再,居然這次沒有券商點評。這位曾經的“醫藥一哥”業績電話會再也沒有往日的“萬人空巷”的場景。
市場永遠都只會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中國規模最大、體系最完善的創新藥公司尚且如此,那些人數尚處于100人左右、產品管線還只有個位數的創新藥公司,則更是鮮有人問津。
自從2018年歌禮登陸港交所以來,國內涌現了一批這樣的小型biotech,以未盈利為劃分標準,如今港股市場上市40家,科創板上市8家,基本已經分化出“已經轉型”biopharma和“轉型中”兩大梯隊,而后面還沒有上市的,窗口機會正在一天天變少。
這些小的biotech公司,長時間以來只會出現在一級市場的公司研究名錄里,或者是相關A+H上市公司列表里的最后面,直到產品上市,或者下一次融資的時候,才會在媒體上露一露臉。
他們既沒有諾獎級實驗室工作經歷的科學家,也沒有MNC藥企P級別的人才當高管,更沒有某瓴/某來/某明等頂流基金的背書。但他們貢獻了80%以上的一級市場項目交易數量,豐富了各種新技術和靶點的研究供給,也是藥明泰格等CRO公司“長尾客戶”中的主力軍。
他們是資本、地方政府和監管共同導演的創新藥這場大戲的配角(未來可能成為主角),也是中國創新藥崛起的重要力量。
這批小規模藥企的未來將走向何方?
-01-
定位:
靈活VS厚度

小藥企并不都是初創階段的企業。
刨去那些從母公司里獨立出來的生物藥企業,最近處在風口浪尖的準上市公司阿諾醫藥,成立時間在2004年,比絕大多數Biotech都要早;同樣是最近遞完表的亞虹醫藥,和百濟神州同歲;而前不久剛和恒瑞聯姻的萬春醫藥雖然也成立于2010年,但考慮到其核心產品普那布林的典故,其實可以追溯到本世紀初……
和很多攢局快速推上市的公司不一樣,這批有著10年以上發展歷史的“創新藥企”大多數都是圍繞一款核心產品從零開始,他們都沒有走一些“彎道超車”的路:公司的各項業務部門都很齊全,里面的人拿出來各個都很能打,都是做事的人。
因為在這個人人都瘋狂向前跑的時代,如果規模小不能抗壓,團隊還不行,那早就被淘汰了。
公司的大小,一方面取決于老板的野心,另一方面在于于管理層能夠調動的資源。很多時候,創始人無心,但攢局者有意,投資方給的對賭壓力往往會推著公司往前跑,很多時候不是一兩個人的想法能夠決定公司規模發展的快慢。
其實無論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大家的方向都是把一個項目推上市,然后IPO,如果再加上一些理想的元素,就是做出幾款老百姓能吃的、有明顯生存獲益的好藥。基于這個目的,二者的定位不同,處在兩個不一樣的賽道,各自也都有自己所擅長的點。
一個新藥周期從idea誕生,到最后商業化生產,這個周期最短也要十年,然而如今的醫藥市場,治療指南每年都在變;醫保談判常態化之后,商業價格幾乎每個季度都不同;至于競爭格局,恨不得每天一醒來,就會發現有不知道從哪里冒出來的新玩家入場。
在這樣的變化多端的時代,大藥企轉身的靈活性是跟不上時代的,因為有太多的部門利益牽扯,決策效率大打折扣。而小藥企,負責人和一線的交流會更順暢,信息傳遞效率也會更高,一旦市場出現什么新的技術動向,小藥企掉頭也會更容易。
這其實也是很多制藥公司大了,研發效率下降,而不得不依靠小型biotech的終極原因。
相對小藥企而言,公司規模擴大,有兩個方面好處,一來增加押注管線的數量,來提高整體勝率,抵御研發和市場運作的風險;二來形成規模效應從而拉低整體成本,讓自己的研發和銷售團隊價值最大化。
小藥企沒有這兩方面的優勢,因此沒有必要太去追求一些管線的厚度、以及所謂的“抵御風險的能力”,更要做的是聚焦在自己的賽道和技術,然后等風來。小藥企靈活,某種程度上講,靠低成本押注,最后換取高回報,這種操作的頻率可以拉高,因此整體勝率會比大藥企高。
長槍適合大規模戰爭,短劍適合特種作戰。這是小藥企能夠發揮的優勢。
-02-
BD:
小藥企也有春天

這段時間,以海和為代表的幾家生物藥企接連被科創板拒之門外,讓一些License in的藥企草木皆兵,但一個事實是,小藥企走向大規模的制藥公司,一條必經之路就是License in。
生物創新藥,這種高風險的項目脫離環境完全自主開發有些不現實;另一邊,快節奏下,醫藥開發每一項產品都從零開始非常浪費時間成本。所以License in/out不僅是大藥企的專屬,小藥企也需要跟進。
此外,和海外公司的BD交易,能拓寬視野,也能加速國際化進程,有利于公司成長得更快。更有甚者,很多公司其實是在打著License in的名義,搭建新的技術團隊。這種玩法可以不學,但一定得知道。
在License in時,有產品的項目方在考慮授權對象時,對于大公司往往看重品牌度和綜合實力,但是小藥企也可以有自己的優勢。
因為授權對象考慮一家買方,肯定不是為了錢,交易的金額很多時候還夠不上海外的一項臨床費用。大多數時候,對方都是想用產品來換中國的市場,因此這個時候,小藥企可以去講這么一個故事:你把產品賣給大公司,他們產品多,你的孩子過去后,只會成為他們蕓蕓管線里的一個編號;但是你賣給我,我公司產品少,一定會把他當親生孩子對待。
臨床團隊是有限的,公司戰略體系就一套,病人資源也有限,因此藥企做一個產品,投入進去的精力多少,事實上也能決定這款藥未來的高度。凡事親力親為,盡心做到最好,品牌不夠,服務來湊。小企業靈活性帶來的優勢,其實也體現在BD層面。
但這樣的話,小公司其實很難拿到一些“明星產品”。明星產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基賣身700億美元賣身BMS,兩大重磅產品來那度胺和白紫恨不得占到資產的一半;立普妥賣了2000億美金,才成就了今天的輝瑞;就更不用提最近因為一款mRNA疫苗晉升全球TOP10的Moderna。
但是“現在的爆款”大都很貴,小公司要去像大公司一樣追時髦搶風頭則大可不必,小公司要去壓“未來的爆款”。
關于這一點,小公司的管理者能做的只有選擇去相信,相信你的CSO(指首席科學家)的眼光,他們即使不是從頂尖殿堂出來的,但都有過完整的新藥開發經歷,以及對生命科學前瞻性的眼光。
BD的前提是有錢,賬面上沒現金,再怎么講故事也是無米之炊。
不過,融資這方面,中國各種起步階段的公司都是各有各的套路,有的送股權,有的畫大餅,有的請大IP站臺,還有的直接搞定出錢的人,高條件挖基金里人,讓他連人帶錢一起過來。
而市場上的錢,也不在少數。
今年房地產市場走弱,中國最大的投資渠道光環褪去,光這一塊的錢流向各個產業都不少。其次是公募、私募、VC、PE、險資、社保、產業基金,外加地方政府基金以及主流經濟體里的Old Money……隨便抓一把北上蘇深杭穿西裝的,都能遇到一個一年看了2000個項目生物醫藥研究員。
這種供給過剩的情況下,只要創始人腿勤,多跑一跑,多見見人,總能找到一款適合你的投資人。
-03-
未來:
賣身還是逆襲?

每個創始人都有個逆襲的夢想,但多數時候,他們最終還是會選擇賣身。美國生物科技三十年,誕生的biotech如過江之鯽,但如今走出來,跨進世界級的Pharma,兩三只手能數的過來。
不過說到國內小藥企的“逆襲”,大概沒有比艾博生物更典型的例子了。
做LNP(納米脂質體)的艾博生物,今年踩上了核酸類藥物的風口,借著海外mRNA疫苗的大賣,成了一級市場的當紅炸子雞。今年8月份發起的C輪融資,一下子募了7億美元,20多家知名海內外資金搶著給錢。
7億美元什么概念?港股的幾個活躍biotech,亞盛藥業市值13億美元,華領醫藥剛剛7個億,做丙肝藥的歌禮,市值不到5個億;就連最近比較火的諾誠建華,剛上市時也才9億美元,艾博的這筆融資,能買下不少港美股的biotech。
艾博的成功,離不開新冠。在此之前,艾博也像很多小型biotech一樣,在一個“小眾領域”里默默深耕,知道mRNA疫苗的大火。但如今對于小公司來說,等下一場“新冠疫情”的出現不太可能,但是中國14億的基礎上,總會有一些可以布局的東西。
中國的老齡化在加深,人口結構在變化,總會有一些新的領域,比如康復,比如養老。雖然眼下資本市場最火的是腫瘤,自免和疫苗,但產業很多時候沒必要被資本牽著鼻子走。
國際化,國際化,國際化。
2021年的醫藥論壇里,沒有哪個是不聊這三個字的。不知何時起,一夜之間中國所有公司的使命,一下子從“國產替代”變成了“進軍全球”,大家似乎都選擇性忽視真正海外市場里血雨腥風。
但事實上,國際化不一定非要去真刀實劍的歐美,其實還有一個選擇。
中國是因為有一批“國產替代向”的本土創新藥玩家崛起,才使得MNC藥企在中國的定價不得不考慮以價換量的問題,所以O藥和K藥最初在中國上市,價格就要比其他地區便宜接近40%。但是對于東南亞、非洲以及拉美這些第三世界國家,他們并沒有成熟的制藥工業技術,也沒有類似印度那樣的強仿措施,所以MNC藥企沒有理由用低價格去銷售重磅創新藥。
據了解,O藥在越南的售價和美國本土類似,同樣是10萬美金一年,雖然沒有數據支持,但稍微做一下橫向對比,我們大概可以推測,在其他第三世界國家,也會是這么一個情況。
因此中國本土市場如果過于內卷,而企業暫時有沒有能和MNC同臺競爭的能力,不妨試試這些“基層市場”。當然,小地方也有小地方的毛病,監管、銷售渠道、政府關系都是問題,但總歸比歐美血淋淋的競爭要容易。該投入多少資源,要解決什么問題,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而這就回到了一個本質問題上:你的企業,到底是想要把產品做好做大,還是僅僅只是為了把“中美雙報”寫進PPT里,然后去資本市場講一個好聽的故事?
大藥企擅長做廣,小藥企適合做精。而做精做深,意味著公司在一個領域里能夠更加前沿——不僅是分子、機理層面,是能夠涉及到基礎科學。
2015年供給側改革之后,中國的模仿式創新正式邁向快車道。如果說Me too/Fast Follow做的是從1到10的游戲,現在人人都在談的First in Class則是從0到1的過程,而這一定離不開基礎科學的革新。
中國目前的新藥臨床試驗失敗率,大多是me too藥,因此接近于0,但是從0到1的東西一定是九死一生。中國一不缺人,二不缺錢,三不缺市場(患者),因此大概率會誕生比美國90年代末數量還要多的小型生物創新藥企。
而未來,從0到1的東西,也必將從這批小型biotech中一個接一個的誕生。
本文來源:賽柏藍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