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三博腦科創業板IPO過會的一紙公告,對正在準備上市的多家醫療服務企業來說,無疑是又一劑強心針。 沉寂了超過10年的A股民營醫療機構IPO,迎來了階段性的爆發。去年,“眼科軍團”已經率先打了頭陣,在消費??祁I域,開始了這波民營??漆t院的上市潮
9月15日,三博腦科創業板IPO過會的一紙公告,對正在準備上市的多家醫療服務企業來說,無疑是又一劑強心針。
沉寂了超過10年的A股民營醫療機構IPO,迎來了階段性的爆發。去年,“眼科軍團”已經率先打了頭陣,在消費??祁I域,開始了這波民營專科醫院的上市潮:7月29日到31日,3天內,三家區域眼科連鎖,何氏眼科醫院、華夏眼科醫院,普瑞眼科醫院,不約而同趕赴創業板IPO。
現在,在復雜??祁I域,除了三博腦科已經成功過會,上市在望,溫州康寧醫院、陸道培醫療集團、樹蘭醫療等數家收入已具備一定規模,業務成長性好、有持續利潤的頭部醫療機構,都已進入了沖刺A股的準備階段。
在整個醫療板塊中,三博的順利過會,釋放出的政策信號更加重要:三博腦科因為其??漆t院性質,有強烈的醫療屬性,或許更能代表監管者對民營醫院上市的態度。
一批優質的醫療服務企業走向市場后,未來醫療服務投資的資本化路徑或將更加順暢。“會看到越來越多為了整合擴張而發起的頭部交易,更多優質醫療服務企業即將登陸二級市場。”浩悅資本發布的研報中指出。

圖片來自視覺中國
投資人也多少打消了顧慮。疫情之后,資本市場更加謹慎,看到教育機構受到政策影響之大,資本對醫療服務行業的投資熱情也一度受到打擊?!拔覀兣龅揭恍┩顿Y人本來想投的,都退回去了,現在好一點了,三博過會了,釋放出不一樣的能量。”冬雷腦科創始人宋冬雷說。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準備上市的這些醫療機構可以稱之為典型的“醫生辦醫”集團,創始人或者創始人之一是醫生。
溫州康寧醫院此前已經在港股上市。在港股上市的錦欣生殖、朝聚眼科、海吉亞醫療,最早的創始人都是醫生。業內因此預測,醫生辦醫集團趕赴港股上市之后,A股也將迎來醫生辦醫上市潮。
也許,醫生敲鐘上市的時候真的到了?
20年,兩代醫生創業者
多位業內人士對八點健聞表示,三博腦科、陸道培醫療集團,溫州康寧醫院都經過了20年左右的發展,成為了對應??祁I域的龍頭醫院,如能上市,也算是水到渠成。
回顧這幾家醫院的發展史,這些醫院的醫生創始人,可以算是第一代醫生規?;k醫的佼佼者。
而以張強醫生集團創始人張強、冬雷腦科創始人宋冬雷為代表的新一代醫生創業者,通過醫生集團到辦實體醫院,在近年來,也創出了自己的一條辦醫路。
中國醫生辦醫走過20多年,經歷低谷高潮,兩代醫生創業際遇十分不同,資本市場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年前,從體制內走出來的第一批醫生們,可以說是“砸鍋賣鐵來辦醫”。
2020年營收接近10億元,總資產超過15億元的三博腦科,2003年成立時,有4位創始人,除了目前的集團董事長張陽外,其他三位創始人于春江、欒國明、石祥恩早年都是北京醫療系統核心醫院的神經外科專家。他們離開公立體制,“在當時是北京醫療圈的轟動性事件,可以說是‘破天荒’的。”張陽對八點健聞回憶。
據公開資料,2003年公司成立之初,幾位聯合創始人合計出資1500萬元。
資本扶持醫生創業,在那個年代,是無法想象的。1997年,在溫州起家的溫州康寧醫院,選擇的方式是借錢。創始人管偉立是溫州精神病醫院的一名醫生,“我們當時投了兩千七八百萬,除了自己的幾百萬,其他都借的。”
溫州商人多,借錢不是大問題。但是更多能出來創業的醫生,是通過自己的手術絕活,在醫生群體中先富起來的一群人。
上世紀末本世紀初,腦外、胸外、肝膽外科、心血管外科、骨科以及口腔正畸、鑲牙、整容等有自己絕活的專科醫生,最受市場歡迎。通過外出會診或者“飛刀走穴”,他們積累了一定的財富,作為創業啟動資金。
羊城晚報就曾以《“走穴”走出千萬身家》為題報道過一位“走穴”走出了龐大事業的醫生——劉保松,他原本是廣州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的眼科醫生,后來創辦了占地6000平方米、總投資2000萬元的武漢艾格眼科醫院。
受到市場歡迎的同時,這些醫生也意識到,這些科室涉及的病種,正是當時醫院里患者排隊時間最長,就醫需求最旺盛的。公立醫院難以滿足患者的需求,民營醫院有巨大的市場發展潛力。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溫州康寧醫院、陸道培醫療集團、三博腦科等由醫生創辦的民營專科醫院相繼起步。
他們最初的啟動資金都在千萬級別。但即使是千萬級別的投入,對于動輒一臺設備就上百萬的醫院投資來說,還是太少了。白手起家的醫生創業者們,始終面臨著規模小,發展速度慢,風險大的問題。在2014年走出北京,分別在云南、重慶、福建建立三博腦科醫院之前,至少有10年,三博腦科只做一家醫院,沒有擴張過。
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七八年前,風險投資的概念進入了醫療行業。加上政策解綁,醫療服務領域逐漸成為創投的熱土。至此,民營??漆t院才迎來了真正意義上的規?;l展。
最先受益的是消費級別??啤T?014年前,資本投資醫療健康行業,主要集中在體檢、眼科、口腔、婦產、美容、泌尿外科等技術、設備門檻較低,回報較快的領域。也正是在眼科、齒科等專科領域,誕生了中國民營醫療市值排名前兩位的上市公司——愛爾眼科和通策醫療。
在資本的熱浪還沒有席卷而來時,復雜專科民營??漆t院數量明顯少于眼科、口腔、婦產等消費類???。
愛爾、通策在資本市場的成功,提升了投資者對醫療服務標的的信心。近年來,腦外科、心臟外科、腫瘤等復雜??漆t院和資本的聯姻,逐漸水到渠成。
這些醫學界公認的“高精尖”領域,技術壁壘高,設備、人才需求量大,投資金額大、醫療風險高、財務回報慢;較難復制,要做到一定的規模,門檻很高;達到資本期望的上市要求,難度大,原本并不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
但是復雜專科領域門檻高,競爭相對也小。很長時間,在腦外科、血液腫瘤和精神心理科的社會辦醫賽道上,三博腦科、陸道培醫療集團和溫州康寧醫院,基本沒有競爭對手。
在十年左右的穩健發展后,這批冷門賽道上的行業龍頭終于受到了資本市場的廣泛認可。三博腦科2008年拿到第一筆天使輪融資后,2017年完成A輪融資,2020年又獲得由泰康資產領投的8億元B輪融資。
本就有一定基礎的這些醫生辦醫集團,擴張,提速,開上了資本的快車道,也走上了上市的道路。
醫生辦醫的黃金時代
2010年之后,在張強、宋冬雷等人創業的新時代,醫生辦醫的境遇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20年前的形勢跟現在不一樣,他們第一批醫生,可能走得更艱難一些,更漫長一些,后面的醫生,比他快一點,也是有可能的?!?015年, 原華山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宋冬雷創立了冬雷腦科醫生集團,即使是輕資產的創業,創立之初就得到了資本的青睞。一年之后,建設實體醫院就提上了日程,2019年9月,冬雷腦科醫院開業,正式從醫生集團過渡到了醫生辦醫。
冬雷腦科快速發展的四五年,和中國的資本市場短暫的醫院投資熱潮,正好重疊。
在這股投資熱潮中,醫生集團概念的火熱,帶動了一波較大規模的醫生辦醫潮。
北京陸道培血液病醫院醫療執行院長李定綱就觀察道,不像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的第一批醫生辦醫者,只是山頭上幾面孤零零的旗幟,新一代的醫生,因為醫生數量較大,似乎形成了燎原之勢。
醫生群體普遍感到春心萌動,認為創業的春天來了。一些專科領域的專家、領軍人物,乘著多點執業的東風,成立醫生集團,抱團形成合力。大量資金和大牌專家“進場”,讓業內人士都期待飽受詬病的民營醫療能夠迎來“新生”。
現在回頭看,那確實是一段醫生辦醫的黃金時代。
醫生們的選擇更多了。沒有多點執業之前,醫生積累創業基金的“飛刀走穴”始終走在灰色地帶,有了多點職業,合法合規性問題得到了解決。
2016年和2017年兩年,在醫生集團概念和一批醫生的帶動下,投資者們普遍看好醫生開辦??漆t院。一些大專家創業之初,資本就主動找上門來。
“可以說,無論是資本市場、國家政策,以及社會環境,那都是最好的時機?!睆垙娬f。
而且,醫生可以通過輕資產的醫生集團之路過渡,再辦實體醫院,實現辦醫的夢想。相比第一代醫生創業,這種模式容錯空間更大,更加穩健,也逐漸占據了專科醫生辦醫的主流。
因此在他們創業之初,往往就可以想象未來敲鐘上市。特別是一開始就拿了投資的醫生創業者,投資人也會提出上市的要求。
張強就在2015年自己掏錢,花了100多萬做了股改,“那個時候我就想將來成為一個公眾企業?!?/span>
但是,在張強和宋冬雷看來,大部分醫生錯過了那一段醫生辦醫的黃金時機。最近三年,隨著醫院投資熱潮冷卻,疫情打擊,疫情后加大對公立醫院的投入的論調大行其上,相比3年前有投資人主動找到門前,現在剛創立的醫生集團想要拿到投資已經難上加難。
“那個時候跳下來了就跳下來了,能游的也就游出來幾個了。接下來,很多人又不敢跳了,要觀望一段時間再說?!彼味渍f。
“兩極分化”的趨勢在2020年繼續加劇。在眾多初創和中小型醫療服務企業掙扎求生的同時,以三博腦科和冬雷腦科為代表的兩代醫生辦醫的頭部企業,則在融資路上則高歌猛進;市場對醫療服務企業——尤其是具備稀缺性的頭部企業的信心一路攀升。
醫生不一定是創業者,卻一定要有話語權
“醫生辦醫”型的醫療集團們正在經歷著上市熱,然而,在廣州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GAHA)主任莊一強看來,中國的社會辦醫浪潮中,醫生辦醫所占的份額可能不到1/3。
而且,醫生辦醫其實并不是一個嚴謹的概念,任何一個行業,特別是像醫療行業,資本介入之后,它就變成了一個醫療產業。“到最后要上市的時候,醫院就是一家企業,醫生就是這家企業的總工程師?!?/span>
張強也承認,要走到上市這一步的話,不是醫生創業能主導的,背后一定是一個團隊。但是,在他看來,三博腦科、陸道培醫療集團,溫州康寧醫院的醫生創業的痕跡是比較重的,醫生辦醫的基因也傳承了下來。
在“辦醫”的領域,醫生創業者的明顯優勢在于,他們大都比較保守謹慎,由小做大,從幾十張、上百張床位做起,對于長期以來,一些社會辦醫主體以大為榮,上來就是幾千張床位的習氣,是一股清流。
當然,無論是不是醫生創辦,尊重醫學規律才是根本。宋冬雷認為,根據國外的經驗,真正有生命力的醫院,醫生不一定是創業者,“但是醫生要有話語權,要有很重的話語權?!?/span>
醫生的經營話語權和決策權,體現在在業務開展、醫療技術把控,培訓體系建設上,特別對于經營行為中觸及醫療底線的行為,醫生甚至要有一票否決權。
當然,醫療與經營分工明確,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也很重要。正如優秀的總工程師,不一定是優秀的總經理。
這些規律在復雜??祁I域體現尤甚。成立于1999年亞洲心臟病醫院,算不上醫生辦醫,創始人是一位港商。但是,該院院長陶涼告訴八點健聞,亞心創始之初就對了幾件事:醫療機構企業化管理,注重成本,規規矩矩按部就班發展;早期請來在心臟病領域最頂級的“三朱”(朱曉東、朱國英、朱杰敏),則奠定了此后一切。
“大批能給醫療機構帶來靈魂的醫生進來了,這個行業才能夠充滿生機?!崩疃ňV說,醫生奠定的技術基因、特色基因、情懷基因,可以通過人才的培訓體系,代代傳承下來,最后變成醫院發展的一個有強大鮮活生命力的基因。
敲鐘不是結束,只是進入“下半場”
即使敲鐘上市,遠遠不是結束。
無論是曾經風光無限的“民營醫院第一股”恒康宣布破產重組,還是有口皆碑的民營標桿和睦家醫院7年內兩次從美股退市,都意味著,上市并不只美夢成真,上市之后的“下半場”,醫生創業者或許會面對更大的挑戰。
回顧20多年規?;拿駹I醫院發展史,醫生們看到了資本的力量:愛爾眼科2009年上市后,一路通過收購,在全國20多個省市擁有超過300家連鎖醫院,市值也從2009年上市時的不到70億,上漲至2021年初的3600億,翻了50倍。
歸根到底,醫療是一個人才、技術密集型產業,最終它也是一個資本密集型產業。中國民營醫療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可以通過資本的力量,做大做好,成為公立醫院體系的重要補充。
但是,如果錯誤使用了資本,甚至淪為資本游戲的工具,也可能最終落敗如“恒康”,難逃破產重組的結局。
資本的本質和特性不會改變,醫院發展的慢節奏,與擴張、上市,需要講故事和想象空間的資本市場,本身就是一種天生的矛盾關系。失意者如和睦家醫院,就一直被資本市場低估。
醫生創業的初心如果在資本面前的話語權越來越小,即使上市,未來的方向也可能會走偏。
而且,上市之后,從醫生創業者到上市公司管理人的角色轉變;面對公眾、證監部門對企業行為更加嚴格的監督;他們要考慮的問題更多,擺在面前的選擇也更多:是繼續平穩發展,還是增大投入,借助上市融資機制,快速擴張?
有了錢才能擴張,但是在醫療服務領域,特別是對人才要求更高的復雜專科領域,擴張不只是建醫院那么簡單,如何在人才培養上破局,儲備、吸引優秀人才,真正決定了發展的速度。
因此,醫生創業者和資本的聯姻關系,如何在“親近”之余,又保持“疏離”之感,如何把握擴張速度和人才發展的平衡,兩者之間的拉鋸戰,極為考驗這些即將上市敲鐘的醫生管理者們的智慧。
當然,對于90%左右的的醫生辦醫者來說,并沒有這樣的“煩惱”,他們出來創業,不會走到上市這一步。
“上市只是成功的方式之一,或者是一種大家能夠看得見的、比較向往的一種方式。但是并不是說,不上市,醫生辦醫就是不成功的?!彼味渍f。
李定綱則強調,“辦醫的靈魂和生命力有了,早上市晚上市,只是早被資本認可,還是晚被資本認可的的問題。像中信湘雅生殖醫院,它不上市,或者想什么時候上市就什么時候上市?!?/span>
朱雪琦丨撰稿
李珊珊|責編
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八點健聞”(ID:HealthInsight)
尊重原創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責任自負
本文來源:八點健聞 作者:小編 免責聲明: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代表作者觀點,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醫藥行”認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系